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原產(chan) 於(yu) 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澱粉發起反補貼調查。根據商務部公告,調查是應中國澱粉[0.82 -2.38%]工業(ye) 協會(hui) 馬鈴薯澱粉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申請發起。
31日,該委員會(hui) 負責人周慶鋒對本報記者表示,08年至09年期間,歐盟向中國發起第二輪大規模傾(qing) 銷,市場占有率重新回到50%左右,導致企業(ye) 嚴(yan) 重虧(kui) 損。
目前中國同時處於(yu) 對從(cong) 歐盟同類產(chan) 品征收反傾(qing) 銷稅期間,稅率從(cong) 17%至35%不等。“然而歐盟低價(jia) 的根源在於(yu) 多補貼、高補貼。單一的反傾(qing) 銷措施不足以從(cong) 根本上加以抑製”,周慶鋒說。
這是中國首次對歐盟發起反補貼調查,30日當天歐盟委員會(hui) 貿易事務發言人John Clancy對記者表示,歐盟將其視為(wei) 成熟貿易關(guan) 係的正常部分。
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主任Fredrik Erixon將中國此舉(ju) 視為(wei) 一種反製行為(wei) ,“中國厭倦了總是成為(wei) 反補貼的目標。於(yu) 是利用同樣的技術和方法反製於(yu) 人”。不過他預期歐盟不會(hui) 從(cong) 根本原則上向中國抱怨,“因為(wei) 它本身也在大規模實行同樣的貿易措施”。
31日,路透社即報道稱,歐盟準備對中國產(chan) 無線廣域網卡進行反補貼調查。若確實如報道所稱,歐盟委員會(hui) 將在9月中旬對該產(chan) 品進行反補貼調查,這將是針對中國首次全麵使用反傾(qing) 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三種貿易救濟措施。
“第二輪傾(qing) 銷”
來自歐盟的馬鈴薯澱粉以每噸430美元上下(約合2900元人民幣)的價(jia) 格進入中國市場,而中國企業(ye) 的生產(chan) 價(jia) 格就要6000元人民幣左右一噸,兩(liang) 者相差一倍之多。而且當前,來自歐盟的產(chan) 品還需交納17%至35%不等的反傾(qing) 銷稅。
在原料價(jia) 格、煤氣水電以及人工成本都要比中國昂貴許多的歐洲,這樣的低價(jia) 被中國澱粉工業(ye) 協會(hui) 認定為(wei) “極不正常”,而原因就在於(yu) 歐盟的農(nong) 業(ye) 補貼。周慶鋒稱歐盟對馬鈴薯產(chan) 業(ye) 有7至8種補貼。
歐盟一向對農(nong) 業(ye) 實行高補貼政策,共同農(nong) 業(ye) 政策是歐盟預算中最燒錢的一部分。在歐盟每年1000多億(yi) 歐元預算中,共同農(nong) 業(ye) 政策支出約占總額的40%以上,其中大部分用於(yu) 農(nong) 業(ye) 補貼。在多哈回合有關(guan) 農(nong) 業(ye) 產(chan) 品貿易的談判中,歐盟的高額農(nong) 業(ye) 補貼也始終是各方僵持不下的原因之一。
在2004年至2005年間,歐盟發起了對中國的第一輪傾(qing) 銷,市場份額一度達到55%。2006年,商務部對歐盟產(chan) 馬鈴薯澱粉進行反傾(qing) 銷調查,並於(yu) 2007年裁定傾(qing) 銷事實存在,對來自荷蘭(lan) 、德國和法國的3家公司征收17%和18%的反傾(qing) 銷稅,對其他歐盟公司的稅率為(wei) 35%,實施期限為(wei) 自2007年2月6日起5年。
反傾(qing) 銷措施一度抑製了歐盟在中國市場的不正當競爭(zheng) 優(you) 勢,2006年到2008年,歐盟產(chan) 品的市場份額降至10%左右。
然而,隨著經濟危機的到來,歐盟的第二輪大規模低價(jia) 傾(qing) 銷也在2008年底開始。至2009年,歐盟澱粉在中國市場占有率重新回到50%左右,並主導市場價(jia) 格。“中國澱粉產(chan) 業(ye) 也要跟隨他們(men) 的價(jia) 格,2008年和2009年產(chan) 季企業(ye) 嚴(yan) 重虧(kui) 損,幅度有40-50%”,周慶鋒稱。
“歐盟的補貼力度要大於(yu) 中國反傾(qing) 銷措施的幅度。單純一個(ge) 反傾(qing) 銷措施不足以抑製住,我們(men) 這次發起反補貼,就是希望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公平競爭(zheng) 問題”,他對記者表示。
反補貼將成主要貿易保護手段
這是中國對歐盟發起的首次反補貼調查,不過歐盟貿易委員德古特的發言人John Clancy對記者表示,歐盟將其視為(wei) 成熟貿易關(guan) 係的一個(ge) 正常部分,“我們(men) 期待與(yu) 中國相關(guan) 機構進行正式的磋商”。
截至本報截稿時,2006年中國發起反傾(qing) 銷調查時,代表歐盟企業(ye) 的歐洲澱粉產(chan) 業(ye) 聯合會(hui) 尚未對本案做出回應。
Fredrik Erixon預期歐盟不會(hui) 對本案采取特別措施,因為(wei) 歐盟也是各國反補貼的高頻目標,“而且歐盟決(jue) 策者也明白,他們(men) 不能從(cong) 原則上對此進行有效的辯護,因為(wei) 歐盟也在廣泛使用反補貼的貿易政策”。
2010年4月,歐盟針對銅版紙發起了針對中國的首例反傾(qing) 銷和反補貼雙反調查,2006年美國也拿銅版紙開刀,對中國發起首起“雙反”調查。而實際上反補貼調查主要針對的是市場經濟國家,因此上海WTO事務谘詢中心研究員姚為(wei) 群認為(wei) 對中國進行這類調查是不合理的。
於(yu) 是在Fredrik Erixon看來,中國此舉(ju) 並不是出乎意料之舉(ju) ,“是對歐美對中國發起反補貼調查的一種回應”。
布魯塞爾法律界的一位人士告訴本報,反傾(qing) 銷已經成為(wei) 律師界的“夕陽產(chan) 業(ye) ”,因為(wei) 目前針對中國的反傾(qing) 銷案件主要因中國不具備市場經濟地位而起,而中國在2016年將自動獲得這一地位。因此,反補貼將成為(wei) 未來貿易保護手段的重點形式。
然而與(yu) 反傾(qing) 銷主要計算國內(nei) 價(jia) 格和出口價(jia) 格的差異相比,對反補貼的認定則更為(wei) 複雜和困難。“反補貼調查不但難以客觀地證明補貼確實存在,而且也很難證明是補貼造成了競爭(zheng) 扭曲”, Fredrik Erixon表示。
這也就意味著,與(yu) 目前更為(wei) 常用的反傾(qing) 銷調查相比,在反補貼調查中,各方做出令人信服的判斷要更加困難。
貿易領域的一個(ge) 潘多拉魔盒或許已經開啟。31日,路透社稱,歐盟準備在9月中旬對中國產(chan) 無線廣域網卡進行反補貼調查。此前6月30日,歐盟宣布對中國產(chan) 無線廣域網卡發起反傾(qing) 銷和保護措施調查,涉案企業(ye) 直接指明中國的華為(wei) 公司和中興(xing) 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