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碳交易尷尬中前行:成交量少,市場未形成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我國將“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綱要出台之後,今年國內(nei) 碳交易所的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有消息顯示,近期四川、廣東(dong) 、廈門、重慶等省市都在考慮籌備碳排放交易計劃,或準備建立碳交易所。目前碳交易所的碳排放交易量到底有多大?我國目前碳市場情況究竟又如何?

  虛假繁榮?

  不久之前,記者在廣東(dong) 采訪時得知,廣東(dong) 省即將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所。一位接近廣東(dong) 省發改委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廣東(dong) 省“十二五”期間單位GDP能耗強度降低指標為(wei) 18%。“這是一個(ge) 很難完成的指標。”該人士說,“廣東(dong) 除了積極準備發展風電等清潔能源之外,還將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建立碳交易所提上了日程。”

  其實,近兩(liang) 年來,隨著“碳金融”理念的流行,各地上馬碳交易所已經成為(wei) 了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2008年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成立;2010年10月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成立。此外,據初步統計,國內(nei) 目前已掛牌成立的環境權益類交易所達9家,而專(zhuan) 業(ye) 性環境交易所已達19家。

  從(cong) 碳交易所建立的速度來推測,國內(nei) 的碳交易市場應該是比較活躍的,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最近,有媒體(ti) 報道,中國第一家主營二氧化碳交易的碳交易所——山東(dong) 單縣碳交易所在成立10個(ge) 月之後大門緊閉,院內(nei) 雜草叢(cong) 生,甚至連當地開發區管委會(hui) 及相關(guan) 政府部門亦無從(cong) 知道其下落。據了解,該碳交易所除了成立儀(yi) 式上為(wei) 了應景有一個(ge) 簽約儀(yi) 式外,再無一筆碳交易。

  再以較早成立的北京環境交易所為(wei) 例,雖然其於(yu) 2009年設立了專(zhuan) 門針對中國市場自願減排的“熊貓標準”,但交易所也是今年3月份才達成第一筆交易。

  “現在國內(nei) 真正成交的碳交易基本很少,各個(ge) 碳交易所也都是處在吆喝業(ye) 務的階段。”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zhuan) 家告訴本報記者,“為(wei) 什麽(me) 各地碳交易所開得那麽(me) 熱鬧?因為(wei) 碳交易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現在沒有交易不代表將來沒有。再說,建立一個(ge) 碳交易所成本很小,目前各地都是抱著‘跑馬圈地’的心理,先把交易所建立起來再說。”

  缺失的政策與(yu) 不完善的體(ti) 製

  碳交易所發展不起來的原因是什麽(me)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係統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員薑克雋告訴本報記者,碳交易所發展緩慢是與(yu) 中國碳市場的發展情況息息相關(guan) 的。

  據了解,現在市場上的碳排放交易分為(wei) 兩(liang) 種,一種是強製碳交易,也稱配額交易,它指的是各企業(ye) 持有國家頒發的排放指標標準進行交易,企業(ye) 所用指標有剩餘(yu) 就可以賣給其他企業(ye) ,目前我國尚未實行;另一種則是自願碳交易,這是企業(ye) 雙方從(cong) 環境發展角度出發的義(yi) 務行為(wei) 。

  “目前政府並沒有一個(ge) 明確的政策支持碳交易市場。沒有政策,也就難有明確的方向和行為(wei) 。”薑克雋說,“自願減排的交易量十分有限,幾乎沒有收益,所以現在基本沒有形成真正的碳市場。”

  北京林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陳曉倩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成交的碳排放交易指標都是企業(ye) 為(wei) 了形象而進行購買(mai) 的。“國家目前基本沒有激勵企業(ye) 自願減排的政策或機製。”陳曉倩說。

  有“場”無“市”,這就是中國碳交易所麵臨(lin) 的尷尬。有數字表明,目前自願減排占全球碳交易市場的份額非常少,交易值隻占0.6%,交易量隻占2.6%。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研究規劃部副經理鄧羽騰也公開表示,將來除非逐步過渡成為(wei) 一個(ge) 半強製甚至是強製市場,否則,國內(nei) 碳交易所就不能真正交易起來。

  除了政策之外,我國市場經濟體(ti) 製的不完善也製約了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宣曉偉(wei) 表示,碳交易市場的有效運行需要一係列的基礎和條件,包括全國碳交易體(ti) 係的建立,地區和企業(ye) 二氧化碳排放權賬戶的建立,地區和企業(ye) 二氧化碳排放的監測、核實、匯報,相關(guan) 合約的執行等等。二氧化碳不像其他汙染物,它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排了以後對周邊環境也沒有什麽(me) 明顯的、直接的影響,如何防止相關(guan) 地區和企業(ye) 在交易中弄虛作假,將是碳交易市場能夠存在並運行的前提條件之一。目前,節能減排工作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的強力推行,如果要轉到依靠市場機製來推動,那麽(me) 在現有的市場環境下,政府是否有能力進行有效監管,各方能否保證企業(ye) 進行誠信交易,都是很大的問題。

  緩慢前行的碳交易

  談及碳交易,受訪的幾位專(zhuan) 家都表示其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北京城市發展研究院項目主任魏友軍(jun) 告訴本報記者,碳交易市場機製最終目的就是把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不犧牲GDP而達到減排目的,這是碳交易最理想的狀態。”魏友軍(jun) 說。

  而現階段,中國的碳市場與(yu) 碳交易所無疑都是剛起步。雖然國家已經將碳排放交易納入“十二五”規劃,但距離真正在國家層麵鋪開可能還需要時間。

  “碳交易最關(guan) 鍵的是要有碳排放總量控製指標。”薑克雋說,“目前我國推行的還是單位GDP排放的強度的目標,等國家能源消費總量控製真正推行後,碳交易才可能慢慢開展起來。我認為(wei) ‘十二五’末建立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可能性還不大,‘十三五’期間,隨著國家能源總量和碳總量控製目標的實施,碳交易市場應該會(hui) 迎來一個(ge) 發展期。”

  據了解,近期相關(guan) 部門已明確北京、上海、重慶、天津、湖北和廣東(dong) 六省市進行碳交易試點,並計劃2015年之前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平台。“這是中國開展碳交易的第一步。”薑克雋表示。

  對於(yu) 碳交易市場,從(cong) 事碳交易工作的業(ye) 內(nei) 人士似乎更有信心。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總經理王靖表示,國家進行碳交易的時間表基本已經確定,試點之後,中國即將展開配額交易。“人們(men) 預期世界上碳交易的量會(hui) 超過原油期貨交易所,中國的碳總量很大,所以其前景非常樂(le) 觀。”王靖說。

  專(zhuan) 家表示,碳交易市場真正形成之後,碳交易所也將迎來整合期。“現在中國的碳交易所太多了,從(cong) 國際經驗看,歐盟、英國美國建立的都是統一的碳交易市場,一個(ge) 國家或地區一般隻有一個(ge) 碳交易所。”薑克雋對本報記者表示,“碳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肯定會(hui) 有一個(ge) 大浪淘沙的過程,最終市場可能會(hui) 選擇某幾家碳交易所,或是幾家交易所的合並體(ti) 。”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