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外貿擴進口成共識

中國的通脹是貿易順差造成的嗎?兩(liang) 天來,這一議題成為(wei) 京城輿論的熱點。

風波起自2月27日。當天,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在一個(ge) 公開場合表示,“貿易順差過大是通脹的源頭。”一時語驚四座。

這句話在網上被熱炒,並被境外媒體(ti) 廣為(wei) 報道。

頃刻間,爭(zheng) 議沸沸揚揚——如果易綱的結論成立,則要抑製當下的通脹趨勢,就要從(cong) 外貿下手。

“以我對易綱的了解,他不會(hui) 簡單地說‘貿易順差是通貨膨脹的原因’。通脹原因是多方麵的,貿易順差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3月1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主任隆國強對本報記者表示。

這場爭(zheng) 議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3月1日,進京參加兩(liang) 會(hui) 的全國人大代表宗慶後帶來一份觀點與(yu) 易綱相似的提案。這位飲料大王在提案中建議進一步采取措施鼓勵擴大進口,從(cong) 而減少貿易順差,緩解物價(jia) 上漲的壓力。

“德國日本為(wei) 什麽(me) 沒通脹”

2月27日,在北京某報舉(ju) 辦的一個(ge) 論壇上,易綱應邀作了題為(wei) “應對發達國家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最佳選擇”的演講。

這位央行副行長一開頭就提出:“發揮進口對宏觀經濟平衡和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促進貿易收支基本平衡。”“回顧宏觀經濟四大指標,我們(men) 在經濟增長、新增就業(ye) 以及物價(jia) 穩定上執行得非常好,但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還較為(wei) 突出,由於(yu) 順差較大,國家外匯儲(chu) 備增長就比較快。這就是為(wei) 什麽(me) 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求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易綱表示。

他認為(wei) ,經常項目大量順差是我國當前麵臨(lin) 通貨膨脹的源頭。為(wei) 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央行在外匯市場上要買(mai) 進外匯,而在買(mai) 外匯過程中,央行吐出基礎貨幣,盡量對衝(chong) ,但仍然麵臨(lin) 通貨膨脹的壓力。

對此,隆國強也承認,人民幣貨幣發行一個(ge) 重要的驅動因素是銀行的外幣資產(chan) 增加,這是沒問題的,但是貿易順差隻是推動流動性增加的原因之一。

“流動性過剩並不直接轉變成通脹,它有可能轉變成資產(chan) 泡沫,流通中的貨幣增加了,但未必導致廣義(yi) 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這與(yu) 貸款政策有很大的關(guan) 係,而這就是金融體(ti) 係、金融政策的問題。”隆國強說,“說流動性過剩導致通脹,中間還是有傳(chuan) 遞的,與(yu) 貿易順差就沒什麽(me) 關(guan) 係了。”

隆國強還強調,貿易順差在整個(ge) 外匯儲(chu) 備中所占比例是有限的,假設貿易順差占GDP的3.8%左右,裏麵還包含經常項目順差、其他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順差,此外還有熱錢流入,貿易順差對於(yu) 流動性供給推動的作用僅(jin) 僅(jin) 是一部分。

清華大學中美關(guan) 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jian) 的看法與(yu) 隆國強相同。他援引海關(guan) 數據說,2010年中國貿易順差約1800億(yi) 美元,其GDP占比為(wei) 3.2%,遠低於(yu) 德國、日本。德國自1952年以來,連續58年保持貿易順差,順差占其GDP最高時曾達到8%。日本自1981年以來,連續29年貿易順差。在這兩(liang) 個(ge) 國家都未發生通脹。

而且,最近三年,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的比重逐年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這一數據已從(cong) 2007年的11%下降至2010年的3.2%。這與(yu) 2009年以來國內(nei) 通脹壓力日益增長的軌跡並不同向。

“不主張秋後算賬”

“我們(men) 要搞清楚通脹的原因到底是什麽(me) ,我認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漲價(jia) 是一個(ge) 很直接的原因;國際上的價(jia) 格傳(chuan) 導、成本推進也是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因,多種因素共同構成。”隆國強分析道。

國家統計局方麵早前在解釋1月份CPI數據時也表示,八大類商品和服務項目中,食品價(jia) 格上漲和居住價(jia) 格上漲幅度最大。

2010年,食品價(jia) 格上漲對居民消費價(jia) 格同比漲幅貢獻超過70%,居住價(jia) 格上漲貢獻超過20%;今年1月份,食品價(jia) 格上漲貢獻仍超過60%,居住價(jia) 格上漲貢獻接近30%。

國家行政學院決(jue) 策谘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認為(wei) ,現在貨幣對物價(jia) 的影響是外生的,內(nei) 因還是由於(yu) 食品供求關(guan) 係,現在又有一個(ge) 比較突出的因素——石油。今年CPI保持上漲或者推高是國際商品價(jia) 格形成的傳(chuan) 導。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則在2月28日的一個(ge) 論壇上指出,目前的通脹局麵與(yu) 2009年超發貨幣有關(guan) ,但不主張“秋後算賬”,因為(wei) 當時的各項政策也是迫於(yu) 當時的嚴(yan) 峻形勢。

隆國強認為(wei) ,抑製通脹要多管齊下,匯率要適當升值,降低進口成本;要增加糧食、農(nong) 產(chan) 品的供給,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效率,降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的成本。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成本漲價(jia) ,如柴油、化肥、農(nong) 藥上漲都是石油漲價(jia) 帶來的,而中國油價(jia) 是與(yu) 國際接軌的,控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上漲是政府要做的事情。”他說。

宗慶後建言擴大進口

盡管在順差是否通脹源頭的話題上爭(zheng) 執不下,但通過增加進口來平衡順差,是各方都一致開出的藥方。

易綱雖然認為(wei) 從(cong) 源頭上解決(jue) 通脹問題就要減順差,但他強調,“減順差不是壓出口,應將重點放在增加進口,大力發展服務業(ye) ,並且限製‘兩(liang) 高一資’產(chan) 品的出口。”

商務部在這方麵的看法也一致。在2011年全國商務工作會(hui) 議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十二五”期間要堅持進口與(yu) 出口並重,在穩定出口增長、保持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的同時,更加重視擴大進口,發揮進口對宏觀經濟平衡和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

據悉,商務部近期將召開專(zhuan) 門會(hui) 議研究擴大進口問題,以期在不壓出口的前提下使貿易順差趨向平衡。

這也是宗慶後此次準備向兩(liang) 會(hui) 提交的那份提案的主旨所在。

在這份提案中,宗慶後認為(wei) ,目前我國外匯儲(chu) 備居高不下,西方國家又在施壓人民幣升值,導致外匯儲(chu) 備麵臨(lin) 大幅縮水。而進一步采取措施鼓勵擴大進口,可以降低外匯儲(chu) 備,減少損失。有利於(yu) 促進國際貿易收支的平衡,減少貿易順差。

“擴大進口幅度增加意味著把過剩的人民幣消化掉,從(cong) 而有助於(yu) 抵製通脹。”他說。

為(wei) 此,宗慶後建議出台相關(guan) 優(you) 惠政策,鼓勵擴大進口先進的裝備與(yu) 技術、擴大引進設備進口免稅的目錄,引進裝備和技術推動重點行業(ye) 的發展,例如節能環保、高新技術行業(ye) ,以促進我國企業(ye) 結構轉型和發展。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