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中國信托業資產規模已經達到了8.73萬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繼銀行業後的第二大金融產業支柱。然而,在凝視客觀的信托數據之時,我們不免要對信托業的現存狀態與未來發展之路進行一些思考。
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在信托、[杭州香港公司注冊查詢服務] 券商、保險、基金、銀行理財等各類金融製度的博弈下已經初具雛形,而資產管理市場饕餮盛宴的背後是中國金融市場現存法律規範與創新金融產品發展的矛盾,包括影子銀行可能引發的係統性風險與監管缺失之間的矛盾。
對於信托業而言,進行一次自上而下的頂層製度設計已經迫在眉睫。
一、頂層製度設計需要推動製度定位變革
我國新時代的信托公司成立於信托法頒布之前,其設立的初衷並非出於信托製度建設的需要,而是源於特定曆史條件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其初期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景象。然而,隨著信托公司數量的逐漸增多、經營業務出現了極不規範的行為,甚至有擾亂金融市場秩序之嫌。
整整20年間,信托公司在曆經五次行業大整頓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才應運而生,緊接著“新兩規”的頒布實施,才使信托公司真正走上“受人之托、代人理財” 的道路。信托自此具備了探索主業發展的製度基礎。在分業監管體製下,信托製度在資產管理市場早已經突破了信托公司的主體限製,其他各類金融機構通過諸如 “理財產品”、“資管計劃”這樣的表述介入本應隸屬於信托關係的財產管理製度,難免陷入經營運作的法律困境。如果能夠針對現存矛盾與問題,進行自上而下的製度設計,不僅能夠充分發揮信托製度的優勢,讓資產管理行業的各類產品法律關係歸位,而且有利於為信托公司找準定位、謀求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二、頂層製度設計需要推動功能定位變革
信托公司目前所做的業務為類信貸業務,不論如何進行產品創新,整個行業仍然沒有脫離“監管套利”的低水平發展層次。而推動信托行業功能定位的著力點應該在於利用跨市場投資的優勢,最大限度地集合社會資金,發揮自主管理能力對金融資源進行整合與配置,實現從資金到資本的飛躍。
為了促進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使製度效益最大化,混業經營應當是信托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已經在這些方麵進行探索的除了有背靠銀行大股東的建信信托、交銀信托、興業信托之外,還有中信集團及平安信托綜合性的金融集團。另外,重慶信托的發展模式更是在業內上演了一場“蛇吞象”的金融博弈,旗下的金融機構涉及券商、銀行與基金,為自身走集約化道路、積累資源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不難看出,上述綜合化金融集團為構建結構化投融資模式、尋求各類金融工具的集成優勢提供了潛在的發展平台。在充分發揮信托功能創新的前提下,發掘跨市場資產配置、跨領域資本投資,既可以彌補法律製度相對於金融創新實踐的滯後,也可以為培育成熟穩定的金融體係做好準備。
三、頂層製度設計需要推動信托經營參與者的變革
廣受業內詬病的“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近些年迅速做大資產客戶端的一把金鑰匙,也是信托公司最終不免遭遇破產命運的一把試金石。毋庸置疑,第六次信托業的整合很可能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而到來,很顯然這次轉型的背後推手並不是政府的監管,而應該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目前財富市場的亂象所呈現給我們的是,[查詢 注冊香港公司服務]真正具備管理優勢而臥薪嚐膽搞創新、防風險的信托公司無法與叫賣高收益率產品的信托公司進行良性競爭,迫使一些機構從事高風險投資而無形中放大了金融係統風險。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正在信托行業上演,真正的製度紅利正在離我們遠去。唯有提高行業參與者的競技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推動中國資產管理市場競爭的質量與效益。
美國信托權威斯考特有一句名言,“信托的應用範圍可以與人類的想象力媲美”。為了更好地發展信托業,讓它如生命常青之樹,就需要進行一次自上而下的頂層製度設計。改變不同監管部門下各類機構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麵,從產品創新逐步向功能創新與製度創新方向轉變,從而更好的協調短期生存問題與長期核心競爭力培養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