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5噸,這個(ge) 數字還說的過去,不過我還是希望能再多一點。”18日早上,在淄博加華材料資源有限公司(下稱“淄博加華”),總經理黃貽展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說。14日,商務部發布公告稱,2011年第二批(共26家)稀土出口配額已經下達。淄博加華是其中之一。
出口配額排第五
數據顯示,今年第二批稀土出口配額量為(wei) 15738噸,比去年同期的第二批出口配額量大幅提高97%。淄博加華獲得的下半年的出口配額是835噸。盡管從(cong) 表麵上看,835噸的數字不是很大,但導報記者注意到,這一數量在第二批26家企業(ye) 中排名第五位,是配額大戶。
淄博加華是由淄博世佳工貿有限公司與(yu) 加拿大AMR 公司聯合投資創建的中外合資企業(ye) 。主要從(cong) 事稀土分離、稀土金屬冶煉、稀土係列產(chan) 品和碳酸鋯、氧化鋯、氫氧化鋯等鋯係列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和銷售。
“這一次我們(men) 的配額是835噸,和上一批次上半年的出口配額數量805噸相比,增加的不多。如果再給一些配額,我們(men) 也能消化掉。”黃貽展說。
據導報記者了解,去年底商務部公布2011年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額以後,包括淄博加華在內(nei) 的國內(nei) 許多企業(ye) 都喪(sang) 失了客戶。據悉,此前,淄博加華產(chan) 品都是由外方負責銷售,全部出口。而隨著配額製度的實施,淄博加華開始開拓國內(nei) 市場。“出口份額能占到80%-90%,國內(nei) 市場的比例較小。”黃貽展說。
導報記者從(cong) 青島海關(guan) 了解到,由於(yu) 采用了配額製,今年前4個(ge) 月山東(dong) 口岸出口稀土353.5噸,較去年同期減少52.9%。
在黃貽展看來,我國應該早實行稀土出口配額製。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對稀土資源的保護並不到位,直到2002年才有所改觀。2002年國家開始限製稀土礦原料的出口,並允許出口加工產(chan) 品。
“前幾年,不少民營企業(ye) 都看到了稀土的價(jia) 值,蜂擁而上。當時稀土產(chan) 業(ye) 散、亂(luan) 、差的狀況十分嚴(yan) 重。結果就是稀土賣出了白菜價(jia) ,根本無法體(ti) 現出稀土‘稀’的價(jia) 值來。”黃貽展說。
稀土價(jia) 格暴漲
由於(yu) 開采總量控製和出口市場規模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稀土市場很快迎來供不應求的局麵。稀土價(jia) 格暴漲,加上稀土礦廠商對貨量和價(jia) 格的控製,稀土市場驟然升溫。
青島海關(guan) 的統計數據顯示,山東(dong) 口岸稀土月度出口均價(jia) 自去年7月份起快速上揚,每噸價(jia) 格攀升至1萬(wan) 美元以上並持續走高;今年1月份出口均價(jia) 已漲至6.7萬(wan) 美元/噸,3月份出口均價(jia) 增速進一步加快,當月出口均價(jia) 躍至9.9萬(wan) 美元/噸,同比上漲16.7倍。
而稀土氧化物10年前每噸隻有幾萬(wan) 元,去年9月也隻有每噸13萬(wan) 元,今年7月的每噸市場價(jia) 是40萬(wan) -50萬(wan) 元。
在黃貽展看來,下半年的出口配額依然無法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而且隨著高科技產(chan) 業(ye) 的發展,國際上對稀土的需求量還在進一步增加,目前稀土市場的穩定隻是暫時的。
盡管稀土的價(jia) 格高高在上,但加工企業(ye) 的利潤並不高,因為(wei) 其上遊產(chan) 品稀土礦石的價(jia) 格也一直在漲。
淄博現有大大小小近10家稀土企業(ye) ,能過上好日子的除了淄博加華,就是和它一牆之隔的淄博包鋼靈芝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稀土企業(ye) 負責人告訴導報記者,若無先期建立的穩固進貨渠道,現在很難拿貨。“即使帶著現金去也不一定能買(mai) 到原料。”
據他介紹,遊資已經進入了稀土行業(ye) ,在包頭、江西等稀土主產(chan) 區大批采購稀土。同時,很多大手筆買(mai) 家並非真正的生產(chan) 企業(ye) ,而是為(wei) 了把稀土囤積起來。
期待配額向產(chan) 企傾(qing) 斜
在采訪中,黃貽展期望未來稀土配額能向生產(chan) 企業(ye) 傾(qing) 斜,相對減少貿易公司的配額。
正如黃貽展所期望的一樣,導報記者注意到,2011年第二批配額安排主要依據各企業(ye) 2008-2010年的出口實績。
金元證券分析師孫凡認為(wei) ,配額向國內(nei) 生產(chan) 企業(ye) 傾(qing) 斜在今後的安排中將逐步得到體(ti) 現。“隨著生產(chan) 企業(ye) 的話語權逐步增強,稀土出口配額權重心向生產(chan) 企業(ye) 傾(qing) 斜已是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