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十年來外貿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中國入世後,進出口迅速擴張,在外向型經濟的拉動下,在出口貿易和外資的迅猛發展下,中國迅速進入了工業(ye) 化和城鎮化雙驅動發展的格局,中國全麵融入了世界經濟體(ti) 係,外向型經濟進入一個(ge) 快速發展階段。”[注冊(ce) 盧森堡公司]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日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
經過十年發展,我國外向型經濟和對外貿易實現新跨越,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得到進一步拓展。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進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海關(guan) 總署的數據顯示,從(cong) 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間,我國進出口貿易額從(cong) 6207.7億(yi) 美元增至36418.6億(yi) 美元,年均增長21.7%,較同期全球貿易額年均約9%的增速高出1倍多。我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由2002年的4.7%逐年上升至2011年的10.2%,自2009年起中國已連續3年穩居全球對外貿易第二大國的位置。
二是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you) 化。在出口總額中,工業(ye) 製成品占比由2002年的91.2%提高到2011年的94.7%;機電產(chan) 品由48.2%提高到57.2%;高新技術產(chan) 品由20.8%提高到28.9%。與(yu) 此同時,先進技術、設備、關(guan) 鍵零部件進口快速增長。2011年,機電產(chan) 品進口7533億(yi) 美元,比2002年增長3.8倍;高新技術產(chan) 品進口4630億(yi) 美元,增長4.6倍。鐵礦砂及其精礦進口6.9億(yi) 噸,比2002年增長5.2倍;原油進口2.5億(yi) 噸,增長2.7倍。
三是利用外資規模躍居全球第二。2003-2011年,全國累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7164億(yi) 美元,連續多年成為(wei) 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全球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注冊(ce) 伯利茲(zi) 公司]實際上一直受三股力量的支撐,即國企、民營和外資,而外資無論在外貿發展方麵還是工業(ye) 化的進程中,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四是對外投資從(cong) 無到有,“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2003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隻有29億(yi) 美元,2011年增加到601億(yi) 美元,比2003年增長19.7倍。對外經濟合作迅速發展。2011年,對外承包工程業(ye) 務完成營業(ye) 額1034億(yi) 美元,比2002年增長6.2倍。
霍建國認為(wei) ,這十年大概可以分成兩(liang) 個(ge) 階段,一是“十五”期間,二是“十一五”期間。“十五”期間是一個(ge) 高速發展的階段。這期間,由於(yu) 外部市場寬鬆,我國外貿進入一個(ge) 高速增長階段,同時,國內(nei) 的產(chan) 能通過前期的積累也進入一個(ge) 全麵釋放階段,因此,這一時期我國外貿的發展更多的體(ti) 現在出口規模的擴張方麵。這一階段,全球經濟處於(yu) 相對活躍和穩定增長階段,外部市場的擴張抵消了投資回報率遞減的現象。所以相對來說,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快速上升,並構建了貿易大國的地位。
而“十五”之後,特別是2005年之後,霍建國認為(wei) ,人民幣進入升值的通道,出口的環境開始變得趨緊,國內(nei) 成本壓力上升和國際市場競爭(zheng) 更加激烈,反過來促進了我國出口質量和效益的快速提升。
“總體(ti) 來看,通過這十年的發展,不僅(jin) 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不斷優(you) 化,也使得過去我國過度依賴歐美等主要市場的格局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如東(dong) 盟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的新興(xing) 市場,已經成為(wei) 我國第三大主要貿易夥(huo) 伴。此外,經過這十年的發展,出口企業(ye) 的規模和經營能力以及水平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現在已經湧現了一批具有跨國公司特征的,不僅(jin) 經營出口同時經營進口,還經營海外投資,這其中包括一些民營的大規模外貿企業(ye) 集團。伴隨著出口環境的改變,出口質量和效益也出現了明顯改善。”霍建國認為(wei) 。
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年間,我國的外貿政策也進入了調整階段。
一是出口退稅政策。入世之初,隨著出口的迅速發展,出口退稅規模不斷擴大,同時也形成了新的財政負擔。2004年1月1日實行新出口退稅政策,采取了部分下調或取消部分產(chan) 品出口退稅。2008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升級為(wei) 國際金融危機,外貿環境急劇惡化。為(wei) 穩定出口,我國從(cong)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連續7次大規模上調紡織服裝、機電、鋼材、化工等產(chan) 品的出口退稅率。從(cong) 2010年7月15日起,我國又進一步采取了取消部分鋼材、有色金屬加工材、農(nong) 藥、醫藥、化工產(chan) 品、塑料及製品、橡膠及製品、玻璃及製品的出口退稅,共涉及商品品種406個(ge) ,有力地促進了外貿的轉型升級進程。隨後,為(wei) 穩定出口,幫企業(ye) 渡過難關(guan) ,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又下發了《關(guan) 於(yu) 出口貨物勞務增值稅和消費稅政策的通知》以及《出口貨物勞務增值稅和消費稅管理辦法》兩(liang) 項重要文件。
二是出口信貸政策。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全麵取消了出口補貼政策,而加大了買(mai) 方信貸和賣方信貸以及出口信用保險工作。此外,為(wei) 鼓勵企業(ye) 開拓國際市場,我們(men) 對高風險地區的貿易開展了出口信用保險業(ye) 務,有力地支持了企業(ye) 的發展,並降低了企業(ye) 在外匯和市場波動中的風險。
三是人民幣匯率升值和匯率形成機製改革。1994年,中國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實現了人民幣匯率的單軌運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成為(wei) 人民幣匯率形成的主要方式。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wei) 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製度。2010年6月19日,中國重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2012年4月16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jia) 浮動區間繼續由0.5%擴大至1%,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促進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
四是外資稅收等優(you) 惠政策的調整。在WTO框架下,為(wei) 推進內(nei) 外資的統一國民待遇,2008年內(nei) 外資的所得稅實現了“兩(liang) 稅合一”,稅率調整為(wei) 25%。2010年底,對外資企業(ye) 開始征收城建稅和教育附加費。自2011年開始,中國外資企業(ye) 享受的稅收優(you) 惠政策與(yu) 內(nei) 資企業(ye) 完全一致。
“中國外貿的增長很大一部分得益於(yu) 外資的作用,外資企業(ye) 出口約占出口總額的50%,有1/3的加工貿易支撐著整個(ge) 外貿市場的格局。也就是說,穩定外貿增長同穩定外資增長關(guan) 係密切。”霍建國表示。
霍建國表示,從(cong) 利用外資的環境和舉(ju) 措來看,中國繼續擴大利用外資有相當大的餘(yu) 地。我國在高端製造業(ye) 、企業(ye) 兼並重組、[注冊(ce) 法國公司]服務業(ye) 的開放方麵都麵臨(lin) 著新的突破和選擇。從(cong) 當前外資的興(xing) 趣來看,投資的47%在服務業(ye) ,同時外資更傾(qing) 向於(yu) 直接參與(yu) 企業(ye) 的兼並重組或收購,直接進入中高端製造業(ye) 。因此,我國在未來繼續擴大開放的領域和空間顯得尤為(wei) 關(guan) 鍵。
在霍建國看來,未來能否繼續加大市場化改革的力度,創造公平的競爭(zheng) 環境至關(guan) 重要,應加快推進財稅、金融體(ti) 製改革,為(wei) 企業(ye) 發展開創一個(ge) 公平的競爭(zheng) 環境,關(guan) 係到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