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98%的中國企業遭受欺詐行為 嚴重程度居全球榜首

  8月底,寧波香格裏拉酒店。當地箱包製造商王宏(化名)在此宴請香港來的歐洲買(mai) 家。

  由於(yu) 歐洲買(mai) 家臨(lin) 時取消了一批訂單,他提高了警惕。“去年浙江好幾家做箱包的,就是因為(wei) 不少客戶下單出貨後沒給錢破產(chan) 了。”王宏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因此他特意邀請歐洲買(mai) 家前來加深雙方了解。

  對此,歐洲買(mai) 家解釋稱,取消訂單完全是終端客戶的決(jue) 定。由於(yu) 客戶已下訂金,可填補購買(mai) 原材料費用,加上工廠尚未生產(chan) 未造成更多損失,王先生選擇繼續與(yu) 該歐洲買(mai) 家合作。

  王宏的警覺並非空穴來風。全球風險谘詢企業(ye) Kroll近日公布的2010~2011年度《全球反欺詐年度報告》顯示,中國有44%的欺詐行為(wei) 是由賣方、供應商和客戶實施的,然而對合作夥(huo) 伴、客戶和賣方進行過盡職調查的中國企業(ye) 數量比例為(wei) 38%,遠低於(yu) 全球平均50%的水平。

  受欺詐數字飆升

  更令人震驚的是,總部位於(yu) 紐約的Kroll發表的第四份年度反欺詐報告顯示:98%的中國被調查企業(ye) 在去年至少遭受過一次欺詐行為(wei) ,中國已經超越2009年位居榜首的巴西,成為(wei) 企業(ye) 遭受欺詐行為(wei) 最多的國家。

  據介紹,該公司委托經濟學人信息部,對去年至今年8月的欺詐行為(wei) 及對企業(ye) 所造成的影響進行了一次全球範圍的調查。共有來自10個(ge) 行業(ye) 的801名高級管理人員參與(yu) 了此次調查,超過一半的被調查企業(ye) 每年全球收入超過5億(yi) 美元,其中29%的被調查企業(ye) 設在北美地區,25%在歐洲,24%設在亞(ya) 太地區,11%的被調查企業(ye) 分別設在拉丁美洲、中東(dong) 以及非洲。

  而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的企業(ye) 遭受欺詐行為(wei) 侵害比例大幅增加近10%,以98%的嚴(yan) 重程度位居全球榜首。

  Kroll 中國區常務董事何越向本報表示:“在亞(ya) 洲曆史文化氛圍中,欺詐行為(wei) 的犧牲者往往會(hui) 被視為(wei) 軟弱無能,因此欺詐行為(wei) 一向是公眾(zhong) 刻意避而不談的話題。而此次調查結果中絕大多數中國受訪企業(ye) 承認自己曾經曆過經濟欺詐,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新一代中國企業(ye) 管理者正視挑戰的勇氣。”

  她認為(wei) ,態度變化是向與(yu) 腐敗和欺詐行為(wei) 作鬥爭(zheng) 的正確而漫長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高達98%的數據充分體(ti) 現了經濟欺詐行為(wei) 在中國市場的普遍性,同時也是由於(yu) 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企業(ye) 和金融機構紛紛緊縮銀根,對效益和支出的審查力度相應加強,從(cong) 而令以往被忽視的欺詐案件浮出水麵。

  員工變動頻繁是信號

  報告指出,在中國企業(ye) 所麵臨(lin) 的欺詐行為(wei) 比世界其他地方更為(wei) 常見,也更加變化多端。此次調查共有11種欺詐行為(wei) 列入範圍內(nei) ,包括管理層利益衝(chong) 突、竊取知識產(chan) 權、盜版或造假、竊取物理資產(chan) 或庫存、監管欺詐或合規欺詐、財政管理不善、市場勾結、腐敗和受賄、賣方、供應商或采購欺詐以及洗錢活動。11種欺詐行為(wei) ,去年有9種至少影響了10%的中國受訪企業(ye) 。

  何越表示:“我們(men) 看到中國正在出現越來越多的具有欺騙性的複雜騙局,這些騙局比起以前常見的孤立的回扣和賄賂事件,所造成的財務、法律和聲譽損失會(hui) 大很多。出於(yu) 貪婪,如今的騙局牽涉了許多的部門、賣方和離岸機構,而且還可能會(hui) 多年未被發現。”

  據她介紹,在某案例中,中國一大型消費品進口商上海辦公室被海關(guan) 執法人員清查,所有財務資料和電腦均被扣查,公司某高層管理人員亦遭拘留。之後調查結果顯示,該高層管理人員多年來賄賂數名海關(guan) 官員,令後者對篡改的進口貨物發票視而不見,以便公司逃避進口關(guan) 稅。

  事後,該公司麵臨(lin) 巨額罰款,公司營業(ye) 執照也險遭吊銷。Kroll進行的後續調查更發現,該名公司高層同時控製數名當地分銷商,通過公司分銷網絡銷售走私貨品,令公司麵臨(lin) 更為(wei) 嚴(yan) 重的法律風險和經濟損失。

  “Kroll發現,在中國有一些企業(ye) 由於(yu) 出現這種情況而損失了數百萬(wan) 美元,因為(wei) 這些企業(ye) 無法識別出一些危險信號。”她表示,較高的員工更替率,特別是高層人員變動頻繁,可以看作是“紅色警示”。“當事人將更容易引誘新人接受欺詐行為(wei) ,一切都可解釋為(wei) ‘我們(men) 就是這樣做事的’”。她說。

  加強企業(ye) 內(nei) 控和商業(ye) 秘密保護

  該報告指出,在中國經營業(ye) 務的企業(ye) 正在開始拓展打擊欺詐行為(wei) 的方法。有52%的企業(ye) 計劃投入資金開展財務控製,54%的企業(ye) 打算投入資金開展員工培訓,另有42%的企業(ye) 計劃進行更多的員工背景調查。報告指出,由於(yu) 被調查中國企業(ye) 認為(wei) 高達42%的欺詐行為(wei) 是“監守自盜”,因此上述的資金投入很有意義(yi) 。

  Kroll的高級執行董事Tadashi Kageyama則提醒,中國企業(ye) 應投入更多在保護商業(ye) 秘密上。據他介紹,竊取知識產(chan) 權和信息行為(wei) 常發生在醫療、保健和生物科技行業(ye) ,本地和全球公司均在提升產(chan) 品層次,增加研發技術含量。在激烈爭(zheng) 取市場份額的情況下,不少企業(ye) 鋌而走險。

  此次報告即顯示,在中國,竊取知識產(chan) 權已成為(wei) 第二常見的欺詐行為(wei) ,僅(jin) 次於(yu) 管理層利益衝(chong) 突下的欺詐行為(wei) 。Kageyama指出,他所接觸到的案例中,有不少競爭(zheng) 者假扮潛在買(mai) 家,或者買(mai) 通對方的客戶以獲取商業(ye) 秘密。因此他建議,除了加強內(nei) 部監控外,還應投入更多資源在對合作夥(huo) 伴、客戶和賣方進行盡職調查。然而此次調查顯示,計劃在明年對盡職調查投入資金的中國企業(ye) 比例為(wei) 32%,低於(yu) 全球41%的平均水平。

  何越認為(wei) ,經濟欺詐不僅(jin) 僅(jin) 影響到中國企業(ye)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繼續,任何國家地區的企業(ye) 和個(ge) 人都有可能受到欺詐行為(wei) 的侵襲。國際貿易主導地位,法律環境缺乏透明度,公司治理製度不完善等眾(zhong) 多原因,使欺詐行為(wei) 對中國企業(ye) 的影響令人注目。但她認為(wei) ,這本身並不說明中國不再是極具吸引力的投資市場,在中國的投資者和企業(ye) 家應有信心麵對現實,采取措施對抗欺詐行為(wei) 。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