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men) 已多次看到,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的一個(ge) 最為(wei) 重要的理由是: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太大。這樣的說法,第一,無視現行國際貨幣體(ti) 係之下,[馬紹爾公司注冊(ce) ]美元的特殊地位帶給美國的剛性貿易逆差;第二,無視國際產(chan) 業(ye) 分工和美國對華出口封鎖,帶給中國的順差剛性;第三,無視其他元器件生產(chan) 國通過中國轉口美國的事實,把中國加工出口美國的商品貨值全部強加到了中國的頭上。
所以,國際貿易統計方式的變革對中國意義(yi) 重大。按照“增加值貿易測算法”,2005年美中貿易逆差將會(hui) 縮減一半以上,由2180億(yi) 美元減少至1010億(yi) 美元;2008年也會(hui) 縮小40%以上。而剛剛公布的、以新算法計算的美中貿易逆差也將縮減25%。
另外,德國對美國的貿易逆差轉成貿易順差。巴西對中國的貿易順差減少45%,因巴西60%的出口都是大宗原材料(行情 專(zhuan) 區),其中一部分出現在了出口至美國和歐洲的最終商品中。中國出口電子產(chan) 品中40%的增加值來自於(yu) 海外。再有就是,中間投入品占到了全球商品貿易中60%的份額,在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更達70%。
不過,我們(men) 還不知道最終中國的對外貿易到底是怎樣的一個(ge) 結果,但我堅信,中國並不存在那麽(me) 大的貿易順差。[馬紹爾注冊(ce) 公司]同時,我們(men) 也必須清醒,中國絕不是貿易強國,而僅(jin) 僅(jin) 是個(ge) 貿易大國。我們(men) 的產(chan) 業(ye) 實力、技術實力和貿易實力都不足以支撐人民幣大幅度升值。
“加工貿易不是貿易,而是一種特殊的生產(chan) 方式”,這是我們(men) 一直以來的主張。因為(wei) ,雖然加工貿易過程中表達出貨品的進口和出口,但實際上,在訂單的作用下,貨權始終在購買(mai) 者一方,而非加工者一方。就是說,進出口過程中,並未發生貨權的變化。所以,我們(men) 一直主張“計算各國間貿易是否平衡”,應當剔除加工貿易形成的剛性順差(加工費)。如果這樣做,中國的一般貿易將是逆差,這將從(cong) 根本上封殺人民幣的升值空間,甚至顯示人民幣貶值趨向。這實際意味著人民幣幣值被高估。
實際上,打從(cong) 2011年起,中國政府開始推動國際貿易(行情 專(zhuan) 區)計算方式的改革,而這件事也被WTO接受並討論,現在好像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據報道,經濟合作組織和WTO一起,經過多年努力,終於(yu) 推出了一項全球貿易測算新方法——附加值(也有稱增加值)貿易測算法,並在1月16日首度公布了反映這一方法的數據庫。用這種新方法測算國際貿易,各國貿易失衡問題將獲得重新評估。
我認為(wei) ,用“增加值”的說法比較準確。因為(wei) 從(cong) 其定義(yi) 看,所謂“附加值”指的是,在國際貿易中,某一商品在本國新增的價(jia) 值。比如,中國從(cong) 韓國進口了150美元的商品,然後在中國進一步加工,並最終以170美元的價(jia) 格出口到歐洲。如果按照傳(chuan) 統的統計方法,中國對歐洲產(chan) 生了170美元順差,而中國因此產(chan) 生的對韓國的150美元逆差[注冊(ce) 新加坡公司],並沒有體(ti) 現在中歐貿易當中。但是,按照新的貿易統計方法,原本中國對歐洲的170美元貿易順差將被分解為(wei) :韓國對歐洲產(chan) 生了150美元順差,而中國對歐洲隻產(chan) 生20美元順差。實際上,中國的20美元順差是在中國本土創造的“增加值”。
一部蘋果手機:美國賺取360美元,韓國和日本賺取46.46美元,中國僅(jin) 賺取6.54美元。這就是研究人員對一部蘋果手機“增加值”做出的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