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網站3月1日發布消息,據世界貿易組織秘書(shu) 處初步統計,2013年中國已成為(wei) 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5.83萬(wan) 億(yi) 人民幣(折合4.16萬(wan) 億(yi) 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7.6%,[注冊(ce) 澳大利亞(ya) 公司服務] 其中出口額2.21萬(wan) 億(yi) 美元,進口額1.95萬(wan) 億(yi) 美元,這是我國年度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萬(wan) 億(yi) 美元的關(guan) 口,超過美國成為(wei) 世界第一大貿易國。
需要指出得是,這種統計是基於(yu) “以進出口產(chan) 品總值為(wei) 基礎”的國際貿易框架,但這種舊有的框架已經無法準確反映全球貿易增長格局。如今一國貿易真實情況並非體(ti) 現在規模和速度上,而是在其所創造的增加值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指出,當前依據原產(chan) 地原則進行的傳(chuan) 統總量貿易統計有許多弊端,導致貿易“被增長”:一方麵,由於(yu) 大量中間品貿易的存在,統計跨境總量貿易而非淨增加值會(hui) 產(chan) 生大量重複計算;另一方麵,由於(yu) 沒有反映出產(chan) 品在生產(chan) 環節上的流動,雙邊貿易統計中包含了他國中間投入品價(jia) 值,造成了大量貿易被重複計算。
由於(yu) 全球價(jia) 值鏈“微笑曲線”高價(jia) 值兩(liang) 端為(wei) 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所控製,我國雖然已經發展成為(wei) 全球價(jia) 值鏈體(ti) 係的重要環節,[德拉瓦公司注冊(ce) 服務]卻因為(wei) 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而導致利潤微薄。這種“虛胖”的貿易規模和份額的增長非但沒有帶來利益分配的增長,反而加劇我國與(yu) 主要貿易夥(huo) 伴之間的摩擦。但是真實的狀況是“順差在中國,利潤卻在國外”。
根據WTO和亞(ya) 洲經濟研究所(2011)報告,以增加值貿易方法測算,中美貿易順差在2000年、2005年和2008年三個(ge) 年份相比傳(chuan) 統統計方式計算出的順差額要縮小20%-27%,如果考慮到加工貿易因素,貿易失衡的程度更是會(hui) 減少40%以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主任隆國強表示,現在外貿發展的內(nei) 外環境正在發生變化:
從(cong) 外部來看,全球性產(chan) 能過剩導致國際競爭(zheng) 更加激烈,外需不足抑製我國出口增長。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ye) 化”戰略,搶占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等未來競爭(zheng) 的製高點,我國產(chan) 業(ye) 升級的壓力更大。
我國外貿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yu) 低成本的勞動力,製造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密集環節。但人口紅利窗口正在關(guan) 閉,[注冊(ce) 新西蘭(lan) 公司(New Zeal服務]製造業(ye) 普工工資水平已經遠遠超過很多發展中國家。同時,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走上出口導向道路,我國勞動密集型產(chan) 品在國際市場上麵臨(lin) 日益激烈的競爭(zheng) 。
隆國強認為(wei) ,我國的技術與(yu) 資本密集產(chan) 業(ye) 長期實行進口替代戰略與(yu) 政策,保護過度,開放不夠,國際競爭(zheng) 不足。下一步,應在技術與(yu) 資本密集產(chan) 業(ye) 盡快實行開放發展戰略,穩步引入國際競爭(zheng) 。他特別指出,必須有一大批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在全球主動配置資源,支撐經貿大國地位與(yu) 推動我國競爭(zheng) 力的升級。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昨日在《人民日報》撰文表示,應正視當前外貿發展麵臨(lin) 的困難和挑戰。他提出四點挑戰:1、創新發展的基礎亟待加強,服務貿易發展比較滯後,3、貿易體(ti) 製機製還不完善,4、外貿發展環境不容樂(le) 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