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公告稱,將自7月1日起對銀行資本金的本外幣轉換進行統一量化,並簡化銀行外匯利潤結匯的事先審核要求。專(zhuan) 業(ye) 人士昨日分析,此舉(ju) 有利於(yu) 降低通脹,對外向型企業(ye) 的外匯使用也是一個(ge) 利好,達到藏匯於(yu) 市場的目的,同時將進一步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但對個(ge) 體(ti) 投資者沒有明顯的影響。
減小“輸入型通脹”壓力
昨日,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資金業(ye) 務部外匯交易員曾何告訴深圳商報記者,外管局的新規將放鬆對銀行自身結售匯業(ye) 務的管製,未來有利於(yu) 減少央行的外匯儲(chu) 備,減少“輸入型通脹”。
外匯交易員周翔認為(wei) ,新規出台本身就與(yu) 宏觀金融形勢有關(guan) 。在當前嚴(yan) 格的外匯管製下,我國長期的貿易順差累積了大量外匯資金,增加了央行的外匯儲(chu) 備,強製結算增加了人民幣的發行量,客觀上加大了“輸入型通脹”的水平。
曾何分析,根據新規,將放寬對中資銀行結售匯的使用,鼓勵中資銀行流程使用外幣,減少央行外幣儲(chu) 備。曾何舉(ju) 例說,某中資銀行一天總盤點下來,結匯100億(yi) 美元,購匯80億(yi) 美元。按目前的政策,差額的20億(yi) 美元須上交人民銀行,由人民銀行按匯率發行約140億(yi) 元人民幣給銀行。新規實行後,將鼓勵銀行自主留存部分外幣,例如上述的20億(yi) 美元,銀行可以留存一部分作為(wei) 銀行的外幣資金,而不必全部上交。讓外匯依然以外匯的方式保留在銀行,而不會(hui) 因此增加人民幣的發行,從(cong) 程序上講,這無疑會(hui) 緩解貨幣超發帶來的通脹。
中資銀行進一步國際化
新規實行後,銀行手裏的外匯儲(chu) 存將有所增多,這將促進中資銀行國際業(ye) 務的創新和增長。曾何認為(wei) ,新規將鼓勵銀行多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增進銀行和外向型企業(ye) 的密切關(guan) 係。
周翔預測,新規將進一步推動人民幣走出去,人民幣跨境結算量將因此進一步增加。他說,像中行、工行這樣的″中″字頭銀行將增加在境外的結算機構,“中”字頭銀行的國際化腳步將越來越快。相應地,人民幣的可接受程度將越來越高,人民幣會(hui) 進一步國際化。
新規對資本項目下的外匯管製亦有所放鬆。根據規定,自7月1日起,新開辦外匯業(ye) 務的中資銀行或新開辦人民幣業(ye) 務的外資銀行,首次可申請將不超過10%的資本金進行本外幣轉換。周翔認為(wei) ,此舉(ju) 是順應全球化的需求,對銀行本外幣業(ye) 務發展十分有利。
企業(ye) 可使用外匯頭寸增加
曾何分析,客觀上,新規實行將帶來外匯頭寸使用上的變化,給外向型企業(ye) 帶來更多的資金和便利。
這個(ge) 邏輯其實不難理解。當銀行可使用的外匯增加後,一方麵,銀行可加大直接對外投資,另一方麵,進出口企業(ye) 的外匯貸款額也可增加相應比例。例如,目前有出口企業(ye) 想要在銀行貸款一定量的外幣,但這個(ge) 數量超出銀行可以放貸的外幣比例,該企業(ye) 就無法貸到想要的外幣。如果銀行的留存外幣量增加,企業(ye) 可獲得的貸款量也因此水漲船高。
新規還將為(wei) 外向型企業(ye) 的結算帶來便利。隨著中資機構在海外的結算機構的增加,企業(ye) 結算將更少依賴中間代理機構,更多通過中資駐外機構。
新規明顯利好外資銀行
分析認為(wei) ,新規明顯利好外資銀行。新規實行後,外資銀行結匯支付境內(nei) 外匯業(ye) 務日常經營所需人民幣開支,將可自行審核,結匯方式可選擇按月預結,預結金額不超過上月實際人民幣開支的105%即可。
目前,外資銀行的人民幣業(ye) 務開展的程序是:先找到客戶,然後根據業(ye) 務額度遞交申請,把外幣兌(dui) 換為(wei) 人民幣,審核合格後,才能完成兌(dui) 換,將人民幣支付給客戶。新規實行後,外資銀行可先兌(dui) 換不超過上月實際開支的105%的人民幣,且自行審核業(ye) 務。這樣可快速支付人民幣給客戶,無需等待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