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中印兩(liang) 國的經貿合作不斷湧現新的契機。
2009年2月3日,孟買(mai) ,印度航空一架客機飛過一座貧民窟,準備降落在附近的機場跑道。
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中印兩(liang) 國的經貿合作不斷湧現新的契機。
“世界上最具外資吸引力的前三個(ge) 國家中,中印占了兩(liang) 席,”2010年1月1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印貿易投資論壇上,印度商工部部長阿南德·夏爾瑪說道,“然而,我們(men) 的互相投資水平仍然比較低。”
據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10月底,中國對印度非金融類投資總額為(wei) 2.5億(yi) 美元,印度對華累計投資總額為(wei) 3.3億(yi) 美元,這樣的比例在兩(liang) 國各自的利用外資總額中並不高。
不僅(jin) 如此,兩(liang) 國的貿易摩擦從(cong) 未中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中興(xing) 和華為(wei) 公司絕非首批在印度投資遇阻的中國公司,在過去幾年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涉及的範圍也遍布各個(ge) 行業(ye) 。
印對華反傾(qing) 銷最多
中印兩(liang) 國的貿易摩擦,可以從(cong) 連年增長的對華反傾(qing) 銷調查中窺見一斑。
“對華的反傾(qing) 銷訴訟,在過去是美國最多,印度排第二,現在呢,印度成為(wei) 最多的那個(ge) 國家了,”中國南亞(ya) 協會(hui) 副會(hui) 長、四川大學南亞(ya) 研究所文德富教授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的時候表示,“光是一年,就有好幾十起。”
據悉,自上世紀90年代對中國發起第一起反傾(qing) 銷調查起,印度就不斷對中國商品揮動反傾(qing) 銷“大棒”,在近年來更是一躍成為(wei) 對華反傾(qing) 銷調查最多的國家。2010年還未結束,“中國製造”的鋼鐵、藥品和化工產(chan) 品等均遭到印度的反傾(qing) 銷調查。
2010年1月,印度兩(liang) 家主要玻璃纖維生產(chan) 企業(ye) 向印度商務部提起申訴,對來自中國的玻璃纖維產(chan) 品進行反傾(qing) 銷調查,中國玻纖(600176,股吧)表示,一旦印度最終認定中國出口的玻璃纖維產(chan) 品存有傾(qing) 銷事實並因此對其國內(nei) 同行業(ye) 造成損害,將對中國反傾(qing) 銷調查項下輸入印度的玻璃纖維產(chan) 品征收一定幅度的反傾(qing) 銷稅。
到了2月,中國對印度的青黴素工業(ye) 鹽出口又再度掀起波瀾。印度商工部反傾(qing) 銷局發布了對原產(chan) 於(yu) 中國的青黴素G鉀和中國產(chan) 6-氨基青黴烷酸反傾(qing) 銷調查的初裁公告。在初裁中,印度反傾(qing) 銷局認定進口產(chan) 品給國內(nei) 產(chan) 業(ye) 造成實質性損害,需要立即征收臨(lin) 時反傾(qing) 銷稅。
電信行業(ye) 也未能幸免,從(cong) 2009年12月8日開始,印度財政部就宣布,將對原產(chan) 於(yu) 中國的同步數字傳(chuan) 輸設備(SDH)征收臨(lin) 時反傾(qing) 銷稅。這項公布一出來,華為(wei) 和中興(xing) 等中國通信企業(ye) 出口印度市場的SDH設備,成本和價(jia) 格將至少提高30%。
“過去是絲(si) 綢類等紡織品,現在主要是化工產(chan) 品、汽車零部件配件之類的,尤其化工類最多。”文德富透露。
不僅(jin) 如此,這些針對中國的反傾(qing) 銷調查的涉案金額均十分龐大,僅(jin) 2008 年一年,印度對外反傾(qing) 銷涉案金額就高達16.7 億(yi) 美元,比2007 年增長20 倍,嚴(yan) 重影響了中國出口企業(ye) 的正常發展。
貿易保護還是政治擔憂
為(wei) 什麽(me) 中印兩(liang) 國的貿易會(hui) 頻頻出現這種摩擦?在很多分析看來,除了有貿易保護的需要,還有政治方麵的考量。
“中印兩(liang) 國摩擦不斷,主要有三個(ge) 原因:第一是中國企業(ye) 本身市場的壓力;第二,是它(印度)把這個(ge) 壓力看成是對印度企業(ye) 的威脅;第三,不僅(jin) 看成是對印度企業(ye) 發展的威脅,甚至還看成是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文德富教授分析說道。
在他看來,由於(yu) 某些行業(ye) 印度發展水平還不如中國,中國企業(ye) 在印度市場份額一旦占多,就會(hui) 使得當地企業(ye) 感受到巨大壓力。“中國企業(ye) 不去,它的一些行業(ye) 也發展不起來。其實,對於(yu) 他們(men) 來說,這種壓力變成動力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他們(men) 過分擔憂了。”文教授說道。
不過印度方麵並非人人都對此表示讚同。《亞(ya) 洲時報》分析認為(wei) ,在印度,很多人擔心,對華貿易赤字的增大,將對本國產(chan) 品出口帶來消極影響,除此之外,對於(yu) 印度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也極為(wei) 不利。
的確,對於(yu) 很多印度人來說,兩(liang) 國貿易關(guan) 係最為(wei) 不利的消息就來自日益增長的對華貿易赤字了。2004年,印度對華貿易還保持著17億(yi) 美元的順差,到了2006年,就變成了41.2億(yi) 美元的逆差了,2008年,這個(ge) 逆差更是擴大到112億(yi) 美元。
印度駐華大使拉奧琦(Nirupama Rao)2007年就對中印兩(liang) 國的貿易赤字表示擔心:“印度隻能在有限的時期內(nei) 忍受對華貿易赤字,超過這個(ge) 時限,貿易這項雙邊關(guan) 係中的‘積極因素’就會(hui) 出現消極的色彩。”
“這(貿易赤字)本是國際經濟交往中常見的現象,然而,印度政府卻以此借機對華施壓,間接地要求我國調整對印度的外貿政策,欲為(wei) 其本國商品拓展我國市場人為(wei) 地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四川大學南亞(ya) 研究所張立教授撰文分析道,在他看來,這種人為(wei) 製造貿易摩擦的做法將成為(wei) 達到影響別國內(nei) 政目的的一種新策略或新手段。
另一邊,印度方麵也屢屢以國家安全為(wei) 由,在基礎建設方麵,將中國企業(ye) 拒之於(yu) 千裏之外。
2008年,印度拉賈斯坦邦比卡內(nei) 爾地區古達附近的一處電站突然停工。在這家由一家中國公司承包的火力發電項目中,300多名中國員工由於(yu) 沒有辦理到印方規定的許可證,被強令撤離工廠。事後消息指出,這個(ge) 電站選址剛好位於(yu) 印巴邊境軍(jun) 事管製區內(nei) 。按照印方規定,進入該控製區要辦理許可證,然而,以往每個(ge) 月都可以辦理的許可證遲遲未到,最終,中國企業(ye) 铩羽而歸。
“以前印度還曾經在北部東(dong) 北部地區建水電站之類的,它都不讓中國企業(ye) 去。這次中國的電信設備它也是禁止,他們(men) 覺得中國電信設備威脅它的國家安全。”文教授告訴記者。
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政府也確實打算在國內(nei) 設立“安全禁區”,阻止來自某些“特定國家”的企業(ye) 參與(yu) 一些“敏感地區”的電力設施建設。
對此,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由於(yu) 中印邊境地區存在爭(zheng) 議,印度又限製中國手機與(yu) 玩具進口,中印關(guan) 係正變得日益緊張,一些印度國家安全官員認為(wei) ,印度需要增強自給自足的能力,以保護自己今後免遭中國侵犯。他們(men) 很擔心“從(cong) 中國進口的技術,會(hui) 損害印度國家利益”。
“中印關(guan) 係的惡化可以追溯到2005 年7 月,當時美印關(guan) 係開始進入蜜月期,印度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美印關(guan) 係,從(cong) 而忽視了中國的感受。這裏可以舉(ju) 出很多例子,其中包括2006 年11月胡錦濤主席對印度冷冷清清的訪問,以及兩(liang) 國在邊界談判上的緩慢進展。”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斯瓦蘭(lan) ·辛格分析認為(wei) ,在他看來,中印兩(liang) 國的貿易摩擦,是兩(liang) 國政治關(guan) 係深層矛盾導致的後果。
一著不慎兩(liang) 邊皆輸
不過,對於(yu) 這兩(liang) 個(ge) 國家來說,一旦貿易關(guan) 係摩擦不斷,受傷(shang) 的,不僅(jin) 僅(jin) 是中國企業(ye) 。
一名駐新德裏中國官員表示,由於(yu) 缺乏技術力量,已有多達10家中國企業(ye) 不得不暫停電廠項目建設。“沒有中國人,這些項目無法順利進行。他們(men) (印度)沒有足夠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他說。中國南亞(ya) 協會(hui) 副會(hui) 長文德富教授也表示,印度基礎設施發展本來就非常落後,離開了中國投資,對它的發展反倒不利。
與(yu) 此同時,印度企業(ye) 在中國大步前進從(cong) 2000年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00家印度企業(ye) 來華投資了,包括了IT企業(ye) 、銀行,甚至還有法律公司,它們(men) 在很多領域,特別IT業(ye) 擁有很高的市場份額。印度蒙納什係統工程(江蘇)有限公司副總裁,旅美BPO全球顧問Raj Sukhejar則認為(wei) ,中國市場的優(you) 勢在於(yu) 人力資源豐(feng) 富,價(jia) 格比印度還便宜。
“當世界其他地方還在為(wei) 經濟衰退而發愁的時候,中印正在向前走。不過,這兩(liang) 國大部分時間都是各自增長,而且現在的成長步伐也沒有以前那麽(me) 快了。其實,這兩(liang) 個(ge) 國家在貿易和投資方麵,還有相當大的潛力可以挖掘。我們(men) 需要的就是將這種願景轉化為(wei) 現實。”《亞(ya) 洲時報》表示。
“隨著兩(liang) 國關(guan) 係的進一步發展,諸如此類的小摩擦將成為(wei) 中印關(guan) 係的常態特征。但是,雙方仍然需要努力,確保這些小問題不會(hui) 顛覆中印關(guan) 係的大局,不會(hui) 破壞中印崛起的前景。”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斯瓦蘭(lan) ·辛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