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是中國造成的嗎?

  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由來已久。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開始出現貿易逆差,此後,其數額越來越大,目前已成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逆差國和債(zhai) 務國。2008年,美國貿易逆差達到7287億(yi) 美元,如果單算貨物貿易逆差則達到8820億(yi) 美元(美國的服務貿易有1534億(yi) 美元順差)。美國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如此大的貿易逆差?對於(yu) 這一問題,一些美國人不是從(cong) 自身尋找原因,而總是把責任推給其他國家。20多年前,他們(men) 認為(wei) 貿易逆差是日本、德國等造成的;最近10多年來,則更多地指責中國,認為(wei) 中國在對美貿易中采取了“不公平”的競爭(zheng) 手段。因此,美國對中國采取了各種貿易保護主義(yi) 措施,如:要求人民幣升值,征收反傾(qing) 銷稅、反補貼稅,以及設置各種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社會(hui) 壁壘,等等。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真的是中國導致的嗎?事實並非如此。

  一、匯率無法解釋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

  近年來,美國一些經濟學家、國會(hui) 議員以及利益集團聲稱中國政府操縱匯率,人為(wei) 壓低人民幣匯率,導致了中美貿易不平衡。因此,美國不斷對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美國指責其他國家進行“匯率傾(qing) 銷”、“匯率補貼”,強迫其他國家的貨幣升值,這並不是頭一次。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曾經逼迫日元、德國馬克升值。那麽(me) ,匯率是美國出現巨額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嗎?事實證明,其他國家的貨幣相對於(yu) 美元升值,並不能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

  從(cong) 理論上說,匯率變化能調節貿易不平衡。如果美國貿易夥(huo) 伴國的貨幣相對於(yu) 美元升值(相當於(yu) 美元貶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美國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從(cong) 而減少貿易逆差。但是,匯率並不是影響貿易平衡的惟一因素,更不是決(jue) 定性的因素。從(cong) 曆史上看,其他國家貨幣升值會(hui) 阻礙本國經濟發展,卻很難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元相對於(yu) 美國主要貿易夥(huo) 伴國貨幣的匯率總體(ti) 上呈現下降趨勢,但美國的貿易逆差卻呈上升趨勢。即便美國迫使其他國家貨幣大幅升值,也僅(jin) 僅(jin) 是在短期內(nei) 促進了美國的出口,不能改變貿易逆差持續擴大的趨勢。從(cong) 美國與(yu) 日本、德國的貿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美國通過1985年的“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兌(dui) 換美元的匯率在3年內(nei) 從(cong) 250:1上升到120:1,日元升值幅度不可謂不大,但這並沒有扭轉美國對日本貿易逆差的局麵,貿易逆差維持了一段時間平穩以後,繼續呈上升趨勢。   1989年美日貿易逆差額為(wei) 525億(yi) 美元,2007年則上升到868億(yi) 美元。美德貿易也是如此。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元相對於(yu) 德國馬克以及後來代替了德國馬克的歐元都處於(yu) 波浪式貶值中,而美國對德貿易逆差1991年為(wei) 56億(yi) 美元,2008年達到451億(yi) 美元。可見,導致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不是匯率問題。

  中美經貿關(guan) 係也不例外,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隨著人民幣不斷升值而擴大。1994年,我國進行了匯率製度改革,人民幣實行以市場供求為(wei) 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製度,當時的美元/人民幣匯率為(wei) 1:8.70.匯改後,人民幣相對於(yu) 美元一直處於(yu) 升值過程中,到2005年為(wei) 1:8.28.2005年,我國進一步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進行改革,人民幣相對於(yu) 美元一次性升值2%.此後,人民幣繼續升值,當前已經突破1:6.80.而在此期間,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也在擴大,從(cong) 1994年的300億(yi) 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268億(yi) 美元。把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歸結為(wei) 中國操縱匯率,實在缺乏說服力。

  二、美國出現巨額貿易逆差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出現了工業(ye) 空洞化

  過去的西方資本主義(yi) 強國幾乎都是貿易順差國,它們(men) 為(wei) 了輸出商品,不惜用槍炮轟開其他國家的國門,以開拓海外市場。美國對外貿易從(cong) 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一直為(wei) 順差,為(wei) 何今日會(hui) 成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有學者認為(wei) ,美國貿易逆差的擴大是因為(wei) 美國的經濟實力下降了。的確,由於(yu) 二戰後歐洲恢複、日本崛起,美國相對衰落了,尤其是製造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優(you) 勢明顯減弱,這一觀點似乎能夠解釋現實。但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快於(yu) 歐洲、日本,貿易逆差卻進一步增大,對此“美國衰退論”就很難解釋。

  當今世界,國際貿易的內(nei) 容得到了很大的擴展,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大大增加,但貨物貿易(主要是製造業(ye) 產(chan) 品)依然是當今國際貿易的主要內(nei) 容,約占世界總貿易額的80%.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反映的不是美國整體(ti) 經濟的衰弱,而是美國產(chan) 業(ye) 結構變化中製造業(ye) 的相對萎縮。

  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國際分工逐步深化。在此之前的國際分工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生產(chan) 並出口原材料、能源等初級產(chan) 品,發達國家生產(chan) 並出口製成品尤其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製成品。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範圍內(nei) 的生產(chan) 組織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國際分工從(cong) 產(chan) 業(ye) 間分工向產(chan) 業(ye) 內(nei) 分工甚至產(chan) 品內(nei) 分工轉變。大量製造業(ye) 從(cong) 最發達國家轉移到中等發達國家,再進一步轉移到新興(xing) 發展中國家。在很多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中,形成了發達國家從(cong) 事技術創新和產(chan) 品設計,發展中國家進行生產(chan) 的新型國際分工格局。即使那些高科技或高資本密集度的產(chan) 品,也往往不再單獨由發達國家生產(chan) ,而是將生產(chan) 過程分解,高技術的核心零部件或需要高技術的生產(chan) 環節在發達國家生產(chan) ,低技術零部件的生產(chan) 和產(chan) 品的組裝在勞動力豐(feng) 富而廉價(jia) 的發展中國家進行。

  在國際分工深化的過程中,美國作為(wei) 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產(chan) 業(ye) 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jin) 一些勞動密集型製造業(ye) ,如紡織業(ye) 、服裝業(ye) 、製鞋業(ye) 、玩具業(ye) 等,轉移到其他國家;而且一些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製造業(ye) ,如鋼鐵業(ye) 、汽車業(ye) 、石化產(chan) 業(ye) 、電子產(chan) 品和家電製造業(ye) 等,也逐步向國外轉移。美國的製造業(ye) 總體(ti) 萎縮,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目前隻有約12%,遠遠低於(yu) 新興(xing) 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國(42%)、韓國(25%)、越南(21%),也低於(yu) 同為(wei) 發達國家的日本(21%)、德國(23%)、英國(18%)、加拿大(17%)、意大利(17%)等。與(yu) 此同時,美國的高科技通信和信息產(chan) 業(ye) 、金融業(ye) 、房地產(chan) 業(ye) 、商業(ye) 、教育、衛生等服務業(ye) 在經濟中的比例明顯提高。日本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把美國產(chan) 業(ye) 結構的這一變化稱為(wei) “工業(ye) 空洞化”現象。美國工業(ye) 的空洞化,必然導致相關(guan) 製造業(ye) 的出口萎縮,形成貿易逆差。

  美國的“工業(ye) 空洞化”是國際分工深化和美國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的結果,並不代表美國經濟的衰弱。美國的經濟已發展到後工業(ye) 化時代,第三產(chan) 業(ye) 在總量上遠遠超過以製造業(ye) 為(wei) 主的第二產(chan) 業(ye) ,這符合產(chan) 業(ye) 發展的規律。美國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科技研發隊伍和技術創新能力,它在製造業(ye) 的眾(zhong) 多領域依然具有領先的技術。發展中國家的製造業(ye) 有很大比例是由美國企業(ye) 和美國資本控製的,其品牌、核心技術、銷售渠道依然掌握在美國人手中。更何況,評價(jia) 一個(ge) 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不能光看製造業(ye) ,美國擁有以金融業(ye) 、信用評級業(ye) 、信息產(chan) 業(ye) 為(wei) 代表的強大服務業(ye) ,這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遠遠超過製造業(ye) 。

  三、美國出現巨額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元霸權

  美國的貿易逆差與(yu) 其高消費率(或低儲(chu) 蓄率)也有密切的關(guan) 係。按照世界銀行公布的統計數據,美國的消費率高達80%以上,是主要西方國家中最高的。在美國,發達的金融市場使居民借錢消費非常容易,大多數居民很少儲(chu) 蓄。而美國政府更是借錢消費的榜樣,它在向本國老百姓借錢的同時,還通過出售國債(zhai) 向其他國家借錢消費,因而美國政府長期存在巨額財政赤字。由於(yu) 美國生產(chan) 的商品不能滿足國內(nei) 消費,需要大量進口,從(cong) 而加大了貿易赤字。當然,美國的高消費率並不能從(cong) 根本上解釋貿易逆差。消費率高的國家在西方也有不少,如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都在80%左右,僅(jin) 略低於(yu) 美國,它們(men) 都沒有出現嚴(yan) 重的貿易逆差問題,為(wei) 何隻有美國產(chan) 生這麽(me) 大的貿易逆差?貿易逆差會(hui) 形成對外國的負債(zhai) ,從(cong) 1985年起,美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淨債(zhai) 務國。對於(yu) 一般的經濟體(ti) 而言,負債(zhai) 總是要還的,負債(zhai) 多了,國家信用就會(hui) 受損,但美國為(wei) 什麽(me) 能夠背負數額如此巨大的債(zhai) 務?這是因為(wei) ,在現有的國際貨幣體(ti) 製下,美國根本不用償(chang) 還外債(zhai) ,巨額貿易逆差反映的是美元霸權。

  上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ti) 係崩潰,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ti) 係中的霸權地位卻進一步得到強化,為(wei) 美國貿易逆差的持續擴大埋下了禍根。在布雷頓森林體(ti) 係下,美元居於(yu) 國際主要貨幣地位,與(yu) 黃金直接掛鉤,而各國貨幣則與(yu) 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jia) 向美國兌(dui) 換黃金。由於(yu) 在布雷頓森林體(ti) 係下,美元是以黃金為(wei) 基礎的,美國不能隨意發行美元,因此有利於(yu) 國際貨幣體(ti) 係的穩定。但布雷頓森林體(ti) 係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缺陷——美元作為(wei) 國際貨幣,一方麵要求美國保持美元堅挺,不能長期存在貿易逆差;另一方麵,其他國家對美元的需求又要求美國有貿易逆差,以向其他國家輸出美元,這就是著名的“特裏芬難題”。在美國擁有應付各國兌(dui) 換的足夠黃金儲(chu) 備,且其經濟實力足以支持各國對美元信心的情況下,“特裏芬難題”並不突出,這是布雷頓森林體(ti) 係能夠維持20餘(yu) 年的原因。但隨著美國經濟的相對衰落,其國際收支趨向惡化,各國對美元信心不足,紛紛拋出美元兌(dui) 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chu) 備再也支撐不住美元,美國宣布放棄美元“金本位製”,導致布雷頓森林體(ti) 係崩潰。布雷頓森林體(ti) 係崩潰後,一方麵由於(yu) 沒有其他貨幣能夠替代美元,另一方麵也因為(wei) 國際貨幣體(ti) 係依然在美國主導下確立,所以美元並未喪(sang) 失國際貨幣的地位。相反,由於(yu) 美元不再與(yu) 黃金掛鉤,進一步強化了美元的貨幣霸權,美國在享受美元作為(wei) 國際貨幣種種好處的同時,卻沒有承擔穩定美元幣值的義(yi) 務。

  濫用美元霸權使美國具有不斷擴大貿易逆差的動力。美元與(yu) 黃金脫鉤後,國際金融市場更加動蕩不安,各國為(wei) 了維護本國金融市場和經濟環境的穩定,需要更多美元作為(wei) 儲(chu) 備,這就要求各國更多地出口產(chan) 品以換取美元。而美國作為(wei) 美元的發行國,卻不需要擁有外匯儲(chu) 備,也不需要為(wei) 其貿易逆差買(mai) 單。美國隻要開動印刷機,印出花花綠綠的紙幣交給其他國家就可以。當然,這會(hui) 帶來美元的貶值,但這種貶值帶來的害處並非由美國承擔。貨幣貶值必然導致利益的再分配,得益的是發行國。因此美國人很少儲(chu) 蓄,而是借錢消費,從(cong) 美元貶值中得到好處。美元貶值造成的損失實際上由那些積攢美元儲(chu) 備的國家承擔了。試想,如果40年前某個(ge) 國家通過對美國出口得到了35億(yi) 美元,那麽(me) 當時它能從(cong) 美國換取1億(yi) 盎司黃金;但如果它把這些美元一直作為(wei) 外匯儲(chu) 備儲(chu) 存著,現在隻能購買(mai) 0.03億(yi) 盎司黃金。那些相當於(yu) 0.97億(yi) 盎司黃金的價(jia) 值被後來發行的美元所稀釋,被美國無償(chang) 占有了。持續40年、且數額越來越大的貿易逆差對於(yu) 其他國家來說,是無法承受的;但對於(yu) 美國來說,付出的隻是微不足道的印刷費,而在貨幣電子化後,甚至連這筆費用也省去了。因此,貿易逆差對於(yu) 美國來說,更像是免費的午餐。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能有動力降低財政赤字和消費水平,以減少貿易逆差嗎?

  可見,美國持續的貿易逆差,並非什麽(me) “中國操縱匯率”導致,而是美國主導下的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體(ti) 係導致,是美元霸權及美國濫用這種霸權的必然結果。正如英國《星期日電訊報》2010年3月14 日發表的文章所說,麵對金融危機,包括美國在內(nei) 的西方國家應該從(cong) 自身找原因,而不應一味歸咎於(yu)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美國作為(wei) 人類曆史上最大的貨幣操縱國,沒有理由對人民幣匯率問題說三道四;美國對貨幣的操縱是人類曆史上最嚴(yan) 重的,近年來它一直在通過讓美元貶值降低其外債(zhai) 的價(jia) 值。

  四、中國沒有刻意追求貿易順差

  改革開放以來的30餘(yu) 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從(cong) 近292億(yi) 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近2.87萬(wan) 億(yi) 美元,其中出口從(cong) 136億(yi) 美元上升到1.58萬(wan) 億(yi) 美元,擴大了100多倍。與(yu) 此同時,中國的對外貿易也從(cong) 逆差變為(wei) 順差,並且順差額持續擴大。2008年,中國貿易順差為(wei) 2954.6億(yi) 美元,達到曆史最高水平。中國出口額和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根本原因在於(yu) 中國推進自由貿易和自由投資,而美國限製自由貿易。

  中國的貿易總額和貿易順差持續擴大與(yu) 國際分工深化、世界製造業(ye) 大量轉移到中國有關(guan)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跨國公司為(wei) 了提高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在全球範圍內(nei) 尋找成本(投資成本、生產(chan) 成本、貿易成本以及各種風險等)最低的區域作為(wei) 生產(chan) 基地。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消除各種投資障礙,鼓勵外資企業(ye) 來華投資;各級政府更是大力招商引資,製定各種吸引外資的優(you) 惠政策。中國政治、社會(hui) 穩定,勞動力資源豐(feng) 富且廉價(jia) ,市場潛力巨大,是當前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資目標地。截至2009年,中國已經連續17年成為(wei) 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世界跨國公司500強中有90%以上對中國進行了投資。這些外資企業(ye) 一方麵利用中國市場,另一方麵也大量出口在中國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以及貿易順差的擴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外資企業(ye) 出口貿易的擴大。上世紀90年代後,外資企業(ye) 成為(wei) 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增長點。2008年,其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57.8%.其中,外商直接投資最集中的領域,即機電產(chan) 品領域,占我國貿易順差近70%;外資企業(ye) 采取的主要貿易方式,即加工貿易,順差達到2967.78億(yi) 美元,已超過我國整體(ti) 貿易順差。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自於(yu) 外資企業(ye) 的事實表明,在世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中,發達國家不僅(jin) 把其生產(chan) 能力轉移到了中國,而且把出口能力也轉移到了中國;中國出口的快速增長是積極參與(yu) 國際分工的結果,也是中國創造了良好投資環境的結果。

  中國並沒有刻意追求貿易順差,更沒有實行貿易保護主義(yi) 。中國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不斷地取消和放寬在計劃經濟時期所設置的各種貿易和投資限製。可以說,中國對外開放的過程也是推進自由貿易和自由投資的過程。今天,中國已經是世界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且成為(wei) 當今世界自由貿易和自由投資的重要推動者。中國政府對出口的幹預已經很少,因為(wei) 中國出口的市場主體(ti) 是外資企業(ye) 和眾(zhong) 多的民營中小企業(ye) ,這兩(liang) 種類型的企業(ye) 是政府幹預最少的企業(ye) 。而在西方國家,從(cong) 事出口的主要是大型壟斷企業(ye) ,政府更容易采取各種出口支持政策。從(cong) 這一點來看,中國出口的市場化和自由化程度比西方國家更高。也正是因為(wei) 中國出口企業(ye) 過於(yu) 分散,競爭(zheng) 過於(yu) 自由和激烈,相互壓價(jia) ,導致中國出口價(jia) 格偏低,給一些國家采取反傾(qing) 銷調查等貿易保護主義(yi) 措施提供了口實。

  中國對美貿易出現巨額順差主要是因為(wei) 進口不足,但這並不是中國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分析中國的進口結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當前,在普通製成品方麵,中國的生產(chan) 能力已經很強,不可能大量進口,需要進口的主要是技術密集型產(chan) 品、稀缺的礦產(chan) 資源,以及一部分適合“先富起來”的人消費的高檔奢侈品。對於(yu) 高檔奢侈品的進口,中國政府沒有太多的限製,中國已經成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之一。而在技術密集型產(chan) 品、礦產(chan) 資源的進口方麵,中國卻受到了發達國家的種種限製甚至刁難。例如,中國一旦增加礦產(chan) 資源的進口,西方國家就指責中國製造資源緊張,抬高了國際市場上資源尤其是能源的價(jia) 格。再例如,中國到其他國家進行礦產(chan) 開發的投資,這本身有利於(yu) 當地經濟發展,有利於(yu) 保持全球礦產(chan) 資源的供求平衡,也有利於(yu) 中國擴大進口,但西方國家卻經常借此挑撥我國與(yu) 其他國家的矛盾,煽動當地民眾(zhong) 的民族主義(yi) 情緒,以阻撓中國企業(ye) 對外投資或收購當地企業(ye) 。對於(yu) 高科技產(chan) 品,西方國家則采取更為(wei) 嚴(yan) 格的控製,規定種類繁多的高科技產(chan) 品不能出口到中國。有學者計算,如果美國放鬆對中國的高科技產(chan) 品出口管製,將能使中國增加進口約1000億(yi) 美元,從(cong) 而大大削減中美貿易順差。可見,中國並沒有追求貿易順差,恰恰是某些發達國家實行各種貿易和投資限製,沿襲“冷戰”思維,導致了中國貿易順差擴大。

  五、美國為(wei) 何總在經貿問題上指責中國

  美國在貿易問題、匯率問題上對中國的指責是沒有道理的。退一步講,即使美國提出的無理要求都得到滿足,中國的出口受到很大壓縮,但隻要美國維持美元霸權,其貿易逆差就不會(hui) 得到根本性的改變。美國的經濟學家和政客們(men) 不可能不懂其中的道理,但他們(men) 依然以此指責中國,就是因為(wei) 他們(men) 要借此實現對內(nei) 、對外的雙重目的。

  對內(nei) 是轉移國內(nei) 矛盾,維護壟斷資本的利益和統治地位。美國走向金融壟斷資本主義(yi) ,其經濟出現虛擬化,這對於(yu) 金融壟斷資本攫取利潤是有利的,但工業(ye) 的空洞化會(hui) 使產(chan) 業(ye) 工人的就業(ye) 機會(hui) 減少,出現勞動力相對過剩。因此,美國普通勞動者的收入提高緩慢,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從(cong) 1979年到2005年,美國最富裕的1%的人口稅後收入增加了176%,最富裕的20%的人口收入增加了69%,處於(yu) 中等收入的60%的人口收入增加了20%,而收入最低的20%人口收入隻增加了6%;1979年美國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是最窮20%人口收入的大約8倍,目前已上升到近15倍。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必然激化美國國內(nei) 矛盾。尤其是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美國的失業(ye) 率上升,使矛盾更加突出。把普通勞動者的視線轉移到國外,讓失業(ye) 者誤認為(wei) 自己的工作崗位被中國人搶走,無疑是美國政客們(men) 轉移國內(nei) 矛盾的重要手段。指責中國,並在民眾(zhong) 麵前顯示自己在努力把“飯碗”從(cong) 中國人手中奪回來,在他們(men) 看來是最“理性”的,也最能騙得民眾(zhong) 的選票。因此,一到大選,或者經濟出現困難,美國的政客們(men) 都會(hui) 拿中美貿易問題說事。

  對外是遏製中國發展,維護美國在全球的霸主地位。美國作為(wei) 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顯然不希望世界舞台上出現一個(ge) 能夠與(yu) 自己平起平坐的國家。更何況,中國還是個(ge) 世界上人口最多,且實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國家。美國遏製中國是全麵的,但最重要的是在經濟上遏製中國發展。美國的產(chan) 業(ye) 結構決(jue) 定了它的製造業(ye) 很難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它不從(cong) 中國進口,也要從(cong) 其他發展中國家進口。因此,美國即使減少進口中國的產(chan) 品,也不可能減少貿易逆差、改善就業(ye) 。對此,美國人應該很清楚。美國的政客們(men) 在貿易問題上指責中國,目的很明顯,那就是要醜(chou) 化中國的貿易環境和投資環境,使得各國對中國的發展存在戒心,對進口中國產(chan) 品存在戒心,從(cong) 而減少對中國的投資和進口,遏製中國發展。從(cong) 這一點來看,美國的策略並非沒有效果。在它的示範下,不少國家都對中國采取貿易和投資保護措施,使中國企業(ye) 深受其害。最近10多年來,中國已成為(wei) 受反傾(qing) 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不僅(jin) 案件數量逐年上升,而且占世界反傾(qing) 銷調查案總數的比例也逐年上升。

  綜上所述,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有著深刻的原因,但絕不是中國造成的,對中國進行指責、懲罰和遏製都不能解決(jue) 問題。美國要想真正縮小貿易逆差,還要多從(cong) 自身尋找原因,在以下幾方麵采取措施:削減財政赤字,壓縮過度消費;加強金融監管,遏製金融泡沫,引導資金投向實體(ti) 經濟;破除“冷戰”思維,放寬出口管製;下決(jue) 心和其他國家一道改革國際貨幣體(ti) 係,創造有利於(yu) 自由貿易和自由投資的世界經濟環境。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