• 信托基金|財富傳承管理|家族辦公室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B股市場將壽終正寢?

中國的所謂“B股”市場在生死線上掙紮多年之後,或許終於能從痛苦中解脫了。隨著各家企業對這個“僵屍”市場放棄希望,這一曆時20年之久的嚐試將會壽終正寢。
上個月,中集集團(CIMC)[注冊美國公司流程]率先將自己在深圳上市的B股轉為在香港上市的H股。
另外兩家中國公司的股票也已停牌,預計不久也將公布類似計劃。中國最大的上市房地產開發商中國萬科就是這兩家中國公司之一。德勤估計,在85家B股公司中,約有40家可能會將B股轉為H股。
北京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師孫建波表示:“不隻是萬科,其實大家都不清楚B股的未來。B股已經沒什麽用了。”
對持有B股的外國投資者而言——包括先鋒、富達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這一變化也許會讓相關股票的表現出現喜人的提升:分析師預計,成功轉為H股的股票將上演良好的表現。
有人甚至在問:在紐約上市但備受市場冷落的中國企業,是否會忍不住步其後塵?
B股市場創立於上世紀90年代初,旨在讓中國企業更容易獲得外國投資。當時,貨幣管製和投資限製實際上使得外國人沒有其他途徑投資中國股票。
上海證交所和深圳證交所均開設B股市場,股票分別以美元和港元計價。
然而,香港H股市場的快速發展令B股計劃遭受重挫。H股是以港元計價的中國內地公司股票、對外國投資不設任何限製,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即是追蹤H股的指數。
霸菱資產管理中國股票業務主管鄧鴻文稱:“B股市場流動性非常差。機構投資者很難進行大規模投資。(香港的)總體監管要規範得多,為國際投資者帶來了很大方便。”
中國內地以人民幣計價的A股市場也在向全球資本開放,盡管開放的步伐還比較緩慢。這同樣削弱了人們對B股的興趣。
去年夏天,市場監管機構中國證監會放鬆了對外國人投資A股市場的限製,數量更多的基金由此能對A股市場進行更大規模的投資。
過去,中國官方曾試圖改進B股市場。2001年,官方修改了規定,允許國內投資者購買B股,導致深圳B股指數在幾周內翻了一番。
然而,擁有充足外幣的國內投資者數量太少,B股計劃難以為繼。現在,中國似乎樂於看到B股市場淡出。
“B轉H”的流程比較複雜。安永亞洲IPO主管蔡偉榮解釋稱,企業需要得到中國證監會的批準,而且必須允許現有投資者能夠選擇出售手中的B股、而不是將手中的B股轉為H股。企業還必須滿足香港交易所製定的上市要求。
不過,我們也看到了一些鼓舞人心的跡象。上個月,中國證監會放鬆了對中國公司赴海外上市的限製,以圖減輕內地800多家公司排隊等待上市帶來的壓力。它還批準了中集集團的“B轉H”計劃。
“B轉H”對企業自身也有好處。除了能進入活躍得多的香港股市之外,B股的估值也一直低於中國其他種類的股票。中國萬科B股目前的市盈率是9.9倍,而其A股為10.7倍。
瑞信分析師杜勁鬆認為,“B轉H”將為中國萬科帶來“強勁的相對上漲”。他在研究報告中寫道:“我們預計,投資者可能會從高估值的股票轉投中國萬科H股。”
中集集團迄今的經曆,讓仍持有B股的眾多外國投資者有充分理由感到樂觀。
自從登陸香港股市以來,中集集團的股價已上漲逾30%。
由於投資者預期會有大量“B轉H”接踵而來,B股出現了反彈。過去兩周裏,深圳B股指數上漲近20%,達到2011年夏以來的最高水平。
預期中的“B轉H”浪潮引出了一個問題:在紐約上市的中國公司是否會步其後塵?其中的許多公司遭遇了與之類似的流動性匱乏問題,隻不過是出於別的原因(比如受到賣空者的攻擊);它們或許會傾向於在更靠近本土市場的地方上市。
但蔡偉榮稱,[注冊美國公司知識]對於在紐約上市的公司來說,轉往香港上市的話,“程序要複雜得多”。
由於必須先徹底退市,這些公司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選擇。蔡偉榮認為,很多公司可能會選擇保持非上市公司身份,或是轉而將目光投向A股市場。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