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來自中國的進口為(wei) 穩定世界經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09年,澳大利亞(ya) 、巴西、南非等國家對華出口增幅仍在20%以上,中國一舉(ju) 成為(wei) 日本、澳大利亞(ya) 、巴西、南非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從(cong) 對全球經濟的貢獻來說,由於(yu) 危機的影響,2009年全球貿易下降22%,但同期我國進口值仍超過1萬(wan) 億(yi) 美元,取代德國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進口國,這不僅(jin) 對遏製全球貿易急劇下滑起到了“穩定器”作用,也使中國需求成為(wei) 促進世界經濟複蘇、扭轉失衡的新動力。
據商務部預期,2010年中國進口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wan) 億(yi) 美元,這標誌著中國進口貿易已經步入了一個(ge) 新的發展階段。
貿易強國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的貿易發展格局客觀上已經麵臨(lin) 結構性調整改變的挑戰。從(cong) 世界上一些貿易強國的發展規律來看,由依靠比較優(you) 勢的出口導向型戰略向培育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貿易平衡戰略轉變是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開放性經濟的更高層次。具體(ti) 而言,進口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可以表現為(wei) :優(you) 化貿易結構、促進貿易平衡、加快我國產(chan) 業(ye) 升級、提升我國產(chan) 品的競爭(zheng) 力。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wei) ,進口對一國貿易結構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ge) 方麵:
首先,可以有效彌補一國資源產(chan) 品的不足,每個(ge) 國家都有其資源的短板,進口本國缺乏的資源產(chan) 品,可以提高全球資源的使用效率,對該國經濟發展起到關(guan) 鍵的支撐作用;其次,先進設備進口可以促進一國技術進步和產(chan) 業(ye) 升級,許多一流的技術和設備從(cong) 研製到投入使用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當一國直接進口先進機器、設備等成品時,尤其是進口高技術產(chan) 品時,可以迅速提高一國的技術水平,縮短技術差距,並促進產(chan) 業(ye) 升級,從(cong) 而改善該國的產(chan) 業(ye) 結構;第三,可以引入競爭(zheng) 機製,一國在進口的同時,也是為(wei) 本國的同類企業(ye) 引入競爭(zheng) 機製,通過有效競爭(zheng) 能夠很好地促進國內(nei) 企業(ye) 技術水平的提高,從(cong) 而達到提高本國產(chan) 業(ye) 出口競爭(zheng) 力的目的。因此,發達國家一般對先進技術進口都很少采取限製措施,而是通過利用進口來改善其貿易結構,提高國際競爭(zheng) 力。
戰略導向符合國情
客觀上中國長期以來積累的巨額貿易順差,加之人民幣升值,特別是這次國際金融危機,都為(wei) 我國扭轉進出口失衡的局麵提供了諸多良機。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中國的進口為(wei) 穩定世界經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09年,澳大利亞(ya) 、巴西、南非等國家對華出口增幅仍在20%以上,中國一舉(ju) 成為(wei) 日本、澳大利亞(ya) 、巴西、南非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從(cong) 對全球經濟的貢獻來說,由於(yu) 危機的影響,2009年全球貿易下降22%,但同期我國進口值仍超過1萬(wan) 億(yi) 美元,取代德國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進口國,這不僅(jin) 對遏製全球貿易急劇下滑起到了“穩定器”作用,也使中國需求成為(wei) 促進世界經濟複蘇、扭轉失衡的新動力。
今年1—9月,中國進出口總值達21486.8億(yi) 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7.9%。其中,進口達10140.4億(yi) 美元,增長42.4%,貿易順差為(wei) 1206億(yi) 美元,減少10.5%。根據美國、澳大利亞(ya) 、韓國等國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其對華出口增速均遠高於(yu) 其同期總體(ti) 出口增速。
在當前形勢下,一方麵我國麵臨(lin) 著由於(yu) 貿易不平衡、順差過大而導致的外部壓力,另一方麵我國又麵臨(lin) 著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如何製定進口促進政策至關(guan) 重要。霍建國認為(wei) ,我國可以加速製定相關(guan) 配套政策,加大在以下幾個(ge) 行業(ye) 領域的進口力度。
一、繼續做好資源性產(chan) 品的進口。資源性產(chan) 品進口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即提前辦理有關(guan) 進口程序,給企業(ye) 一定的進口自主權,以便企業(ye) 在石油、糧食、有色金屬等國際大宗商品價(jia) 格出現大幅回落時,抓住時機組織進口。同時,政府還可以組織相關(guan) 職能部門、企業(ye) 、機構形成進口預案,以政府采購和民間購買(mai) 相結合的方式,擇機購入石油、礦石、有色金屬等稀缺資源。
二、製定有效政策鼓勵企業(ye) 加大對高新技術產(chan) 品的進口,加快企業(ye) 機器設備的更新。技術改造投入是保持企業(ye) 技術進步的關(guan) 鍵,而加大引進關(guan) 鍵技術設備是一條有效的捷徑。與(yu) 此同時,應鼓勵企業(ye) 形成消化吸收和自主配套能力,如對提前進行設備折舊的企業(ye) 提供低息或貼息貸款,對進口的關(guan) 鍵設備提供減免關(guan) 稅的政策等。充分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加快提高企業(ye) 的競爭(zheng) 力。
三、高度重視我國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技術設備進口,特別是節能環保型設備的生產(chan) 和製造能力,有必要通過引進高端技術裝備,逐步形成我國自主的研發製造能力,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
四、配合擴大消費的政策,可考慮適當降低國內(nei) 稀缺的高檔消費產(chan) 品進口關(guan) 稅。擴大部分高檔消費品的進口,一方麵可避免出國組團從(cong) 海外大量購買(mai) 名牌消費品,同時又可擴大進口滿足國內(nei) 高端消費群的需要。
有效避免不利因素
2010年以來,我國的進口出現了大幅增長的格局。作為(wei) 世界第二大進口國,中國進口關(guan) 稅總水平已降至9.8%,遠低於(yu) 發展中國家46.6%的平均關(guan) 稅水平;已基本取消進口配額管理商品,分批取消了約800多個(ge) 稅目商品的自動進口許可證管理;並不斷出台措施,簡化進口程序,貿易便利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中國正在逐漸加大進口在外貿結構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對外經濟結構轉型,向貿易強國邁進。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liang) 麵性,加大進口能帶來諸多利好因素的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因此而來的一些消極影響。
由於(yu) 長期以來,我國外貿重點都集中在出口領域,因而與(yu) 出口相關(guan) 的政策和相關(guan) 調控政策比較完善,而進口調控政策相對來說比較滯後。進口促進政策和便利化措施較為(wei) 薄弱,尚不能完全適應積極擴大進口的需要。進口管理體(ti) 製不健全,進口效率不高,進口商品結構不甚合理,戰略儲(chu) 備性商品進口少,企業(ye) 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非常突出。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為(wei) 解決(jue) 上述問題,需要采取以下對策:
第一,將培育企業(ye) 的自主能力必須與(yu) 進口選擇相配合,通過發揮我國內(nei) 廣闊市場的優(you) 勢,選擇有利於(yu) 本地企業(ye) 成長和發展的進口技術、商品結構,拉動內(nei) 需並提高本地企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能力。
第二,積極鼓勵海外投資和產(chan) 業(ye) 外移,促使中國企業(ye) 主動加快融入全球和區域經濟體(ti) 係,提高中國企業(ye) 的自主能力和定價(jia) 權,真正實現進口服務於(yu) 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調整。
當然,在中國不斷開放國內(nei) 市場的同時,還離不開一個(ge) 健康、公平的外部貿易環境。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在世界經濟還沒有進入穩步增長的良性循環,係統性和結構性風險仍然比較突出的時期,世界各國建立開放、通暢的雙向貿易管道,是實現世界貿易均衡發展的正途。中國政府積極推動開放市場、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體(ti) 現了一個(ge) 負責任大國的本色。世界各國隻有攜起手來,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yi) ,才能共克時艱,推動世界貿易持續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