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商品輸出向資本輸出過渡,這或將成為(wei) 中國在“十二五”期間外貿戰略升級的一大發力點。
上周末,曾參與(yu) 商務部“十二五”規劃編製工作的商務部相關(guan) 人士在中國國際貿易學會(hui) 和對外經貿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對外經貿2011春季形勢分析會(hui) 上表示,在“走出去”戰略方麵,對外投資合作是“十二五”時期中國對外經貿的重要方麵。
“我們(men) 認為(wei) 開放大國、開放強國的標誌不是進出口的規模,而是通過資本來配置全球要素的能力,現在我們(men) 的出口已超過了美國,但是美國跨國公司海外生產(chan) 在海外銷售的總額超過6萬(wan) 億(yi) 美元,相當於(yu) 美國出口的5倍。”該人士表示,“我們(men) ‘走出去’這幾年有了一個(ge) 比較快的發展,總體(ti) 上來講規模不大,產(chan) 業(ye) 層次還不高,所以‘十二五’時期,我們(men) 提出要從(cong) 商品輸出向資本輸出來過渡,從(cong) 資本積聚向資本輻射過渡,爭(zheng) 取在全價(jia) 值鏈上獲得更多競爭(zheng) 的優(you) 勢和主動權。”
“日本對外投資比率非常高,中國也在組織戰略,但像中國、印度還是作為(wei) 主要的外資吸引國,雖然也在成為(wei) 新興(xing) 的投資來源國,但和發達經濟體(ti) 來比,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助理趙忠秀在會(hui) 上表示。
事實上,從(cong) 商品輸出轉向資本輸出並不是中國的首創。以日本的發展為(wei) 例,在上世紀60年代通過對外貿易創造了經濟騰飛之後,日本就逐步加快了對海外的直接投資和產(chan) 業(ye) 轉移。截至2009年,日本已經連續19年成為(wei) 全球海外淨資產(chan) 最高的國家,也就是全球最大的債(zhai) 權國。特別是從(cong) 2005年開始,日本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表中,經常項目下的投資收益盈餘(yu) 就超過了貿易盈餘(yu) ,這意味著日本已經完成了從(cong) 輸出商品到輸出資本的轉變。
日本媒體(ti) 認為(wei) ,按照以國際收支動向來檢測經濟成熟度的“發展階段說”,日本已經從(cong) 一個(ge) “未成熟債(zhai) 權國”向“成熟債(zhai) 權國”走出了第一步。幫助日本騰飛的那一代日本人已經帶動日本全社會(hui) 進入“老齡化”階段,但逐步增加的投資盈餘(yu) 將繼續保持這個(ge) 國家的長期競爭(zheng) 力,削弱“人口紅利”消失的影響。
作為(wei) 全球最大的債(zhai) 權國之一,中國如今也麵臨(lin) 著一係列潛在的挑戰,例如“劉易斯拐點”是否已經出現或將何時出現以及“人口紅利”何時消失。盡快推進中國從(cong) 商品輸出向資本輸出轉變,不僅(jin) 將使中國從(cong) 全球生產(chan) 中心上積累的競爭(zheng) 力延伸至全價(jia) 值鏈生產(chan) 中,也將緩解“老齡化”社會(hui) 所帶來的困擾。
對外資本輸出將伴隨著一係列的產(chan) 業(ye) 轉移。《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了日本2009年的收支平衡表發現,在製造業(ye) 方麵,日本最主要的投資行業(ye) 是電子、機電設備製造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在非製造業(ye) 方麵,日本最重要的投資行業(ye) 是金融業(ye) 以及零售業(ye) 。記者注意到,這都是日本一直保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行業(ye) 。
在中國“十二五”轉向對外資本輸出所帶來的投資行業(ye) 選擇上,從(cong) 有競爭(zheng) 力的行業(ye) 入手或許是值得借鑒的經驗。
上述商務部相關(guan) 人士表示,一方麵,中國要把具有成熟技術和比較優(you) 勢的輕工、紡織、家電和一般裝備製造業(ye) 這些產(chan) 業(ye) 向外轉移,形成境外生產(chan) 能力,更加貼近市場;另一方麵,要把一些重化工業(ye) 、粗加工的環節向外轉移,以更加貼近資源的使用,為(wei) 投資目的地帶來就業(ye) ,促進當地發展,同時促進戰略資源的國際並購,促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提高。
“從(cong) 主體(ti) 方麵來看,我們(men) 要培育中國自己的跨國公司,這是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ye) ;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要通過海外建立經貿合作區、開發區的方式來鼓勵中小企業(ye) ,來鼓勵同一產(chan) 業(ye) 鏈上的中小企業(ye) 集群式走出去,提出整體(ti) 抗風險能力。”該人士在會(hui) 上補充說。
在國家對企業(ye) “走出去”的輔助政策上,記者注意到,“十二五”規劃已有安排。規劃強調,提高綜合統籌能力,完善跨部門協調機製,加強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宏觀指導和服務。加快完善對外投資法律法規製度,積極商簽投資保護、避免雙重征稅等多雙邊協定。健全境外投資促進體(ti) 係,提高企業(ye) 對外投資便利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