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雜誌供稿
2007年12月,遼寧出版傳(chuan) 媒集團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08年11月3日,安徽出版集團全稱變更為(wei) “時代出版傳(chuan) 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時,從(cong) 2008年11月5日起由現在的“科大創新”變更為(wei) “時代出版”,就此,安徽出版集團成為(wei) 我國新聞出版主業(ye) 借殼整體(ti) 上市的“第一家”;而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江西新華發行集團、四川出版集團、廣東(dong) 出版集團等單位的上市申請業(ye) 已放在了有關(guan) 部門的案頭。在中國出版業(ye) 發展的道路上,上市之潮風起雲(yun) 湧,諸多新聞出版集團都啟動了上市步伐。
新聞出版集團緣何上市
遼寧出版整體(ti) 上市,深圳發行集團整合海天出版社,江西出版集團控股中國和平出版社,等等,這些上市熱潮引起人們(men) 對傳(chuan) 媒業(ye) 改製和上市問題的再度關(guan) 注和討論,如此多的新聞出版集團都走上了上市之路,那麽(me) ,上市究竟能夠帶來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各大新聞集團都加入了“上市大潮”呢?
借助上市圈錢,股權換資金
上市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通過融資獲得大量的資金。中國的出版業(ye) 需要創建幾個(ge) 大的國際性的出版集團去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這就需要借助資本的力量,借助上市的力量來獲得資金。擁有了資金之後,集團就可以利用充足的資金來解決(jue) 發展道路上的問題,並可以進行產(chan) 業(ye) 化經營,開拓更多的盈利空間。
股權換資源,優(you) 化重組
“上市募集資金,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為(wei) 出版行業(ye) 資源優(you) 化配置提供了可能性”,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表示。出版傳(chuan) 媒集團的上市最重要是解決(jue) 兩(liang) 個(ge) 問題,一是將單一的所有製轉換成混合經濟的方式,而上市是相對安全的一種方式。“比起外國資本收購,上市對出版集團融資是最安全的。”同時,上市後的出版集團可以以交換股權等方式來和其他行業(ye) 合作。“股權交換,資源共享,這些方法都可以體(ti) 現出版集團發展的新空間,成本較低,效果又很好。”上市實際上是為(wei) 出版企業(ye) 建立一個(ge) “孵化器”,可以利用本身的優(you) 勢搭配產(chan) 出較高的資源,實現立體(ti) 化的發展模式。
上市之後幾家歡喜幾家愁
目前已上市的多數新聞出版集團業(ye) 績表現乏善可陳,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這是由於(yu) 中國出版業(ye) 的特殊性,出版集團在尋求上市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hui) 遭遇到一些內(nei) 生矛盾的困擾,包括宏觀政策目標與(yu) 微觀企業(ye) 目標的矛盾、內(nei) 容管理與(yu) 公司製運作的矛盾、上市公司的普遍要求與(yu) 出版集團自身素質的矛盾等。
成立於(yu) 2000年3月的遼寧出版集團是GAPP批準的7家股改試點單位之一,身處中國出版業(ye) 最為(wei) 活躍的機構之列,在傳(chuan) 媒出版界頗有江湖地位。去年12月上市後即實現了上市首日大漲329.53%的搶眼表現,相信很多傳(chuan) 媒人士對這件事依然記憶猶新。同樣,科大創新向安徽出版增發公告發布後連續四個(ge) 交易日無量漲停,投資者熱情高漲。
但是,傳(chuan) 媒企業(ye) 上市後並非都是平步青雲(yun) 。1999年7月,以成都日報集團為(wei) 投資主體(ti) 的“博瑞傳(chuan) 媒”借殼“四川電器”上市,總體(ti) 發展相對平穩。但2002年10月,博瑞傳(chuan) 媒向證監會(hui) 提出再融資申請時,卻未獲批準。有關(guan) 方麵稱:“主要原因是博瑞傳(chuan) 媒未能充分披露公司業(ye) 務的獨立性和關(guan) 聯交易的公允性。”
2002年5月,湖南出版集團出資6000萬(wan) 元收購了上市公司武漢誠成文化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成為(wei) 其相對控股方,實現連帶上市,被認為(wei) 是第一個(ge) 涉足股市的出版集團,但8個(ge) 月後它就將股權轉手。不久“誠成文化”就發生了董事長出走的變故,該股股價(jia) 急瀉,跌幅近10%,倘若湖南出版集團未能及時解套,陷入泥潭不可避免。
2004年12月北京青年報掌控的“北青傳(chuan) 媒”在香港成功上市,曾被譽為(wei) “報業(ye) 海外第一股”。“北青傳(chuan) 媒”其實是北青報和其子報的廣告、印刷等經營性資產(chan) 的重組,是把經營部門拆分上市的典型案例。但在2005年,“北青傳(chuan) 媒”未有佳績表現反而成績滑坡,上半年利潤陡降99%。隨後2005年10月三位領導又因經濟問題被捕,作為(wei) 中國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北青傳(chuan) 媒高管落馬的消息震動了中國新聞界,股市隨之急跌20%,上市僅(jin) 一年多,就陷入低穀。
慎重選擇上市之路
大型企業(ye) 並不一定都要上市,即使需要資金也有很多其他方式可以選擇。一個(ge) 出版集團該不該上市,首先必須搞清楚上市的功能。
集團的現實需要和戰略發展是上市之本
企業(ye) 上市的實質是原所有者以出讓部分所有權和利潤為(wei) 代價(jia) ,獲取新的發展資金,就是用股權換資金。也就是說,上市的基本功能是融資,出版集團上不上市主要是看需不需融資。而集團需不需融資,不但要看其現狀,還要看其發展戰略。集團有遠大的發展戰略還要看其能否實現,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說是否具有贏利潛力,能否在未來給股民回報。
文化產(chan) 業(ye) 的特點是重要影響因素
就上市和爭(zheng) 取上市而言,要特別注意非理性預期問題。比如,有些人認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出版產(chan) 業(ye) 是被壟斷著的最後一塊領地,可能釋放出更多的能量來,能否釋放出來,不那麽(me) 簡單;或者認為(wei) 全球進入文化創意時代和文化產(chan) 業(ye) 時代,作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基礎和源泉的出版業(ye) ,整個(ge) 市場走勢看漲,所以新聞出版集團上市就一定會(hui) 捧金掛銀,碩果累累,而實際並不一定如此。
上市是一種途徑而非目的
上市的最大動因是缺少足夠的投資能力進行項目的運作,通過上市募集資金,解決(jue) 瓶頸性問題,獲得足夠的財力,保障和加快發展。然而國內(nei) 的一些傳(chuan) 媒集團上市,在做戰略投資者方麵似乎有某種盲目性,上市不是一種方法和途徑而成了追逐的目的。千方百計追求上市,而一旦通過上市斂回了巨額資金,卻沒有足夠或者相應的投資空間及項目,陷入茫然與(yu) 尷尬之中。所以一定要考慮集團的現實發展需要而做出決(jue) 定。
所以某個(ge) 出版集團是否上市,要對上市的利與(yu) 弊有清醒的認識。上市的優(you) 點不言而喻:圈錢;提高產(chan) 業(ye) 集中度;建立良好的企業(ye) 運營機製;提高品牌知名度。上市的缺點也很明顯:出賣部分所有權和利潤;可能泄露商業(ye) 秘密;增大經營壓力。所以新聞出版集團應該分析自身的現狀和發展戰略,不要為(wei) 了上市而上市,要練好內(nei) 功,夯實基礎,著眼於(yu) 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