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微薄地位被動 環境變化風光不再
“貼牌大國”亟待變身“品牌大國”[香港公司審計]
如今,中國製造業(ye) 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然而很多產(chan) 品屬於(yu) “為(wei) 他人做嫁衣”的“貼牌產(chan) 品”。十八大報告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專(zhuan) 家指出,國家大力進行創新建設之時,正是製造業(ye) 從(cong) “貼牌大國”向“品牌大國”穩步邁進的關(guan) 鍵時期。
大量出口商品是貼牌
許多喜歡國際品牌的消費者對商品上“Made in China”的標簽已習(xi) 以為(wei) 常。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際品牌就開始到中國沿海地區尋找生產(chan) 基地,中國廉價(jia) 的勞動力和生產(chan) 材料吸引著這些國際品牌將製造加工環節放到了中國。全球化產(chan) 業(ye) 分工使中國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形成了非常成熟完善的製造業(ye) 體(ti) 係。據了解,那裏一間不足百人的中小工廠,就能給超過20個(ge) 國際知名品牌做代工。
以箱包而言,有業(ye) 內(nei) 人士估算,目前國際品牌中有95%以上都在中國代工。比如美國品牌Coach,有85%在中國生產(chan) 。新秀麗(li) 亞(ya) 洲區副總裁Paul Melkebeke稱:“我們(men) 所需要的技術、所有的環節,都能在中國找到。”
雖然中國經濟總量一直上升,但令人汗顏的是,中國是“貼牌大國”而非“品牌大國”。據統計,中國出口商品中大約90%是貼牌產(chan) 品。而貼牌產(chan) 品多說明中國的經濟實力還不夠強。目前占有全球品牌量不到3%的世界名牌商品,占有全球約50%的銷售額,這些知名品牌90%歸屬於(yu) 發達國家和亞(ya) 太新興(xing) 工業(ye) 國家或地區。
“為(wei) 人做嫁衣”費力不討好
中國成為(wei) “貼牌大國”有其曆史原因。“貼牌是由中國當時的比較優(you) 勢決(jue) 定的。”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發達國家因人力成本上升將其製造業(ye) 低端環節轉移到中國等新興(xing) 經濟體(ti) ,中國當時以低廉的要素和勞動力價(jia) 格優(you) 勢承接了發達國家技術和產(chan) 業(ye) 的轉移。[香港公司查詢]
中國企業(ye) 貼牌生產(chan) 解決(jue) 了大量就業(ye) 問題,吸引外資帶入先進設備和技術,同時為(wei) 國家積累了可觀的外匯儲(chu) 備。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優(you) 勢逐漸消失。張茉楠指出,現在,中國的勞動力和要素價(jia) 格在上漲,人民幣在升值。同時,東(dong) 南亞(ya) 、拉美等國家的要素和勞動力價(jia) 格相比中國低,越南製造、印度製造、墨西哥製造都在替代中國製造。2007年中國製造業(ye) 出口已開始顯出困難,這種情況迫使中國不得不進行創新,使製造業(ye) 往產(chan) 業(ye) 鏈上遊發展。
一方麵,自身和環境的變化使中國不能再坐享“貼牌大國”的座椅;另一方麵,貼牌生產(chan) 微薄的利潤和所處的被動地位讓中國企業(ye) 難以為(wei) 繼。比如一個(ge) 芭比娃娃,在美國售價(jia) 約10美元,而中國貼牌生產(chan) 的毛利隻有0.35美元。中國企業(ye) 不僅(jin) 掙錢少,還得受製於(yu) 國際市場和外國老板。
貼牌生產(chan) 還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中國為(wei) 世界各國生產(chan) 商品,卻消耗了自己的資源能源,損害了環境,最後還被一些發達國家要求負擔超過承受能力的節能減排任務。
通過創新成為(wei) 品牌大國
很多中國企業(ye) 已看到貼牌生產(chan) 的弊端。“簡單模仿已沒有前途,貼牌生產(chan) 難有豐(feng) 厚回報,走別人的路隻能永遠跟在別人後麵。要避免受製於(yu) 人,必須讓自主創新成為(wei)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內(nei) 容。”中航工業(ye) 通用飛機有限公司總經理孟祥凱如是認為(wei) 。
張茉楠認為(wei) ,要使中國從(cong) “貼牌大國”成為(wei) “品牌大國”,除從(cong) 研發開始進行技術創新外,還要進行知識產(chan) 權保護。
“做創新大國之前要做知識產(chan) 權保護大國,這比空喊‘創新’的口號更為(wei) 迫切!要在全社會(hui) 樹立知識產(chan) 權保護的意識,讓知識產(chan) 權成為(wei) 第一生產(chan) 力。”張茉楠說,要從(cong) 法律、市場、規則等多方麵形成支持創新保護知識產(chan) 權的生態環境。
實現創新,還要強調人的因素。[注冊(ce) 美國公司美國公司注冊(ce) ]張茉楠表示,從(cong) 創造——創新——創業(ye) ,其中,創造是技術方麵的,創新是生產(chan) 過程,創業(ye) 是企業(ye) 家、創業(ye) 者來完成的。把創新落實到生產(chan) 力,完成從(cong) 技術到產(chan) 業(ye) 的轉換,都需要企業(ye) 家來完成。創新不隻是技術層麵上的,更是要素的重新組合,中國經濟新的比較優(you) 勢:人力資本+企業(ye) 家精神+技術創新,是由企業(ye) 家來引導和構建的。高素質、有實幹精神的企業(ye) 家是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