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億(yi) 萬(wan) 富豪的數量與(yu) 可支配的財富總量,在過去4年中增長了4倍之多。這些富豪的財富如何傳(chuan) 承?家族信托作為(wei) 一種財富繼承方式,在中國逐漸浮出水麵。
從(cong) 國際傳(chuan) 媒大亨默多克的離婚案,[深圳注冊(ce) 香港公司服務] 到國內(nei) 龍湖地產(chan) 主席吳亞(ya) 軍(jun) 與(yu) 前夫的離婚案,這些財富擁有者在遭遇家庭變故時卻能夠實現身後資產(chan) 安全,原因在於(yu) 家族信托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近日,中信信托聯合中信銀行簽約國內(nei) 首單家族信托業(ye) 務,除包含現金資產(chan) 外,還涵蓋房產(chan) 、股權、古董收藏品等多類家族財產(chan) 。事實上,中信信托在2013年已經開始探索家族信托業(ye) 務的中國化。
非一般的信托
麵對關(guan) 注點落在信托收益上的投資者,從(cong) 2010年就開始從(cong) 事家族信托業(ye) 務的吳政,一般會(hui) 將其介紹到負責專(zhuan) 戶理財業(ye) 務的團隊,因為(wei) 家族信托對於(yu) 追逐高收益的客戶來說並非是一種合適的“產(chan) 品”。信托期限動輒10年甚至更長,投向偏重於(yu) 穩重、保守類資產(chan) 的家族信托,在收益上顯然不能滿足這些客戶的胃口。
國內(nei) 家族信托目前還正處於(yu) 這樣的“啟蒙”階段,據一位股份製銀行個(ge) 金部老總透露,對於(yu) 資產(chan) 在10億(yi) 美元以上的富豪,家族信托基本上已經成為(wei) “標配”,不過一般的財富人群卻對家族信托知之甚少,也鮮有設立。
這種狀況在信托產(chan) 品飛速膨脹的近幾年始終沒有太大的改善,吳政已經習(xi) 慣了許多客戶慕名“家族信托”而來,但最終卻購買(mai) 了其他的信托產(chan) 品。“最初以為(wei) 是一款新的信托產(chan) 品,在了解了收益之後可能就不感興(xing) 趣了。”
事實上,家族信托與(yu) 這些客戶常規理解中的信托概念相距甚遠,“是以資產(chan) 的隔離保護和傳(chuan) 承為(wei) 首要目的,以資產(chan) 的保值增值為(wei) 次要目的的,因此當兩(liang) 者發生衝(chong) 突的時候,優(you) 先實現前者功能,這才是真正的家族信托。”吳政強調。
因此,目前國內(nei) 隻有少數銀行和信托試水推出了家族信托。
數據顯示,在未來5到10年內(nei) ,全國約有300多萬(wan) 家民營企業(ye) 將麵臨(lin) 企業(ye) 傳(chuan) 承問題。麥肯錫發布的報告更指出,全球範圍內(nei) 家族企業(ye) 的平均壽命隻有24年,其中僅(jin) 有約30%的企業(ye) 可以傳(chuan) 承到第二代,不到13%的傳(chuan) 承到第三代,而第三代後隻剩下5%的企業(ye) 還能為(wei) 股東(dong) 繼續創造價(jia) 值。
消除財富侵蝕
在海外已經被富豪們(men) 普遍接受的家族信托,被熟知的功能之一就是合理避稅,年賺逾67億(yi) 港元、卻繳納零元所得稅的香港富豪李嘉誠,便是深諳此道的高手。
2015年,李嘉誠對其商業(ye) 帝國進行了世紀大重組,重組後李氏家族信托將分別持有長和實業(ye) 、長實地產(chan) 30.15%的股權,兩(liang) 家公司業(ye) 務涵蓋了電信、零售、基礎設施和能源等多個(ge) 領域。在吳政看來,由於(yu) 家族信托的受益人可以分享股權收益,但是卻無法進行股權交易,這也就保證了整個(ge) 股權都被鎖定在家族信托內(nei) 部,而不會(hui) 由於(yu) 單個(ge) 持有人產(chan) 生異心,變賣股份,從(cong) 而使得家族企業(ye) 的控製權旁落或是分崩離析。
這也正是家族信托的能量所在:有助於(yu) 財富最大程度上免於(yu) 未知風險的侵蝕。
“一個(ge) 單純做投資的人,可能不需要家族信托,因為(wei) 資產(chan) 比較單一。但如果其資產(chan) 多元化,且很多不是外部市場可以進行直接評估的,比如公司股權,那麽(me) 這些資產(chan) 在未來進行某些交易時就會(hui) 麵臨(lin) 法律和稅收上不可知的成本。”上述股份製銀行個(ge) 金部副總指出,隻有當財富麵臨(lin) 不確定性的時候,家族信托的重要性才會(hui) 凸顯。
對實業(ye) 環境的擔憂成為(wei) 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據中信信托高級信托經理周劍平介紹,其所接觸的客戶基本上都是企業(ye) 主或者開過公司的老板,政策風向、經濟形勢、接班人的狀態都可能使企業(ye) 未來的經營遭遇不測,不僅(jin) 企業(ye) 難以為(wei) 繼,甚至禍及個(ge) 人財富和家人生計,這也是辛苦打拚江山的“富一代”們(men) 所憂心的。
而對於(yu) 這些企業(ye) 主來說,來自內(nei) 部的憂慮絲(si) 毫不亞(ya) 於(yu) 外部。一個(ge) 最簡單的例子,後代如果組建新的家庭,那麽(me) 其所繼承的家族財產(chan) 就會(hui) 一分為(wei) 二,甚至可能由於(yu) 婚姻關(guan) 係破裂而外流,由此下去,整個(ge) 家族資產(chan) 自然就會(hui) 不斷攤薄;或者繼承人麵臨(lin) 債(zhai) 務危機,那麽(me) 家族財富很可能由於(yu) 債(zhai) 務衝(chong) 抵而落入他人之手。
因此,“富不過三代”幾乎成為(wei) 中國富人難以打破的“魔咒”。 據吳政介紹,目前中信信托簽約的很多客戶都很關(guan) 注子女教育和養(yang) 老問題,他們(men) 在家族信托中對受益人的指定,受益條件,分配金額,分配頻率等都會(hui) 有一整套完整的機製設定,隻有符合相應的條件,才能進行利益分配。
“家族信托期限很長,甚至是永續的,相當於(yu) 創設了一套機製來影響後代的行為(wei) ,引導或者抵製其善行或者惡習(xi) 。即便人走了,但精神還在發揮影響。”吳政說。
家族信托的根本作用就是保證財富能夠按照擁有者的意誌進行分配,因此,家族信托的版本千差萬(wan) 別,而那些家族信托的設立者也很難有統一的“畫像”:他們(men) 不論性別年齡,不論家庭關(guan) 係和睦與(yu) 否,甚至與(yu) 資產(chan) 的量級都沒有太大關(guan) 係,因為(wei) 其對家族信托的“痛點和癢點”都不一樣。“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men) 對手中的財富、以及對未來受益人都有著‘愛與(yu) 責任’。”吳政說。
風險仍存
盡管家族信托聽上去無所不能,但許多有意於(yu) 此的企業(ye) 家舉(ju) 棋不定的原因在於(yu) 國內(nei) 的法律環境。
“信托登記製度”的缺失使得客戶的不動產(chan) 、動產(chan) 、股權等均難以直接納入到家族信托的架構中,鑒於(yu) 家庭財富實際上更多會(hui) 體(ti) 現為(wei) 非現金財產(chan) ,這也就導致家族信托極具吸引力的傳(chuan) 承、隔離、避稅等功能大打折扣。不過在周劍平看來,這隻是個(ge) “偽(wei) 問題”。
“雖然國內(nei) 司法體(ti) 係下家族信托不能納入不動產(chan) ,但完全可以依托國內(nei) 現有的信托製度來‘曲線救國’,比如設立個(ge) 人信托,通過特殊的交易安排實現對房產(chan) 、對股權的控製,也可以自由設定受益權的分配。”周劍平說。
據其介紹,目前中信信托的多位客戶已開始按照上述方式追加不動產(chan) 進入其已經成立的現金型家族信托,亦有客戶正在直接以股權設立家族信托。
不過,[上海注冊(ce) 香港公司服務]上述股份製銀行個(ge) 金部副總看來,鑒於(yu) 國內(nei) 的家族信托仍然缺乏成熟經驗,同時尚沒有形成判例,其中的法律隱患和合同漏洞都沒有經過“試錯”運行,其效果和風險都還難以估量。“國外機構更清楚在什麽(me) 法律環境下把主體(ti) 搭建起來,能享受到怎樣的稅收減免,受到哪些法係保護,在這些法係之下,客戶名下的資產(chan) 在全球任何一個(ge) 地方的收益會(hui) 獲得怎樣的確權。”上述人士建議,家族信托的主體(ti) 還應該通過國外機構設立,尤其是那些擁有諸多海外資產(chan) 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