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產(chan) 生的深遠影響來看,歐盟對華同一產(chan) 品(無線數據卡)發起的‘三反調查’(反傾(qing) 銷、保障措施及反補貼調查)將不遜於(yu) 去年美國對華的‘輪胎特保案’,很可能會(hui) 成為(wei) 歐盟貿易保護升級戰略對華的一種試探,此案一開,更多的貿易保護案件將接踵而至。”上海小耘律師事務所北京辦公室主任合夥(huo) 人張毅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的確,輪胎特保案之後,中國不但遭遇了全球對華輪胎產(chan) 業(ye) 的圍追堵截,同時美國對華的貿易保護亦風起雲(yun) 湧,而此次歐盟對華無線數據卡產(chan) 品發起的調查,不但反傾(qing) 銷、保障措施及反補貼調查“三反”齊發,而且針對的都是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大企業(ye) 生產(chan) 的高科技產(chan) 品,可謂用意深遠。
“三反案”疑點重重
來自中國商務部“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的信息顯示:9月16日,歐委會(hui) 再次對中國數據卡(又稱無線寬域網絡調製解調器,英文名: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ing Modems)產(chan) 品發起反補貼調查,這是繼今年6月30日,歐委會(hui) 對該產(chan) 品發起反傾(qing) 銷和保障措施調查後采取的又一措施。
據了解,三種調查所針對的同一產(chan) 品涉及中國企業(ye) 的出口金額高達約41億(yi) 美元,是迄今中國遭遇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救濟調查。
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指出,“歐盟對中國同一產(chan) 品同時進行反傾(qing) 銷、反補貼、保障措施調查,這種做法在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貿易救濟實踐中極為(wei) 罕見。”姚堅在同時發表的談話中表示:中國公眾(zhong) 和業(ye) 界對此強烈不滿,中方對此表示嚴(yan) 重關(guan) 切。
美國《新聞周刊》9月18日披露的數據顯示,歐盟已經悄悄超越美國,再次成為(wei) 中國最大的貿易夥(huo) 伴,雙邊貿易額已經飆升至3060億(yi) 美元。在張毅看來,這也是該案應該得到高度重視的背景所在。
“從(cong) 前幾年全球貿易保護的態勢來看,主要都是美國、加拿大對華貿易保護措施頻繁,隨著歐盟經濟在金融危機後陷入低穀,歐盟正在力圖一改過去對華貿易製裁相對較少情況。”來自商務部的一位官員告訴記者。
實際上,歐盟在本次針對數據卡產(chan) 品發起調查中,疑點重重,無論是申訴方的主體(ti) 資格問題,還是對申訴方與(yu) 應訴方提交問卷在時間程序上的不公平問題,以及針對其所定義(yi) 的“非市場經濟國家”能否“反傾(qing) 銷”與(yu) “反補貼”兩(liang) 種貿易措施同時並舉(ju) ,均有待進一步的澄清與(yu) 商榷。
本次“三反”調查提起方比利時Option公司的申訴方主體(ti) 資格值得質疑。負責協調此案的中國機電產(chan) 品進出口商會(hui) 的聲明指出,歐盟當前連一個(ge) 真正意義(yi) 上的數據卡生產(chan) 商都沒有。而Option公司近年的公開年度報告明確申明,其數據卡產(chan) 品已經全部外包給中國生產(chan) 。其中,80%外包給江蘇捷普。根據歐盟貿易法規,隻有歐洲本土的生產(chan) 商才有資格成為(wei) 貿易調查的發起方,而Option公司的外包生產(chan) 問題,使其申訴的主體(ti) 資格充滿疑點,同時,其作為(wei) 原告的正常參考價(jia) 值也應受到懷疑。
“但事實上,歐盟法規對如何界定本土生產(chan) 商確實未做出比例上的明確規定。而且其在歐洲本土仍有小部分生產(chan) 。”張毅告訴記者。
當然,不能排除的一種可能是:Option公司有擴大在歐生產(chan) 的計劃,或有來自某方麵的授意。據記者了解,目前Option公司和歐委會(hui) 對於(yu) 外包生產(chan) 的問題,始終保持沉默。
與(yu) 此同時,圍繞案件的另一疑點也讓中方認為(wei) 存在歧視性和不平等對待,中國機電出口商會(hui) 法律服務中心負責人劉慧娟表示:“Option公司是在歐盟立案調查後,拖延了整整兩(liang) 個(ge) 月才向歐委會(hui) 交出答卷。然而,歐委會(hui) 卻要求中國企業(ye) 必須在兩(liang) 周內(nei) 提交市場經濟申請表,而且完全違反WTO關(guan) 於(yu) 提交問卷的最低時限要求。”
不僅(jin) 如此,中國作為(wei) 歐盟所定義(yi) 的“非市場經濟國家”,歐盟對華能否“反傾(qing) 銷”與(yu) “反補貼”兩(liang) 種貿易措施同時並舉(ju) 仍然是一個(ge) 疑問,因為(wei) 這涉嫌雙重征稅。
事實上,2010年8月5日,美國國際貿易法庭根據世界貿易規則所做出的裁決(jue) 即認定,“美國商務部對中國輪胎同時征收反傾(qing) 銷稅和反補貼稅的做法構成了重複征稅,裁定該做法為(wei) 非法。”
裁決(jue) 稱,既然美商務部將中國視為(wei) “非市場經濟國家”,就必須放棄對中國產(chan) 品征收反補貼稅,因為(wei) 反補貼稅是 針對市場經濟國家的稅種。
“盡管該案還存在當事方上訴的不確定性,歐盟也不可能直接適用美國的判例,但上述判決(jue) 至少說明‘反傾(qing) 銷’與(yu) ‘反補貼’兩(liang) 種貿易措施同時並舉(ju) 存在問題。更何況,按照貿易慣例來看,全球的做法基本上都跟著美國走,一旦該判例被確定下來,歐盟應該也不會(hui) 與(yu) 上述做法形成悖反。”
當然,中國企業(ye) 同樣可就“雙反”的悖論在歐盟上訴, 或在世貿組織規則框架內(nei) 采取措施的權利。對於(yu) 該案,商務部發言人姚堅就表示:“這是歐盟濫用貿易救濟措施的行為(wei) ,中方保留在世貿組織規則框架內(nei) 采取措施的權利。”
歐盟借此案“威懾”中國
可以說,無論是涉案金額,還是製裁的嚴(yan) 厲程度,亦或牽涉行業(ye) ,歐盟對華數據卡產(chan) 品發起的“三反”案都足以使其在中歐貿易史上留下深重影響。與(yu) 此同時,中國政府對該案的應對態度及“反製”力度將直接影響案件的未來走勢。
“說白了,這不過是歐盟拿來試驗中國的手段而已,如果此案得以成立,歐盟在日後的貿易保護態勢將有恃無恐。”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際貿易專(zhuan) 家告訴記者。
的確,就在此前不久,在歐委會(hui) 發布的中歐貿易數據中仍在提及:“歐盟是在嚴(yan) 格的和非政治性的程序下使用貿易保護措施的。與(yu) 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ti) 相比,歐盟使用貿易保護措施的頻率也較低。”
“其中,歐盟針對中國進口產(chan) 品貿易保護措施的覆蓋範圍僅(jin) 為(wei) 歐盟自中國進口產(chan) 品的1%。自2010年5月以來,歐盟針對中國進口產(chan) 品正在發揮效力的反傾(qing) 銷措施合計為(wei) 52起,遠低於(yu) 美國。”
然而,隨著“三反”案的爆發,這一狀況正在陡然生變。據了解,歐盟一直為(wei) 高達1280億(yi) 歐元的貿易逆差以及不能進入中國市場的諸多障礙充滿苦腦。
“因此,此案不排除歐盟要在其他貿易或投資領域向中國討價(jia) 還價(jia) 的可能。”張毅判斷說。不過,相較於(yu) 美國在匯率問題對中國所做出的要求,歐盟的策略目前還顯得低調而隱晦。
盡管如此,歐盟在此案中對華的威懾力度卻遠超輪胎案件,根據Option在本輪新指控中所稱:“中國的一些主要調製解調器生產(chan) 商,諸如控製了3G數據卡和USB調製解調器市場90%份額的中興(xing) 和華為(wei) 等公司在銷售這些產(chan) 品時獲得了政府及政府支持銀行等方麵的不公正補貼。”
事實上,該案所指向的補貼將不僅(jin) 關(guan) 係到中興(xing) 、華為(wei) 等本次涉案企業(ye) 。根據Option的申訴書(shu) 內(nei) 容,“其所指的貸款,是中國信息產(chan) 業(ye) 部在2005年與(yu) 國開行簽署合作協議的產(chan) 物。國家開發銀行在協議中承諾,此後五年內(nei) 向信息產(chan) 業(ye) 提供500億(yi) 元人民幣貸款。”
“由於(yu) 包括海爾、TCL、清華同方在內(nei) 的一大批中國出口企業(ye) 都曾從(cong) 中獲益,因此此案很可能會(hui) 為(wei) 其他反補貼案件開出一道口子,此案一旦成立,對其它行業(ye) 企業(ye) 產(chan) 生係統影響,後果甚至不堪設想。”
更何況,根據歐委會(hui) 提供的數據顯示,其惴惴不安的1280億(yi) 歐元貿易逆差主要就來源於(yu) 辦公和通信設備、紡織品、鐵礦石和鋼鐵等行業(ye) ,可以預計,上述行業(ye) 很可能會(hui) 成為(wei) 歐盟貿易保護的下一輪打擊對象。尤其是在無線卡 產(chan) 品後,其他辦公和通信設備類企業(ye) 很可能將“唇亡齒寒”。
中國“反製”力度成案件走勢焦點
“因此,該案將絕不僅(jin) 僅(jin) 是華為(wei) 、中興(xing) 等個(ge) 別企業(ye) 的問題,反補貼的係統打擊力度及保障措施將波及整個(ge) 行業(ye) ,加上反傾(qing) 銷通常附帶的高額關(guan) 稅,使該案背後的威懾及影響值得中國各方麵給予高度關(guan) 注。”張毅告訴本報記者。
截止到記者發稿日,涉案企業(ye) 華為(wei) 已直接聘請了歐洲方麵的專(zhuan) 業(ye) 律師,而中興(xing) 亦發布公告稱:“公司已就歐盟對中國進口數據卡產(chan) 品發起的反補貼調查提出抗辯。”作為(wei) 案件協調方的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hui) 已經介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亦發表了嚴(yan) 正聲明。
但是,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貿易專(zhuan) 家仍指出:考慮到案件背後的潛在影響,除了對案件本身的應對之後,中國政府尤其是商務部門仍應從(cong) 更高及更係統的角度來看待這一案件,並及時做出相應的舉(ju) 措。
“應該說,在美國輪胎特保案之後,中國對美國家禽及汽車行業(ye) 反製力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美國對華貿易保護浪潮的肆虐,在本次的歐盟‘三反’案件上,中國政府也應該采取相應的反製措施,畢竟,從(cong) 目前案件的走勢上看,中國政府的態度將起到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對此,本報記者致電商務部公平貿易局的負責官員,詢問案件細節及中方下一步的舉(ju) 措問題,該官員告訴記者,“由於(yu) 案件目前正處在敏感期,不方便透露”。
不過,上述專(zhuan) 家告訴記者, “如果中國政府要有所表示的話,將並不愁找到進行反製的方式與(yu) 行業(ye) 。”
一個(ge) 顯然的事實是,盡管歐洲已成為(wei) 中國最大的貿易夥(huo) 伴,但歐洲各大企業(ye) 也在中國市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大眾(zhong) 汽車2010年在中國銷量超過200萬(wan) 輛;意大利公司成功進入奢侈品市場;德國公司進入快速發展的納米纖維高端市場。歐盟對中國的出口額正以49%的年增長率飆升,出口商們(men) 從(cong) 中獲益。
“三反”案的下一步棋局,或直關(guan) 中歐未來的貿易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