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與(yu) 私募基金的優(you) 劣
由於(yu) 私募管理資金規模有限,他們(men) 不大會(hui) 像公募那樣跟蹤指數(持有大量權重藍籌股),投資風格較為(wei) 靈活,也就是說在做好風險管理後更多以挖掘個(ge) 股(大牛股)為(wei) 主,而且對市場出現的一些熱點把握也更為(wei) 敏感。那些以前做的比較成功的公募基金經理,挖掘牛股能力都比較強,到私募後更能發揮其特長,不必像以前還要被迫大量持有一些表現一般的指數權重股,可以放開手腳去選股,甚至是可以做以前被公募基金視為(wei) 有高風險的品種,比如ST和績差股,但前提是經過研究今後其鹹魚翻身的可能性很大,而不隻是傳(chuan) 統的“做莊”或“操盤手”的玩法。
如果我們(men) 管理一個(ge) 9位數的私募基金,自然也是以純粹的選股,追求絕對回報為(wei) 主,資金的使用效率會(hui) 比公募高很多,畢竟盤子少,可以選擇投資的股票相對有很多。隻要我們(men) 能確定其成長性,價(jia) 格也合理,即便隻有5個(ge) 億(yi) 的流通市值我們(men) 也可以進,而這樣的機會(hui) 對絕大多數公募基金都是無法參與(yu) 的,但往往小盤股更容易有翻10倍的股票。
做私募的生活會(hui) 比較滋潤,從(cong) 個(ge) 人和團隊角度來看,回報會(hui) 很誘人。但如果你很有野心,希望規模不斷做大,最後還是要轉變為(wei) 公募,掙固定的管理費,因為(wei) 規模越大,超越市場表現的難度就越大。
如果將私募基金與(yu) 公募基金作個(ge) 對比的話,公募基金的合理之處,私募基金基本上都具備,而公募基金的缺陷,私募基金往往還能克服。公募基金的特點是四權分立、信息透明、風險分擔,但實際上這些優(you) 點是打折扣的。基金持有人參加基金大會(hui) 成本很高,基金發起人實際上控製了基金大會(hui) 和基金經理等相關(guan) 人員的任命,這使公募基金的四權分立實際上隻有三權分立。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是半個(ge) 月公布一次投資組合,信息是滯後的,而私募基金的出資人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到基金運作情況。對於(yu) 風險,公募基金發起人實際上分擔得很少,而私募基金呢,保底合約下的風險完全由管理人承擔,分成合約及保底加分成合約下的風險,管理人也是與(yu) 出資人一起分擔的。
目前的公募基金是最透明、最規範的基金。公募基金對基金管理公司的資格有嚴(yan) 格的規定,對基金資產(chan) 的托管人也有嚴(yan) 格的規定,基金托管人在中國實際上就是銀行,因為(wei) 它的注冊(ce) 資本必須達到80億(yi) 元。封閉式公募基金每周還要公布一次資產(chan) 淨值,每季度還要公布投資組合。公募基金因為(wei) 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還要受到監管部門的嚴(yan) 格監管。所以,一般公募基金的資產(chan) 安全性在一般人看來更安全,也容易接受。
規模的問題,私募基金比較小,公募基金比較大。公募基金是透明的,業(ye) 績每周每個(ge) 月都會(hui) 公布,私募基金沒有公開審計和披露,所以一般人很難知道。就像存銀行,銀行給的利息好,申購資金極增,所以公募很容易做大。而私募即使他說自己做得好,你很難相信,而且他的門檻高,所以公募基金是一個(ge) 狠角色,私募基金很難做到。巴菲特他曾經投資公司,他找他的姨媽、牙醫來投資,他一直做,從(cong) 1956年做到
1965年,大概做了10年才做了260萬(wan) 美元,而他每年增長30%,他做到了20億(yi) 人民幣。彼德林奇的基金他隻有2000萬(wan) 美金,而且拿到手之後,1976年到1989年13年翻了29倍,他的增值數是0.2億(yi) 一下子增到140億(yi) 。就是說,你要做規模大的肯定公募基金快,而私募基金體(ti) 力就不行。
大有大的好處,大有大的壞處,大的就像大象就跑得慢了,矮的就跑得快了。那麽(me) 公募基金壓力不那麽(me) 頻繁,不像股價(jia) 那麽(me) 頻繁。那麽(me) 私募基金沒有的短期業(ye) 績排名的壓力,那麽(me) 這個(ge) 壓力不要想壓力非常大。巴菲特74、75還在做投資,他告訴大家,“我是很健康,還可以繼續做,”而彼德林奇40多歲就退休了,因為(wei) 壓力太大了,做不了了。所以做私募基金的經理沒有做到很大的,而做公募基金的是可以做很久的。私募基金是短期的,因為(wei) 它的壓力更大,你必須比公募做得更好,人家才會(hui) 轉到你私募這邊。
私募基金的缺點正是公募基金的優(you) 點,而私募基金的優(you) 點恰恰是公募基金的缺點。私募基金是在市場機製下的產(chan) 物,因此它的運作機製就很靈活,一切就是要為(wei) 出資者賺錢,否則它就不可能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