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銀行、保險、券商等金融機構在股票市場上的活躍軌跡,信托要孤寂許多,兩家上市公司顯得形單影隻。在經曆了多年的沉寂之後,信托業終於迎來了上市的可能。
新規下,門檻並不高
近日,[寧波瑞豐注冊香港公司]銀監會下發了《信托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首次明確信托公司上市的條件,並從注冊資本、分類經營到公司再融資條件、監管標準等給予了明確規定。
根據《征求意見稿》的相關規定,擬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份的信托公司應當具備的條件包括:良好的公司財務狀況,最近1個會計期末淨資產不低於10億元。較為清晰的盈利模式和持續盈利能力,不存在未彌補虧損;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且3年累計淨利潤不低於10億元;最近3年在行業內排名前15名;連續2年監管評級為發展類以上等。
事實上,對於大多數信托公司而言,《征求意見稿》所設定的IPO門檻並不高,因此,這被看做是對信托業的重大利好。業內分析稱,《征求意見稿》的發布將改變信托公司無法上市、無法負債經營的現狀,有利於完善信托公司資本補充渠道。
中國信托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信托全行業的規模為3294.69億元;在盈利方麵,一季度末,信托業實現利潤總額169.31億元。與此同時,根據各信托公司披露的2011-2013年年報,過半數的信托公司已經跨越了“連續3年盈利且盈利標準累計超過10億元”的門檻。
另一方麵,對於擬借殼上市和新三板上市的信托公司,準入條件則更為寬鬆,包括最近3個會計年度至少2年盈利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5億元;主營業務中至少一項主要業務指標最近3年期間有兩年在行業內排名前30名。
“監管層之所以有此規劃,一方麵與股市行情回暖的大背景相關;另一方麵則是基於當前形勢的考慮,在其他投資領域,包括房地產、基礎產業和工商企業等,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在慢慢出現萎縮,市場行情不是很好,處在一個調整過程中,因此,將目光轉向金融領域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分析師帥國讓表示。
突破口或在新三板
盡管上市門檻得以明確,但在帥國讓看來,信托公司若想短期之內真正實現上市,也並非易事。“由於目前還是征求意見階段,具體實施方案和相關政策細則的落地還尚需時日。”帥國讓介紹說。
此外,對於新政出台後是否會出現信托公司的上市潮,帥國讓認為,考慮到目前大部分信托公司都是由央企、國企或者地方政府控股,因此短期內信托公司上市潮出現的可能性不大。
但這似乎並不影響信托公司的積極性。
一方麵,在外部競爭加大的背景下,信托業已受到明顯的衝擊,他們亟待進入新的領域施展拳腳;另一方麵,隨著治理結構的完善,以及商業模式和贏利模式的明確,目前信托業最大的尷尬—“剛性兌付”也有望在上市之後被打破,“上市後,風險就會完全由市場把控,這個前提是打破剛性兌付的理念。”帥國讓稱。
此外,相比於較長的上市周期,[大連瑞豐注冊香港公司]業界更傾向於以新三板市場作為信托業務轉型的突破口。
中建投信托研究員陳梓認為,新三板市場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是信托公司進入資本市場的重要切入點,有利於豐富信托公司的產品線,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