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玉米的產(chan) 量,因為(wei) 受到水災和風災的影響,有所降低。”吉林省扶餘(yu) 縣新富村村民老趙告訴本報記者,“但是玉米的價(jia) 格僅(jin) 有微弱上漲,最高時候漲到過一斤1.2元,最近一段時間又降到了1.1元。”
去年老趙是以1.06元一斤的價(jia) 格賣掉自家玉米的,[廣州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但是老趙說今年受災害天氣影響,收成減了五分之一左右,加上化肥、農(nong) 藥、人工這些成本都上漲了,即使在1.2元的價(jia) 格上他也不太願意出售,“當時覺得這個(ge) 價(jia) 還不能收回成本,就沒賣,現在價(jia) 格一回落,更不願意賣了。”老趙說。
農(nong) 業(ye) 部農(nong) 產(chan) 品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8月底,玉米全國收購均價(jia) 為(wei) 2309.7元/噸,較年初的2183.15元/噸上漲5.80%,但9月以來玉米價(jia) 格開始震蕩下滑,10月18日以來,玉米均價(jia) 持續在2170元/噸左右,較高點回落逾6%。
老趙之所以惜售也與(yu) 此前市場上熱炒玉米價(jia) 格有關(guan) 。6月份以來,美國農(nong) 業(ye) 部不斷發布報告調低美國和世界主要產(chan) 糧國的玉米和大豆產(chan) 量,導致國際糧價(jia) 出現持續上漲並保持高位運行的態勢。
受此影響,8月份以來,中國的糧食進口量一再攀升。11月10日,國家海關(guan) 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10月份我國進口大豆403萬(wan) 噸,較去年同期增加22萬(wan) 噸,同比增長5.77%;1-10月累計進口4834萬(wan) 噸,同比增長16.6%。10月份我國進口食用植物油90萬(wan) 噸,較去年同期增加39萬(wan) 噸,同比增加76.47%,1-10月累計進口641萬(wan) 噸,較去年同期增加24.2%。
與(yu) 大豆和植物油相比,10月份穀物的進口數量堪稱飛速,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進口穀物及穀物粉112萬(wan) 噸,較去年同期增加56萬(wan) 噸,同比增長100%,1-10月累計進口1255萬(wan) 噸,同比增長212.7%。
中國社科院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分析稱,近數月來中國糧食尤其是穀物進口量攀升,與(yu) 國際糧價(jia) 的態勢基本趨同,[深圳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不過李國祥表示進口量與(yu) 中國國內(nei) 的糧食產(chan) 量相比,僅(jin) 占很小的比率,尤其是小麥和稻米這兩(liang) 種大宗糧食作物,中國完全能自給,而且今年糧食產(chan) 量出現九連增,更沒有必要擔心國際糧價(jia) 的漲落會(hui) 傳(chuan) 遞到國內(nei) 。
不過近期美國農(nong) 業(ye) 部調整了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產(chan) 量預期。11月9日美國農(nong) 業(ye) 部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玉米單產(chan) 從(cong) 10月預估的每英畝(mu) 122.0蒲式耳上升至每英畝(mu) 122.3蒲式耳,導致美國玉米產(chan) 量預估較上月小幅增加。2012-2013年度全球玉米產(chan) 量預計將增加70萬(wan) 噸至83970萬(wan) 噸。受益於(yu) 季末降雨,美國大豆產(chan) 量環比大幅提高。美國大豆單產(chan) 從(cong) 10月預估值37.8蒲式耳/英畝(mu) ,上調至39.3蒲式耳/英畝(mu) 。
該報告出籠之後,全球大豆、玉米和小麥的價(jia) 格應聲下跌,也順勢傳(chuan) 遞到國內(nei) 期貨和現貨市場。
糧食供給增長的同時,需求方麵卻出現萎靡不振的勢態。由於(yu) 今年二季度以來整個(ge) 宏觀經濟低迷,玉米深加工需求不振,深加工企業(ye) 為(wei) 控製成本,不願給出高價(jia) 收購玉米,收購普遍相對謹慎。吉糧集團扶餘(yu) 縣的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說,現在該地玉米的收購價(jia) 格在2130-2150元/噸左右,比全省最高價(jia) 低50元/噸。這一價(jia) 格雖然比去年收購底價(jia) 2200元/噸要低,但由於(yu) 今年終端玉米深加工產(chan) 品的價(jia) 格走低,銷量也不理想,因此企業(ye) 也不敢以這個(ge) 價(jia) 格放膽去收。
加工企業(ye) 不願收購,而種地的農(nong) 民待價(jia) 而沽,[青島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造成整體(ti) 的市場異常清淡。對此李國祥表示,逐步加強農(nong) 產(chan) 品信息一體(ti) 化建設,使購銷雙方能夠有效地銜接,非常有必要。同時,國家在糧食進出口方麵,也要有通盤考慮和統籌規劃,做到低收高拋,而非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