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國社科院發布2010年《產(chan) 業(ye) 藍皮書(shu) 》並提出,金融危機以來,由於(yu) 轉型措施過於(yu) 密集,我國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在國際上下降了,並麵臨(lin) 潛在的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斷檔風險。
我國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真的由於(yu) 轉型下降了嗎?如何防範潛在風險?南都綜合采訪分析獲悉,我國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力依然強勁,這並不僅(jin) 限於(yu) 低價(jia) 優(you) 勢。在影響諸多出口的因素中,工資上漲無損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相反人民幣升值可能影響更大。在傳(chuan) 統企業(ye) 的轉型升級方麵,政府仍應給予更多支持,同時,也要加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技術研發。
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下滑有爭(zheng) 議
在中國社科院昨天提供給南都的2010年《產(chan) 業(ye) 藍皮書(shu) 》資料中,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其仔論述,金融危機爆發前,由於(yu) 企業(ye) 成本上升,我國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已經出現下降。他分析,從(cong) 一些企業(ye) 反映的情況看,危機爆發前,企業(ye) 總成本上升趨勢非常明顯,能源、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幅度平均在20%以上;資金成本上升20%~30%;勞動力成本上升20%~30%;因人民幣升值而造成的匯兌(dui) 損失增加,平均超過5%;出口退稅減少,平均超過5%。這些因素同時作用,使很多企業(ye) 變得十分脆弱,出現經營困難。
而金融危機爆發後,政府力保增長,使中國的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出現了明顯回升。但在國際經濟複蘇的過程中,由於(yu) 西方發達國家實施了一係列提升其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的政策措施,相比之下,中國的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還是出現了下降的苗頭。2010年3月,中國26年來首次出現了貿易逆差。張其仔認為(wei) ,這種格局雖然可以減輕中國平衡國際貿易的壓力,但同時也表明,中國的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在國際上下降了,對這個(ge) 苗頭應引起高度重視。
不過,上述結論或存爭(zheng) 議。香港貿發局今年6月所做的調查報告指出,中國的競爭(zheng) 力基本上是以出口表現來衡量。雖然近年內(nei) 地生產(chan) 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但據世貿資料顯示,在全球製成品貿易中,中國出口所占的份額持續增加,由2000年的4.7%擴大至2008年的12.7%,顯示上升趨勢。報告分析,盡管亞(ya) 洲新興(xing) 生產(chan) 基地在海外市場的份額逐漸擴大,但並沒有影響中國的市場占有率以及製造業(ye) 優(you) 勢。勞工成本的差距,促使一些買(mai) 家和生產(chan) 商重整部分生產(chan) 安排,以獲取其他亞(ya) 洲經濟體(ti) 係勞工成本較低之利。但是,這些亞(ya) 洲經濟體(ti) 係的產(chan) 品,很多都是勞動力密集和技術層次較低的產(chan) 品。而中國的整體(ti) 競爭(zheng) 力不限於(yu) 價(jia) 格優(you) 勢,而是基於(yu) 一籃子的因素,例如產(chan) 品的質價(jia) 比、基建支援、交付時間以及靈活變通的能力等。
廣東(dong) 經濟學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王利文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關(guan) 於(yu) 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以及轉型的效果,需要有一定的時間來考察評估。廣東(dong) 乃至全國的產(chan) 業(ye) 轉型切實推進,都是近兩(liang) 年的事。在這麽(me) 短的時間內(nei) ,並不好下結論。
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形成“真空”期?
雖然我國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是否下降仍無定論,但可以分析一下哪些因素會(hui) 損傷(shang) 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從(cong) 而便於(yu) 防範應對。
目前推出的轉型措施中,重要的一項是提高工人工資,從(cong) 而導致勞動密集型企業(ye) 的勞動力成本顯著提高,該因素會(hui) 損傷(shang) 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嗎?對此,高華證券發布研報認為(wei) ,工資上漲並未損傷(shang) 中國的國際競爭(zheng) 力。在製造業(ye) 領域,勞動生產(chan) 率的快速增長基本抵消了工資增長的影響,因此我國勞動力成本仍保持在低位。2000-2005年間中國相對於(yu) 美國的國際競爭(zheng) 力有所提高,主要是中國生產(chan) 率提高更快速度比美國快。
在高華證券看來,中國相對美國的競爭(zheng) 力優(you) 勢被部分逆轉,主要是因為(wei) 2006-2009年期間人民幣名義(yi) 匯率升值。而繼2005-2008年人民幣名義(yi) 匯率上升了17.5%之後,目前中美兩(liang) 國實際工資增長的差異幾乎足以抵消2007年來逐漸收窄的勞動生產(chan) 率缺口。如果生產(chan) 率和工資增長差異繼續當前的勢頭,那麽(me) 人民幣大幅升值可能會(hui) 損害中國的國際競爭(zheng) 力。
由此,可能損害我國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的,不是工資上漲,而是人民幣升值。高華證券認為(wei) ,目前中國相對美國的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已重新平衡至2002年的水平,目前人民幣沒有大幅升值的必要。相較之下,工資上漲不僅(jin) 無損競爭(zheng) 力,還能推動國內(nei) 消費。
此外,社科院藍皮書(shu) 認為(wei) ,中國麵臨(lin) 潛在的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斷檔的風險。社科院研究員張其仔分析,我國正經曆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轉型期。如果應對不當,就會(hui) 麵臨(lin) 較大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斷檔風險。一些有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產(chan) 業(ye) 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衝(chong) 擊下會(hui) 失去競爭(zheng) 力,新的具有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產(chan) 業(ye) 一時難以形成,在競爭(zheng) 優(you) 勢上形成一個(ge) “真空”期。藍皮書(shu) 中說,中國的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這種苗頭。
如何應對這一風險?社科院藍皮書(shu) 建議,要加大傳(chuan) 統優(you) 勢行業(ye) 關(guan) 鍵技術的開發,防止傳(chuan) 統優(you) 勢行業(ye) 競爭(zheng) 力下滑,其次,要加大對未來關(guan) 鍵性引導產(chan) 業(ye) 的關(guan) 鍵技術開發,選擇一批在未來國際競爭(zheng) 中具有戰略意義(yi) 的產(chan) 業(ye) 進行扶持、引導。最後,要優(you) 化進口產(chan) 品結構,加大技術引進和高新技術產(chan) 品的引進力度。
轉型措施出台過密還是不夠?
在社科院藍皮書(shu) 看來,我國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之所以下滑,一個(ge) 重要原因是轉型措施出台過於(yu) 密集。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其仔分析,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的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之所以出現下降,一個(ge) 重要原因是中國政府當時集中出台了一係列可導致企業(ye) 成本增加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對企業(ye) 經營產(chan) 生了或多或少的負麵影響,一些企業(ye) 因難以適應政策的調整而停產(chan) 、倒閉。如果這些政策不是密集出台,企業(ye) 可以通過一些措施加以化解;而集中出台,造成綜合性成本上漲,很多企業(ye) 難以承受。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中國不少企業(ye) 都是因綜合性成本上漲而關(guan) 閉、停產(chan) 或收縮業(ye) 務的。
張其仔認為(wei) ,在調整結構的過程中,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一些地區第二產(chan) 業(ye) 的增長下滑較快,增長率就受到了影響。一些地區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發展受到抑製的同時,新的後續接替產(chan) 業(ye) 難以跟上。而在產(chan) 業(ye) 鏈的升級上,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急於(yu) 實現向高端轉移,試圖在較短的時間內(nei) ,通過大幅度的政策調整、高強度的政府推動以改變中國在國際分工體(ti) 係中的地位。這種做法在張其仔看來有些操之過急。
不過,王利文告訴南都記者,他曾到珠三角企業(ye) 調研,發現對企業(ye) 的轉型支持措施不是過密,而是不夠。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趨勢已定的前提下,企業(ye) 已經認識到要向創新型企業(ye) 發展,也希望轉型。目前政府對企業(ye) 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還可以再加強一些。已有的支持政策確實讓企業(ye) 得到了實惠,但這些得到實惠的企業(ye) 一個(ge) 地區隻有十幾、幾十家,跟數以萬(wan) 計的其他大部分企業(ye) 相比,顯得太少。
而香港工業(ye) 總會(hui) 所做的調研報告也顯示,在中國提高薪資的同時,東(dong) 南亞(ya) 的工人工資也跟隨上漲,珠三角港企認識到,遷廠隻是權宜之計,長遠來看還是要盡早轉型。隻是希望政府多一些支持轉型升級的措施,比如技術指導、融資安排等。社科院藍皮書(shu) 亦提出,政府應為(wei) 中小企業(ye) 的出口提供技術支持,協助中小企業(ye) 實施產(chan) 業(ye) 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