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ei) 西非共同體(ti) 的領軍(jun) 國家,尼日利亞(ya) 對中國投資者而言並不陌生。去年,曾經提出“金磚國家”概念的高盛公司原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又提出了“薄荷四國”概念(MINT):墨西哥(M)、印度尼西亞(ya) (I)、尼日利亞(ya) (N)和土耳其(T),奧尼爾認為(wei) 這4個(ge) 國家將是下一輪投資熱點。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發展合作研究所所長王濼表示,李克強此次訪問的4個(ge) 國家是經過了充分的考慮,埃塞俄比亞(ya) 、尼日利亞(ya) 、安哥拉,以及肯尼亞(ya) 是東(dong) 、西、南、北非頗具地區影響力的大國。
其中,埃塞俄比亞(ya) 和肯尼亞(ya) ,[注冊(ce) 薩摩亞(ya) 公司]與(yu) 中國傳(chuan) 統關(guan) 係較好,且是中國對非援助的主要國家;而尼日利亞(ya) 和安哥拉則盛產(chan) 石油和礦產(chan) ,是中國能源合作的主要國家。
由於(yu) 在今年4月,修改GDP統計方式後,尼日利亞(ya) 已一舉(ju) 超越南非,成為(wei) 非洲第一大經濟體(ti) 。作為(wei) 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尼日利亞(ya) 不僅(jin) 石油資源豐(feng) 富,同時也是非洲人口第一大國,而且在非洲也算是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最完整的國家。目前歐盟和西共體(ti) 正在商議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歐盟最主要打交道的國家也是尼日利亞(ya) 。
“尼日利亞(ya) 對中國的援助需求不多,他們(men) 更需要的是項目合作和來自中國的產(chan) 業(ye) 投資,他們(men) 認為(wei) 這些合作受益更大。” 王濼說,“當然,此次訪非,援助也隻是手段,最重要的還是維護中非之間的友好關(guan) 係。”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亞(ya) 非部副研究員梁明告訴記者,尼日利亞(ya) 這樣的地區經濟強國,發展潛力巨大。中國與(yu) 之合作的最好方式還是采用項目合作為(wei) 主。中國與(yu) 尼日利亞(ya) 之間的進出口結構也凸現出中非之間經貿的結構問題,就是資源類進口額較大,以後需要逐步完善。
中國土木工程集團與(yu) 尼日利亞(ya) 聯邦交通部5日在尼日利亞(ya) 首都阿布賈簽訂尼日利亞(ya) 沿海鐵路項目框架合同,合同金額131億(yi) 美元(折合人民幣807.79億(yi) 元人民幣)。尼日利亞(ya) 沿海鐵路項目是西非共同體(ti) “互聯互通”鐵路網的主要組成部分,建成後對拉動整個(ge) 西非地區經濟發展、建設沿海經濟走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yi) 。尼日利亞(ya) 沿海鐵路項目成功簽約,標誌著中國鐵路在走向海外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事實上,中國對非貿易,國別集中的趨勢較為(wei) 明顯,尼日利亞(ya) 分別是中國對非出口第二大國家,以及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地。數據表明,2012年,中國對非洲出口的前十大目的國中就包含了李克強總理此次出訪的尼日利亞(ya) 、安哥拉與(yu) 肯尼亞(ya) ,三者分別排位第二、第六與(yu) 第十。上述10國占中國對非洲出口總額的70.21%。
這也代表了中非合作的新階段。梁明在過去的5~6年間,每年平均有3~4個(ge) 月赴非洲調研。他的直觀感受就是,中非之間經貿增速越來越快。[注冊(ce) 盧森堡公司]他告訴記者,中國最早對非洲主要以援助為(wei) 主,幫助非洲國家減貧,以及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後來則演變為(wei) 經貿合作,到了中非合作論壇階段,開始進入全麵合作階段。
“本次出訪可以看出,除了傳(chuan) 統經貿議題,還涉及到基礎設施、醫療,甚至安全領域的合作。”他說。
近些年,埃塞俄比亞(ya) 的GDP年均增長都在7%~8%。1950年,中非貿易額僅(jin) 為(wei) 0.1214億(yi) 美元。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非關(guan) 係突飛猛進,雙方的合作已更多地涉及到經濟領域。1990年中非貿易額增加至16.65億(yi) 美元。20世紀90年代後期中非經貿關(guan) 係發展迅速,到1999年中非貿易總額增長到64.90億(yi) 美元。在短短的50年內(nei) ,中非貿易增長了534倍。2000年第一次中非合作論壇的成功舉(ju) 行,拉開了中非全麵經濟合作的序幕。
此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對本報記者透露,此次商務部部長高虎城也隨總理出訪,經貿領域的重點在於(yu) 項目合作、援外,以及投資。
高虎城也在5日發表的署名文章中表示,李克強總理將通過此訪,進一步推動中非雙方在公路、鐵路、港口、航空、電力、通訊等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開展合作。此外,以投資為(wei) 主線,推動中國製造業(ye) 等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向非洲轉移,助力“非洲製造”的成長和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