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yu) 歐美國家的貿易摩擦已經從(cong) 低端的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原材料等產(chan) 品轉向高端產(chan) 品。近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刊文稱,中國的某些規章製度偏向中國企業(ye) 而壓製其外國競爭(zheng) 對手,其中,圍繞歐洲風機的市場準入權爭(zheng) 端就是個(ge) 例子。"我還沒有看到具體(ti) 的報道,但是我認為(wei) 這樣指責是站不住腳的。"中國能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周鳳起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表示。分析人士認為(wei) ,此文的背景是當前歐美貿易保護主義(yi) 抬頭。而針對風機準入政策的指責,並不是讓歐盟"動怒"的真正原因。讓他們(men) 滿腹牢騷的,應該是中國的風機大量出口到國外,這被認為(wei) 搶占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
中國風機爭(zheng) 相出海
實際上,隨著國內(nei) 風電企業(ye) 梯隊向國際市場進軍(jun) ,歐美企業(ye) 敏銳地察覺到"狼"要來了。據了解,2009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超過美國,但是相對於(yu) 中國風機市場競爭(zheng) 的"慘烈"之勢,美國市場在裝備製造方麵基本被通用電器公司(GE)所壟斷。正因如此,許多中國企業(ye) 也盯上了美國市場。去年11月,沈陽能源集團、美國可再生能源集團與(yu) 美國希艾羅風能集團,在美國華盛頓國家新聞中心舉(ju) 行了成立合資企業(ye) 及風機采購協議簽字儀(yi) 式,三方共同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建立600兆瓦的風場,簽約額為(wei) 15億(yi) 美元,中方向美方提供240部2.5兆瓦容量的風力發電機組。據稱,這個(ge) 項目的成功簽署在當時引起了美國各界的震動,因為(wei) 它是中美兩(liang) 國在清潔能源領域合作的最大項目,也是中國風機機組出口的最大訂單。然而,區區半年之後,這樣的項目已被淹沒在中國"風機出海"的強大陣容中。在5月底舉(ju) 行的美國達拉斯風電展會(hui) 上,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高調宣布美國金風開業(ye) 的消息,並稱在未來3年至5年,該公司海外業(ye) 務要占整體(ti) 業(ye) 務的1/3。
與(yu) 此同時,華銳集團也宣布要與(yu) 美國超導公司進一步擴大戰略合作關(guan) 係,開發麵向陸上和海上風電市場的大型兆瓦級風機,並計劃在2012年推向全球市場。無一例外,聯合動力與(yu) 北京北重汽輪電機有限公司的相關(guan) 負責人也表示,企業(ye) 確有向國際市場進軍(jun) 的計劃。盡管Vestas和GE目前仍然把持著全球風電設備供應商的頭兩(liang) 把交椅,但上述這些消息都在昭示:風機製造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中,中國企業(ye) 正在迎頭趕上。"這實際上是未來中國風機走向全球、走向世界的必然趨勢。"中投顧問首席能源分析師薑謙向記者表示。他分析認為(wei) ,金融危機後,各國都大力提倡使用新能源,因此國外具有更廣闊的市場。"政府的鼓勵與(yu) 支持也是一個(ge) 原因。"薑謙介紹,2009年底,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就曾表示,未來中國要培育3家至5家真正具備國際競爭(zheng) 力的風電設備製造企業(ye) 。此外,薑謙認為(wei) ,風電設備製造企業(ye) 向國際擴展的最大動因,還是國內(nei) 的價(jia) 格競爭(zheng) 。
占據海外市場尚需時日
雖然國內(nei) 眾(zhong) 企業(ye) 躋身跨國企業(ye) 之列的心情熱切,但現階段要攻下國際市場也不是容易之事。"目前,國內(nei) 風電企業(ye) 唯一的優(you) 勢就是價(jia) 格比較便宜,但是這樣的優(you) 勢正在被弱化。"薑謙表示,國外企業(ye) 單位千瓦報價(jia) 比國內(nei) 企業(ye) 高20%至30%已經是一兩(liang) 年前的數據,"最近我們(men) 跟外企接觸得知,國內(nei) 市場上1.5兆瓦的主流風機,外企的報價(jia) 在780萬(wan) 元左右,而國內(nei) 的報價(jia) 也要700萬(wan) 元左右。"而GE、Vestas等外企近期也有價(jia) 格下調的表現,所以未來競爭(zheng) 會(hui) 越發激烈。國內(nei) 企業(ye) 的優(you) 勢在被弱化,但在克服自身弱點上卻不見明顯進展。
不同於(yu) 其他產(chan) 品,風電設備需要2年至3年的安全運行紀錄作為(wei) 市場的培育期,考慮到中國廠商在國際上最受詬病的就是機組的質量問題,所以即使"走出去"了,也不一定能在短期內(nei) 占據一席之地。此外,業(ye) 內(nei) 人士也擔心技術上的薄弱,成為(wei) 中國企業(ye) "走出去"的"攔路虎"。"不少企業(ye) 依靠購買(mai) 國外的圖紙、關(guan) 鍵的零部件進行組裝,隻要有錢就做,根本談不上研發或者是完整的技術體(ti) 係。"薑謙介紹,實際上,為(wei) 促使風電設備製造企業(ye) 加大對產(chan) 品研發的投入,中國風電行業(ye) 相關(guan) 準入標準要求,企業(ye) 科研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不少於(yu) 5%。但薑謙表示,中國企業(ye) 可能根本沒有這部分投入,或者比例極小。但是國外企業(ye) 的研發投入非常大,有時候會(hui) 達到8%至10%。"國內(nei) 企業(ye) 用的都是國外的技術。"一位來自國外風機製造企業(ye) 的人士透露,"相比於(yu) 見效較慢的自主創新,國內(nei) 企業(ye) 更青睞於(yu) 技術合作。"據了解,技術合作雖然不是完全的自主產(chan) 權,但是比單純買(mai) 圖紙和許可證,還是大大地前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