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考慮向國企石油巨頭之外的更多煉油廠開放原油進口市場。路透社還稱,2014年,中國將至少新增1000萬(wan) 噸原油配額。[開曼公司注冊(ce) ]
據本報了解,早在2001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時,中國就曾承諾,2006年-2010年期間,原油、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總量逐年增長15%。就目前看,確實有不少民營企業(ye) 近年來獲得了中國商務部頒發的原油和成品油進口或經營資質,一些民營企業(ye) 如浙江廣廈(600052,股吧)等,也獲準進入原油存儲(chu) 領域,但整體(ti) 情況是,民營企業(ye) 仍難與(yu) 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化工集團(下稱“中石化”)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下稱“中石油”)等分庭抗禮。
因此,幾乎每年業(ye) 界都會(hui) 聽到全國工商聯或民營企業(ye) 家們(men) 呼籲放開原油進口限製。路透社昨日稱,中國進口主體(ti) 結構要同步“多元化”—以往進口原油的權限都掌握在中石油和中石化手中,兩(liang) 大公司的買(mai) 油規律很容易被對手吃透。
“現在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放寬民營企業(ye) 進口油品的配額,使得采購主體(ti) 更為(wei) 豐(feng) 富,有利於(yu) 在國際市場上的"集團作戰"。”路透社稱。
“理論上看,增加原油進口的配額數量,可讓中國能源的來源更多元化,保證市場供應,增加市場活力。同時,此舉(ju) 也符合促進非公經濟發展36條(俗稱"新36條")的規定。”能源專(zhuan) 家林伯強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畢竟,從(cong) 長遠看,中國雖然會(hui) 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但仍不可能快速放緩對原油的需求。
中國中化集團總裁助理鍾韌對媒體(ti) 預測,[開曼注冊(ce) 公司]到2020年,中國石油需求總量可能超過7億(yi) 噸,其中,有2/3的量都要依賴進口。
不過,林伯強分析,短期看,中國放開原油進口“還不太靠譜”。一方麵,據目3月27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新版成品油定價(jia) 機製,中國汽、柴油仍跟著國際市場的變動進行上調或下調,且以10天為(wei) 一個(ge) 周期。“10天時間意味著,原油和成品油市場仍有套利和投機的空間,同時,由誰來監督民營企業(ye) 的市場操作都是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林伯強分析。
另一方麵,民營企業(ye) 往往都不會(hui) 虧(kui) 本進行買(mai) 賣。“萬(wan) 一國際原油價(jia) 格相較之前出現大跌或大漲,民營企業(ye) 是否能像"三桶油"那樣有足夠、且不計成本的進口動力,可能要打上疑問號。”林伯強說,“另外,就現實情況看,民營企業(ye) 能否與(yu) 石油巨頭們(men) 進行競爭(zheng) ,也存在一定的疑問。”
值得注意的是,中石化2009年也曾公開表示,“為(wei) 避免出現鐵礦石進口受製於(yu) 人的局麵,中國不宜放開石油進口權。”中國鐵礦石談判之所以屢屢“受製於(yu) 人”,不僅(jin) 是因為(wei) 中國市場的需求,更因為(wei) 中國中小鋼企太多,“大而散”的格局讓中國的議價(jia) 能力有限。
事實上,也有能源專(zhuan) 家此前對《國際金融報》[注冊(ce) 馬紹爾公司]記者說,對中國來說,最好的路徑仍是“逐步放開”,先觀察市場的變化和情況,在有經驗的情況下,再完全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