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中國或成美國農產品第二大進口國

  美國農(nong) 業(ye) 部周二發布的農(nong) 業(ye) 貿易展望報告顯示,2011財年,預計中國將從(cong) 美國購買(mai) 150億(yi) 美元農(nong) 產(chan) 品,超過墨西哥成為(wei) 美國農(nong) 產(chan) 品第二大進口國,而2009年中國還隻是排名第四。

  中國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額正在加速增長。據了解,2000年以來,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波動上升,至2009年,進口額年均增幅在18.7%左右,高於(yu) 出口額年均增幅。

  中國農(nong) 業(ye) 部8月3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至7月,我國累計農(nong) 產(chan) 品進 口 額3 9 1 . 8億(yi) 美 元 , 增 長33 .6%;貿易逆差130 .5億(yi) 美元,擴大61.9%。穀物進口量296.0萬(wan) 噸,同比增66.0%,其中玉米進口28.2萬(wan) 噸,同比擴大56倍。

  生意社分析師滿榮榮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今年以來,我國罕見自然災害造成夏糧產(chan) 量減少、全球範圍內(nei) 的自然災害引發全球糧食恐慌情緒、國際遊資對外盤糧價(jia) 的炒作、糧食深加工對玉米的需求等,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快速上漲以及糧食進口數量的大幅增長。

  “之所以出現進口量的大幅度同比增長,還與(yu) 2009年經濟危機影響下我國各行業(ye) 發展低迷導致同期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基數低有很大關(guan) 係。此外,國際糧價(jia) 相比國內(nei) 低廉,是我國糧食進口量增長的另一因素。”滿榮榮說。

  國際糧價(jia) 上漲會(hui) 不會(hui) 影響中國的糧食市場價(jia) 格?國家發改委有關(guan) 負責人此前表示,國內(nei) 糧食價(jia) 格變動基本不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因為(wei) 我國小麥、玉米、稻穀產(chan) 需基本平衡,進口量 很 小 , 不 足 國 內(nei) 糧 食 總 產(chan) 量 的1%,主要糧食品種能夠自給自足,國內(nei) 糧食價(jia) 格變動基本不受國際市場的影響。

  不過,1%的進口量可能變為(wei) 100%的漲價(jia) 預期。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永福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美國農(nong) 業(ye) 部的報告出來後,市場對於(yu) 中國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增長的預期將增強,國內(nei) 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上漲的預期也會(hui) 增強,通過影響市場預期,國際糧價(jia) 的變動最終會(hui) 傳(chuan) 導到國內(nei) 市場。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8月26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做報告時也指出,目前我國糧食供需區域性和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從(cong) 國際市場看,糧食供求總體(ti) 也是偏緊的,我國利用國際市場來彌補國內(nei) 個(ge) 別品種供給不足的難度加大。

  “國際糧價(jia) 傳(chuan) 導到國內(nei) 一般要滯後3至4個(ge) 月,到時可能與(yu) 消費旺季產(chan) 生疊加效應,由此糧價(jia) 上漲的可能性會(hui) 比較大。”陳永福認為(wei) ,“令人擔憂的是,如果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上漲,必然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最後可能引起通貨膨脹。”

  張平表示,下半年一些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仍會(hui) 高位運行,輸入性通脹壓力依然存在,而遊資炒作和各方麵對價(jia) 格變動比較敏感,也會(hui) 放大市場對價(jia) 格上漲的預期。近日,不少分析人士預測,受糧食價(jia) 格上漲預期的影響,CPI的漲幅仍將處於(yu) 高位。

  滿榮榮分析說,我國已有的糧食收儲(chu) 政策對於(yu) 糧食的調控作用很強,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如小麥、玉米、秈稻等又可通過期貨杠杆來調節,因為(wei) 目前的糧食進口量增長和價(jia) 格上漲尚在國家可控範圍內(nei) ,但是不能忽視終端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持續上漲對於(yu) 消費者心理的影響作用,國家調節機製仍需嚴(yan) 密化。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