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外資倒騰中國碳 碳交易多數遭賤賣

  當中國政府承諾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將比2005年減少40%到45%的時候,就已經預示了這個(ge) 市場的巨大商機。而最先看到這個(ge) 商機的卻是來自海外的資本投資集團,目前中國企業(ye) 在碳交易上從(cong) 規模、資金到技術都與(yu) 這些外資存在著很大差距,導致了諸多“賤賣”案例的發生,這讓中國企業(ye) 陷入了極大的被動,而更為(wei) 關(guan) 鍵的是,這一現狀還沒有得到重視。

  斥資百億(yi) 乘虛而入

  “在中國市場上,我們(men) 有一隻8億(yi) 歐元規模的基金專(zhuan) 門做碳交易。”英國氣候變化資本集團董事總經理路躍兵在接受本報記者專(zhuan) 訪時談到投資中國市場,顯得底氣十足。

  英國氣候變化資本集團可以說是最早進入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外資企業(ye) 。

  2005年,為(wei) 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對全球經濟發展產(chan) 生的負麵影響,《京都議定書(shu) 》提出了一個(ge) 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開展的溫室氣體(ti) 減排合作機製,即清潔發展機製(CDM)。

  該清潔發展機製指出,一方麵,允許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具有溫室其他減排效應的項目,並用這些項目所產(chan) 生的低成本核證減排量(CERs)抵消發達國家的部分減排義(yi) 務。另一方麵,針對發展中國家有許多能夠減少或避免排放溫室其他的項目,由於(yu) 經濟效益不好,或存在技術難題而無法開展的情況,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CDM項目的合作,獲得有利於(yu) 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技術或資金補助。簡單來說,就是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向發展中國家購買(mai) 碳減排量來抵消自己的減排義(yi) 務。

  也就是在2005年這一年,英國氣候變化資本集團就製定好了在中國的發展戰略,即通過CDM融資投資中國的低碳產(chan) 業(ye) ,進而為(wei) 全麵股權投資打下紮實基礎。此後,這個(ge) 集團就開始遊走在中國大型電力企業(ye) 之間,運作參與(yu) CDM項目、購買(mai) CERs,以及對一些CDM項目的前期融資。截至2010年5月,英國氣候變化資本集團在中國運作的CDM項目總數超過50個(ge) ,簽約金額達到60億(yi) 元人民幣。

  而據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粗略估計,目前聚集在國內(nei) 投資運作碳交易的外資資金量已經超過百億(yi) 元人民幣。除了英國氣候變化資本集團,還有包括瑞典碳資產(chan) 在內(nei) 的歐美多家碳交易投資資本公司,都在2006年前後進入到了中國市場。

  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200多家中國企業(ye) 通過“賣碳”獲得了來自海外企業(ye) 的資金補助。其中,包括中電投青海金沙峽水電、寧夏銀儀(yi) 風電等13家企業(ye) 已經拿到現金,總計金額達3億(yi) 多元人民幣。

  另外,外資除了在國內(nei) CDM項目上進行投資運作,來自海外投資機構的氣候變化債(zhai) 券、低碳私募股權基金等碳金融衍生工具也開始在國內(nei) 市場逐步研究、醞釀和布局。路躍兵表示,隨著未來排放空間越來越小,碳減排資源也將成為(wei) 有價(jia) 值的稀缺資源,這也必定會(hui) 有市場和價(jia) 格機製的出現。而英國氣候變化資本集團也一直在研究推出氣候變化債(zhai) 券,推動政府機構進行發放。

  國內(nei) 的“遊擊隊”模式

  作為(wei) 國內(nei) 三家環境交易所之一的北京環境交易所,目前也在國內(nei) 碳交易市場上運作CDM項目,從(cong) 去年8月成立到現在已經促成了3000多萬(wan) 元的交易。但是,相關(guan) 數據顯示,到2010年,中國碳交易市場將達1.4億(yi) 噸左右,以一噸10美元的較低市場價(jia) 格計算,總額也將達14億(yi) 美元,3000萬(wan) 的碳交易份額顯然還有些微不足道。

  北京環境交易所交易運營中心副主任龔俊鬆向記者表示:“國內(nei) 碳交易企業(ye) 目前來看還都處於(yu) 剛剛起步的階段,交易平台也比較滯後。”

  在北京一家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嚴(yan) 華告訴記者,現在節能科技市場上很多公司對行業(ye) 並不了解,隻是覺得這種項目有利可圖,“出低價(jia) 談下項目,然後拿到錢就跑,不僅(jin) 完全沒有信譽可言,也擾亂(luan) 了市場的價(jia) 格。”

  “目前國內(nei) 專(zhuan) 門做CDM谘詢的估計有上百家,但真正有實力的不多。”嚴(yan) 華告訴記者,國內(nei) 企業(ye) 的差距主要是對國內(nei) 外特別是國際政策動向跟蹤不及時,且沒有一個(ge) 合理的鏈條。

  而路躍兵則開玩笑地將中國國內(nei) 節能企業(ye) 這樣的運作模式稱為(wei) “遊擊隊”模式。他表示,由於(yu) 中國企業(ye) 對於(yu) 該領域的了解有限,缺乏相關(guan) 知識,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因素,使得同國際市場的價(jia) 格相比,中國相關(guan) 碳排放量交易產(chan) 品存在嚴(yan) 重的價(jia) 值低估現象。

  這樣的例子在國內(nei) 不在少數。

  2008年,寶鋼公司以10歐元/噸的價(jia) 格向英國瑞碳公司、瑞士信貸集團出售碳排放量,美國國際集團(AIG)以6.5美元/噸的價(jia) 格向新疆和四川購買(mai) 碳排放量。而就在荷蘭(lan) 和世界銀行進行碳交易時,碳排放量的價(jia) 格已經達到了23.15歐元/噸。

  因此,雖然有專(zhuan) 家預測,到2012年全球的碳交易總額將高達1500億(yi) 美元,超過石油成為(wei) 全球第一大市場,中國有望在其中占據三成以上的份額,但有關(guan) 數據顯示,中國碳交易的價(jia) 格每噸要比印度少2—3歐元,更不及歐洲二級市場價(jia) 格的一半。

  新交易規則存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CDM市場步入了十字路口。現行的《京都議定書(shu) 》在2012年即將結束,而新的交易規則成形還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磋商。

  路躍兵告訴記者,今年以來英國氣候變化資本集團不再簽新的項目,因為(wei) 2012年以後的情況不明朗,從(cong) 國際情況來看,對於(yu) 要減排多少沒有明確的目標,這樣就看不到需求,無法操作。另外,目前國內(nei) 政策上暫時也不批準2012年後的項目。

  東(dong) 北證券(25.46,-0.24,-0.93%)分析師吳江濤認為(wei) ,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碳市場作為(wei) 實體(ti) 經濟和金融經濟相結合的衍生市場,也遭受了較大的衝(chong) 擊。不僅(jin) 如此,雷曼兄弟公司等投行的倒閉,也使得諸多碳信用額度成為(wei) 遺留問題。中國的碳交易市場也受到了牽連。

  據統計,已經破產(chan) 的雷曼兄弟公司破產(chan) 前在CDM項目領域管理的碳資產(chan) 總量達到1500萬(wan) 噸,其中約有三分之二來自中國;美國國際集團、高盛國際、美林銀行、摩根士丹利、蓋茨基金等投資公司在中國都參與(yu) 了CDM 發電項目,隨著這些公司破產(chan) 、被接管以及改製成商業(ye) 銀行,許多CDM項目出現了不確定性。

  此外,CDM價(jia) 格的大幅下降還帶來了許多已經簽約的項目出現違約現象,這些因素都加劇了國內(nei) 碳市場的動蕩。據路躍兵回憶,在2008年金融危機嚴(yan) 重的時候,碳排放量的價(jia) 格在歐洲一度跌到7歐元。

  “現在中國的很多企業(ye) 已經開始考慮是否要退出這一行業(ye) 。”龔俊鬆說,“但從(cong) 政策層麵來看,既然中國首先提出了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將比2005年減少40%到45%,那麽(me) 在2010年十一五規劃結束前,國家就會(hui) 有相應的節能減排和碳交易方麵的政策出台。”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