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商務部中國與(yu) 亞(ya) 洲國家經貿合作情況發布會(hui) 上,商務部亞(ya) 洲司司長呂克儉(jian) 表示,“中日韓自貿區官產(chan) 學聯合研究已經於(yu) 5月上旬正式啟動,三方力爭(zheng) 在2012年三國領導人會(hui) 議之前完成研究,為(wei) 中日韓自貿區建設奠定基礎。”
加上此前剛剛完成的中韓自貿區官產(chan) 學聯合研究,一直為(wei) 各方關(guan) 注的中日韓自貿區向前更進一步。
“中韓雙方力爭(zheng) 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啟動政府間談判。”呂克儉(jian) 介紹說。
設立自由貿易區後,區內(nei) 國家間關(guan) 稅和其他貿易限製將被取消,商品等物資流動更加順暢,從(cong) 宏觀經濟聯係和微觀企業(ye) 往來層麵,三國已經具備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初步條件。
“在東(dong) 北亞(ya) 地區形成一個(ge) 自貿安排應該是大家共同的願望,但是在一些具體(ti) 的產(chan) 業(ye) 問題上,中日韓之間既有互補性也有競爭(zheng) 性,各方需要磋商和磨合,要等待一個(ge) 水到渠成的過程。”商務部一位人士告訴記者,最現實的辦法就是中韓之間先建立自貿區,“然後再把日本拉進來。”
尋求新技術領域合作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1-4月,我國逆差已達到455億(yi) 美元,其中對韓國、日本和東(dong) 盟的逆差分別達到221億(yi) 美元、177億(yi) 美元和59億(yi) 美元。
據呂克儉(jian) 介紹,2009年,我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wei) 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場,顯然,設立中日韓自貿區,對於(yu) 減少中國貿易順差,緩解日本國內(nei) 高額赤字有著重要作用。
中日韓均為(wei) 亞(ya) 洲重要經濟體(ti) ,其經濟總量占亞(ya) 洲的約七成。如果自貿區建成,將出現一個(ge) 人口超過15億(yi) 的大市場。
6月10日,海關(guan) 總署發布5月份外貿數據,在與(yu) 主要貿易夥(huo) 伴的雙邊貿易中,今年前5個(ge) 月,東(dong) 盟以微弱優(you) 勢超過日本成為(wei) 我國第三大貿易夥(huo) 伴。
中國在日、韓對外出口中所占比重顯著上升,與(yu) 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來日本對華出口占其對外出口的比重從(cong) 17.6%升至18.9%,韓國從(cong) 22.4%升至26.0%,
對日本合作方麵,綠色經濟、能源環保、電子商務等正成為(wei) 兩(liang) 國經貿合作新的重點領域。雙方共同推進“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態工業(ye) 園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日合作低碳經濟示範區”等具體(ti) 示範項目合作。
呂克儉(jian) 表示,對韓國合作方麵,雙方正在落實《中韓經貿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報告》,大力推進重點合作領域和項目,培育新的經貿合作增長點。
在過去10年間,中日貿易和中韓貿易的結構逐漸趨同。在中日貿易方麵,中國對日機械設備和電子產(chan) 品的出口比重明顯增加,其中很大比例是加工貿易方式,大部分為(wei) 日本在華企業(ye) 產(chan) 品出口,屬產(chan) 業(ye) 內(nei) 和公司內(nei) 貿易。
而韓國從(cong) 中國進口的商品也逐步從(cong) 初級產(chan) 品轉變為(wei) 工業(ye) 半成品或製成品,產(chan) 業(ye) 內(nei) 貿易也日益普遍。
根據中日韓民間研究小組通過各自獨立的模型測算,得出基本一致的結論:如果提升三國貿易自由化程度,三國經濟增速都可進一步提高,其中韓國受益最為(wei) 明顯。三國間任何雙邊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收益都小於(yu) 中日韓三國自由貿易區的效果。
顯然,隨著中國加工製造業(ye) 的崛起,日、韓對華的產(chan) 品優(you) 勢逐年下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中的差距逐漸縮小,日本和韓國都在爭(zheng) 取新技術領域與(yu) 中國有更廣泛的合作。
敏感產(chan) 品設過渡期
從(cong) 目前經濟條件出發,三國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的不同是自貿區成立的基礎。相對發達的日本和韓國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上競爭(zheng) 優(you) 勢明顯,而中國的優(you) 勢目前仍主要集中於(yu) 資源或勞動力密集型產(chan) 品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琦認為(wei) ,“中日韓各自都有優(you) 勢較強和較弱的產(chan) 品,這些敏感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東(dong) 北亞(ya) 地區建立區域自由貿易安排的主要障礙。中日韓建立自貿區應盡量減少例外產(chan) 品,以保證各國最終從(cong) 貿易自由化中獲得更大收益。”
從(cong) 關(guan) 稅水平來看,中韓關(guan) 稅水平相近,均高於(yu) 日本,但三國各產(chan) 業(ye) 的關(guan) 稅保護水平不同。
日韓對本國產(chan) 品實施高保護,進口農(nong) 產(chan) 品的平均關(guan) 稅分別高達23%和46.2%。韓國對漁類產(chan) 品、日本對橡膠產(chan) 品的保護水平均高於(yu) 其他兩(liang) 國,達15%以上。中國多數製成品的關(guan) 稅水平高於(yu) 日、韓,如石化、鋼鐵、機械設備和紡織服裝等。
韓國農(nong) 業(ye) 缺少國際競爭(zheng) 力,在WTO談判和與(yu) 東(dong) 盟等國的自貿區談判中一直處於(yu) 被動地位,在WTO的坎昆會(hui) 議和香港會(hui) 議期間,韓國農(nong) 民和農(nong) 業(ye) 團體(ti) 強烈反對涉及農(nong) 產(chan) 品自由化的條款,給當時與(yu) 會(hui) 的世界各國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日方對開放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持謹慎態度,韓方也擔心對日貿易赤字增加及本國產(chan) 業(ye) 遭受打擊,因而對開放電子機械等工業(ye) 品市場持消極態度。
張琦還表示,三國對多數敏感產(chan) 品實施過渡期安排,以緩解短期衝(chong) 擊,獲得國內(nei) 的廣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