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外貿企業宜理性“出擊”

  近年來,全球針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案件接二連三,不僅(jin) 美歐等發達國家不斷對中國產(chan) 品設置貿易壁壘,包括印度、[注冊(ce) 美國公司]巴西在內(nei) 的新興(xing) 經濟體(ti) 也加入了對中國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的行列。麵對日趨增多的貿易摩擦,國務院近日發布的穩外貿“國十六條”強調,將加強貿易摩擦應對,積極支持企業(ye) 應對反傾(qing) 銷、反補貼調查,同時完善貿易救濟立法,依法開展貿易救濟調查。

  接受記者采訪的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在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和中國貿易大國地位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中國麵臨(lin) 的貿易摩擦日趨增多這種局麵短期難以扭轉。政府和企業(ye) 必須理性應對,在通過協商對話解決(jue) 爭(zheng) 端的同時,也要團結起來用法律手段積極應訴,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據相關(guan) 數據顯示,2013年共有19個(ge) 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救濟調查,總共有92起,比2012年增長了17.9%。歐盟、美國是中國的重要貿易夥(huo) 伴,也是與(yu) 中國發生貿易摩擦最多的地區。此外,包括印度、巴西在內(nei) 的新興(xing) 經濟體(ti) 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也在增加。據本報記者統計,僅(jin) 今年5月當月(截至5月28日),商務部就對此連續發布21條貿易預警,其中涉及新興(xing) 市場國家的有9條。“中國仍然是貿易保護主義(yi) 的最大受害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今年年初就表示,從(cong) 現有數據對比來看,中國已連續18年成為(wei) 遭遇反傾(qing) 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以及連續8年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受歐美市場對華發起的"雙反"的影響,行業(ye) 平均銷量都比此前下降了30%~40%。”蘇州吉日新能源公司經理周新明對國際商報記者說。他表示,歐美等國頻對中國光伏業(ye) 發起“雙反”,讓不少企業(ye) 苦不堪言。為(wei) 求生存,很多企業(ye) 已經開始轉戰其他市場,他所在的公司之前是歐美市場與(yu) 第三世界國家市場並重,現在則主攻第三世界國家市場。

  而據中國機電產(chan) 品進出口商會(hui) 副秘書(shu) 長孫廣彬介紹,2013年全年中國光伏出口總額同比減少了18%,約123億(yi) 美元,[美國公司注冊(ce) ]其中,傳(chuan) 統第一大出口地區歐洲從(cong) 原來的65%~70%降至37%。

  “隨著中國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和第一大出口國,與(yu) 各國的貿易往來增多,部分發達國家很有可能采取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yi) 手段來針對中國,貿易摩擦增多這種局麵難以在短期內(nei) 根本扭轉。”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yu) 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室副研究員高淩雲(yun) 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

  高淩雲(yun) 告訴記者,發生貿易摩擦一般有兩(liang) 種可能:一是企業(ye) 采取低價(jia) 等不正當手段確實對出口國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造成損害;二是企業(ye) 並未采取不正當手段,隻是因為(wei) 自身成本低、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強讓對方感到受到威脅,進而采取措施保護其本國企業(ye) 。“從(cong) 當前的情況看,中國企業(ye) 麵對的貿易摩擦主要屬於(yu) 後者。”

  高淩雲(yun) 提醒企業(ye) ,近年來,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手段也呈現一些新特點,除了常用的反傾(qing) 銷、反補貼調查和製裁外,還以保護知識產(chan) 權和國家安全審查等為(wei) 名,將中國產(chan) 品排除市場。“華為(wei) 、中興(xing) 被歐美調查的案例就是最直接的體(ti) 現。”高淩雲(yun) 說。

  美國摩根路易斯律師事務所駐北京代表處律師梁帆也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近兩(liang) 年美國對中國企業(ye) 發起的“337調查”,給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造成損害的隻是部分案例,更多的還是作為(wei) 貿易壁壘的手段。“知識產(chan) 權這方麵是中國企業(ye) 的軟肋,難免會(hui) 被利用放大。”梁帆說。

  “我們(men) 希望遇到貿易摩擦的時候,[美國注冊(ce) 公司]不管是大企業(ye) 還是小公司,都積極應對。”機電商會(hui) 法律部相關(guan) 負責人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

  該負責人提醒企業(ye) ,由於(yu) 各國反傾(qing) 銷反補貼的相關(guan) 法律和製度不同,案件情況也不同,針對不同國家不同案件要有不同的應對策略,企業(ye) 在得知相關(guan) 的案件或所在的領域出現貿易摩擦的苗頭時,就應積極與(yu) 商會(hui) 和政府部門聯係,充分溝通協調、配合調查,為(wei) 應訴爭(zheng) 取更多的準備時間,利用行業(ye) 的力量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梁帆也建議企業(ye) :第一,在產(chan) 品出口之前要做相關(guan) 調查,了解產(chan) 品出口後可能發生的法律風險,同時為(wei) 如何應對做好準備;第二,企業(ye) 在申請專(zhuan) 利時要明確布局,這樣在被訴後才可以主動出擊,通過自己現有的專(zhuan) 利達到牽製對手的目的,從(cong) 而進行反訴;第三,要充分了解對手的專(zhuan) 利訴訟曆史、在行業(ye) 的地位等,同時考慮自己產(chan) 品在市場的前景和定位,從(cong) 利潤最大化的角度決(jue) 定是否應訴;第四,在應訴之後,積極與(yu) 律師溝通,盡量了解更多的相關(guan) 知識,以增加勝訴的可能。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