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一批卓有見地的中外政策製定者、學者以及市場從業者齊聚上海,參加一年一度的陸家嘴金融論壇。其時,經濟形勢並不樂觀。歐洲仍在懸崖邊徘徊,美國經濟增長乏力,新興市場增長也在放緩。世界經濟仍未從全球金融危機中恢複。這場危機發端於美國,隨後迅速波及世界大多數國家。
與其同時,[如何在成都注冊香港公司服務]中國拯救世界的希望日趨渺茫,其進口和出口數據都表明了這一點。經濟運行的滯後指標——出口增長強勁,增長率達到11.4%;而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進口則表現得疲軟得多,增長率僅略高於6%。
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學到的一點是,西方金融體係建設經驗的借鑒價值不高。但不斷增長的中國實體經濟正逐漸超出其金融體係的承載能力,雖然迄今為止,該體係仍能夠較好地滿足中國的金融需求。因此,改革不可避免,而控製欲極強的中國政府可能無法掌控改革的過程。對目前體係的既得利益者來說,不論改革的速度或程度如何,這可能都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也可能令掌控改革進程者麵臨痛苦的抉擇。
與此同時,陸家嘴論壇上很多討論都圍繞金融體係改革議程表上最熱的一些議題展開,比如利率自由化、逐步放開資本管製、以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比如說,中國央行最近的調息就是不對稱的。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調息的目的是刺激貸款需求。貸款基準利率的下調幅度首次超過存款基準利率,同時,銀行首次獲得了一定範圍內的利率自由浮動權限。由於通脹率已降至2.2%,實際利率不再為負。雖然實際利率水平仍然很低,但這反映了利率形成模式的一個巨大變化。
但中國政府引入這一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被動之舉,而非主動為之。監管機構引入改革是在對它們一直控製不了的市場變化做出應對。市場變化之一是,銀行的重要性下降。許多個人和公司正在將資金投入信托產品,所獲收益遠高於銀行所能提供的回報。而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數據顯示,即使在銀行係統內,多達一半的新增存款來自對理財產品的認購,而近五年來淨企業儲蓄沒有任何增加。如果當局未采取行動,個人和企業隻會加快取出存款並將資金從銀行抽出的步伐。香港裏昂證券(CLSA)分析師克裏斯•伍德(Chris Wood)指出,這“事實上相當於利率自由化”。
但利率自由化是一柄雙刃劍。存貸款高利差為銀行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而如今利差正在降低,這將引發各種問題。銀行將需要更多資本金,幫助它們消化上一輪財政刺激遺留下來的壞賬。在中國,財政刺激總是通過銀行來完成。
中國也在繼續推進資本賬戶自由化。在過去,海外人民幣需求絕大部分來自人民幣升值預期。如今這種預期已經消失,但海外人民幣需求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亞洲地區),部分原因在於美元短缺。
中國政府希望控製人民幣匯率水平。在過去、中國政府更加依賴出口來支撐經濟增長時,管製避免了人民幣大幅升值。但如今情況變了。人民幣貿易加權匯率的升值幅度已經較大,許多對衝基金經理認為,目前人民幣幣值基本處於合理水平。
如今,在北京以及上海陸家嘴論壇的非正式討論中,風向逆轉了。人們不再擔心人民幣過度升值,大家私下裏議論的是出現資本外逃的可能性,無論資金是僅僅逃出銀行係統,還是幹脆逃離中國。其中,後一種情形是更令人擔心的。觸發資本外逃的導火索可能是好事,比如持續多年低迷的股市止跌回升(這會吸引資金從銀行係統中流出),也可能是壞事,比如騷亂事件。
對資本外逃的擔憂是中國政府目前尚不敢放開資本管製的原因之一。
但政策議程的製定者們也有自己的議程表。[如何在沈陽注冊香港公司服務]在約15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印尼盾兌美元匯率從1美元兌2500印尼盾跌至1美元兌近20000印尼盾,而印尼政府未采取任何措施來阻止資本外流,其原因就在於,精英階層想把自己的資金挪到海外。私利也會影響政策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