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奧巴馬政府向WTO提起兩(liang) 項針對中國的貿易訴訟,使中美貿易新年再生變數。
美國此次提出的兩(liang) 項訴訟,涉及中國對美國取向性電工鋼征收反傾(qing) 銷稅和反補貼稅,以及中國國內(nei) 電子支付服務市場向美國公司開放問題。而此次申訴,剛好發生在2010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2731億(yi) 美元、增長20.4%的數據公布之後。
一位商務部官員認為(wei) ,2011年,美歐國家,包括一些發展中國家,出於(yu) 自身利益考慮,對我機電產(chan) 品的“雙反”調查隻會(hui) 有增無減。尤其是針對能源產(chan) 品,比如光伏,可能遭遇的貿易摩擦會(hui) 有所增加。
上月結束的中美兩(liang) 國元首會(hui) 談提出,2015年雙邊貿易要超過5000億(yi) 美元。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則希望,其中至少2000億(yi) 美元是美對華的出口貿易。
海關(guan) 總署上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實現貿易順差1831億(yi) 美元,略低於(yu) 2009年1960.6億(yi) 美元的水平。
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表示,從(cong) 貿易順差三大組成部分來看,加工貿易是順差的主要來源,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基本上處於(yu) 逆差狀態。
“作為(wei) 外貿大國,客觀分析貿易順差結構,剖析順差利益格局,把握全球經濟分工中的定位,才能在國際合作與(yu) 競爭(zheng) 中爭(zheng) 取更大利益。”蔣耀平說。隨著貿易平衡政策的出台,2011年商務部會(hui) 把持續擴大進口作為(wei) 工作重點。
而本報記者獲悉,在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方麵,相關(guan) 部門會(hui) 出台一係列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鼓勵加工貿易向產(chan) 業(ye) 鏈高端延伸,延長加工貿易國內(nei) 增值鏈,穩步推動向中西部轉移,鼓勵增量向特殊監管區域集中。
1.中國順差增量來自日韓
2月14日,海關(guan) 總署發布的進出口數據顯示,我國1月貿易順差64.5億(yi) 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53.5%。這也是繼去年12月大幅收縮98.20億(yi) 美元之後再度急劇收縮。
不過,這仍難削減順差壓力。“入世”以後,我國的順差伴隨外貿數據節節高升。2001年我國順差在226萬(wan) 美元,2008年順差達到最高點,達到2954.6億(yi) 美元。2009年出現金融危機順差有所調整,2010年到11月份是1704億(yi) 美元。
“加工貿易在我們(men) 整個(ge) 對外的貿易裏麵出口占了半壁江山,順差基本來自加工貿易領域。”蔣耀平表示。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加工貿易的順差基本上是以進料加工為(wei) 主,占貿易順差的96%。
2001年後,加工貿易順差逐年提高,特別是2005年後加工貿易順差發展較快,到2008年加工貿易順差達到2967.8億(yi) 美元,2009年金融危機中,加工貿易順差仍然保持在2646.4億(yi) 美元,2010年到11月已達到2911億(yi) 美元。
相比之下,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除了在2007年是順差外,其他年份均為(wei) 逆差。2010年,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的逆差達到了1207億(yi) 美元,起到了擴大進口和促進貿易平衡作用。
“中國貿易順差隨著入世和對外開放在逐年增加,從(cong) 去年開始,我們(men) 在調結構、在保持貿易平衡方麵和擴大進口方麵做出很大的努力。”蔣耀平說。
盡管我國產(chan) 業(ye) 配套能力在增加,進料出口增值在逐步提高,但加工貿易兩(liang) 頭在外的現實不容忽視。
另外,從(cong) 企業(ye) 構成情況來看,加工貿易主要是外資企業(ye) 順差。而且這部分順差從(cong) 2000年開始到2009年,外資企業(ye) 占順差比重從(cong) 64%提升到84%,從(cong) 事加工貿易的外資企業(ye) 占據順差的大部分份額。
“加工貿易順差是結構性的,我們(men) 對香港、美國、歐盟是順差,而且順差比較大;跟日本基本平衡;跟東(dong) 盟、台灣地區和韓國我們(men) 是逆差。”蔣耀平解釋。
以美國對亞(ya) 洲整體(ti) 逆差比重來看,從(cong) 2000年到2009年基本上保持平衡狀態。中國的順差比重從(cong) 2000年的19%,提高到去年的45%。日、韓、台、東(dong) 盟等地對美國順差的比重在下降,下降的比重正好約等於(yu) 中國上升的部分。
蔣耀平認為(wei) ,美國對亞(ya) 洲板塊的順逆差結構,體(ti) 現了全球經濟化以後,產(chan) 業(ye) 轉移帶來的逆差和順差結構性的變化。“美國對亞(ya) 洲板塊基本保持平衡,隻不過由於(yu) 產(chan) 業(ye) 的轉移形成了順、逆差的變動,把日本、韓國、台灣地區的順差移到了中國。”
在這其中,美國憑借技術、標準和軟件的壟斷,占據價(jia) 值鏈的製高點,在上、中、下遊各個(ge) 環節鎖住了利潤。日本、韓國、台灣地區將順差轉移到中國以後,也獲取了利益。而中國隻是在組裝、加工環節獲得了利益,貿易順差不是簡單的反映每個(ge) 國家實際利益格局。
“人民幣匯率和順差,特別是中美之間的順差沒有完全對應的聯係,從(cong) 國外進料,市場在國外。經過2005年到2010年的匯率調整,加工貿易的順差沒有隨匯率的調整出現較大波動,所以,加工貿易的順差結構體(ti) 現出全球化經濟貿易結構變化的結果。”蔣耀平表示。
蔣耀平認為(wei) ,加工貿易順差擴大的實質是外資產(chan) 業(ye) 轉移的結果。我國憑借要素平複優(you) 勢及政策、服務優(you) 勢吸引了跨國公司及其配套產(chan) 業(ye) 的轉移。由此造成的跨國公司產(chan) 業(ye) 內(nei) 貿易順差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而不是全球經濟失衡產(chan) 品的根源。
2.今年機電產(chan) 品出口更易遇阻
從(cong) 加工貿易的順差產(chan) 業(ye) 分類來看,順差部分主要來自於(yu) 機電產(chan) 品。商務部數據顯示,94%的外貿順差來自於(yu) 機電產(chan) 品,而機電產(chan) 品中50%來自於(yu) 電腦。
記者了解到,筆記本電腦已經成為(wei) 我國加工貿易第一大出口產(chan) 品,貿易順差增量部分,主要來自於(yu) 筆記本電腦。
近10年來,筆記本電腦的出口額變化印證了這一點。
2000年,中國的筆記本電腦加工額不到2個(ge) 億(yi) ,到2010年前10個(ge) 月已經達到了758億(yi) 美元。即便是在遭遇金融危機的2009年,筆記本電腦的產(chan) 量和出口額不降反升,2008年655億(yi) ,2009年是666億(yi) 。
“筆記本電腦可以說是我國加工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而且增量的主要部分是這一塊產(chan) 生的。”蔣耀平說。
從(cong) 價(jia) 值鏈的分布情況看,核心元器件部分的利潤率相當高,為(wei) 50%-80%,代工企業(ye) 在5%-10%,品牌企業(ye) 在10%-20%。也就是說,核心零部件的毛利率是最高的,代工企業(ye) 的毛利率是最低的,品牌獲利則居中。
“有品牌不一定賺錢,有了核心技術才賺錢,所以真正賺錢的是核心零部件的廠商。我們(men) 根據電腦供應商的利潤分布形成‘微笑曲線’,真正掌握核心零部件的獲利最大,品牌企業(ye) 相對比代工企業(ye) 高,代工企業(ye) 在製造環節裏獲利最低。貿易結構在全球化的調整下,不是簡單的反映誰的順差大,誰的獲利就大。”蔣耀平表示。
隨著中國機電產(chan) 品對外貿易規模的迅速增長,以出口為(wei) 導向的產(chan) 品日益增多,但這種外向型經濟中出口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越大,中國經濟越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尤其是在世界主要經濟體(ti) 增長放緩或出現經濟問題時,可能會(hui) 對我出口增速產(chan) 生影響。
據世界銀行預測,2011年全球貨物貿易增長6.8%,而機電貿易曆史上一直高於(yu) 全球貿易增長速度。在當前世界經濟複蘇勢頭放緩的大背景下,2011年我國機電產(chan) 品出口仍會(hui) 麵臨(lin) 不少困難。
貿易保護主義(yi) 不斷升溫,可能成為(wei) 影響機電產(chan) 品出口的重要因素。2010年,中國機電產(chan) 品進出口商會(hui) 組織應訴的貿易摩擦和預警案件51起,案件集中在歐洲和亞(ya) 洲地區,涉及我國通訊設備、家電、自行車、摩托車、汽車配件及機械零部件等幾十個(ge) 行業(ye) 及產(chan) 品,直接涉及企業(ye) 上千家。
2011年,美歐國家,包括一些發展中國家,出於(yu) 自身利益考慮,對我機電產(chan) 品的“雙反”調查隻會(hui) 有增無減。尤其是針對能源產(chan) 品,比如光伏,可能遭遇的貿易摩擦會(hui) 有所增加。
此外,複蘇前景並不明朗的國際市場,也給機電出口前景蒙上陰影。有分析認為(wei) ,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上半年,我機電產(chan) 品進出口增速將呈放緩態勢;2011年下半年,世界經濟與(yu) 中國經濟趨於(yu) 穩定,國際貿易與(yu) 投資活躍程度恢複,進出口增幅將逐步回升。
3.產(chan) 業(ye) 鏈布局不容樂(le) 觀
“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之一,就是實現中國製造業(ye) 的升級換代,以更少的資源創造附加值更高的產(chan) 品。”在不久前舉(ju) 辦的外貿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部長隆國強如是說。
然而,眾(zhong) 多調查研究表明,盡管在不同產(chan) 業(ye) 和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較為(wei) 顯著的差異,但“中國製造”目前在多數產(chan) 業(ye) 中仍然處於(yu) 全球價(jia) 值鏈的低端環節,進行著附加值較低的加工製造活動。
根據隆國強的研究,中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加工貿易企業(ye) 仍然從(cong) 事著勞動密集型的生產(chan) 加工,而且多數製造業(ye) 的附加值遠低於(yu) 發達國家,加工貿易的增值率一直在50%上下徘徊。
分析認為(wei) ,來料加工貿易,國內(nei) 企業(ye) 隻收取加工費,對於(yu) 品牌、渠道等沒有控製力,而進料加工的企業(ye) 相對而言主導權較大,但隻有8%的貿易額是由內(nei) 資企業(ye) 控製。
根據海關(guan) 數據整理計算,從(cong) 2000年到2009年,“中國製造”中初級產(chan) 品的出口比重從(cong) 10.2%下降到5.3%,工業(ye) 製成品的出口比重則從(cong) 89.8%上升至94.7%。
“出口結構變化最突出的表現,在於(yu) 機電產(chan) 品和高新技術產(chan) 品在出口比重上的大幅增長。”隆國強表示。
其中,機電產(chan) 品出口由2000年的42.3%上升至2009年的59.3%,超出了全部出口一半以上的份額;高新技術產(chan) 品在這一時期上升速度更快,由14.9%升至31.4%。
由於(yu) 大量出口是以加工貿易方式、由三資企業(ye) 完成的,出口產(chan) 品結構尚不足以判定中國產(chan) 業(ye) 在全球產(chan) 業(ye) 鏈的位置,但出口產(chan) 品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傳(chuan) 統產(chan) 品為(wei) 主向技術密集型產(chan) 品為(wei) 主的過渡,已經表明中國製造實現了在不同產(chan) 業(ye) 鏈之間的跳躍式升級與(yu) 發展。
“產(chan) 業(ye) 調整給我們(men) 帶來了機遇,中國企業(ye) 完全有可能提升在價(jia) 值鏈中的地位。最近我們(men) 做了一些調查,像蘋果的iphoness,就是新產(chan) 品和新技術的出現,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機遇,企業(ye) 進入高端的核心零部件就開始獲得高利潤,說明在產(chan) 業(ye) 格局調整、新產(chan) 品出現的時候,有準備的中國企業(ye) 完全有機會(hui) 進入核心工業(ye) 鏈,改變現有的利益格局。”蔣耀平表示。
結構性升級還表現在跨國公司對華產(chan) 業(ye) 轉移進入了新階段。隨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和結構轉變,跨國公司調整了對華投資策略,對華轉移的產(chan) 業(ye) 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
統計表明,自2000年以來,電子及通訊製造業(ye)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ye) 、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ye) 等行業(ye) 的外商投資持續大規模投入,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的轉移開始放緩,同時,研發投資不斷增加,截至2006年底,跨國公司以各種形式設立的研發中心超過了980家,在華產(chan) 業(ye) 鏈呈現明顯的上下遊延伸的新格局。
隆國強認為(wei) ,微觀層麵上,中國企業(ye) 創新的動力與(yu) 能力不足是製約技術創新的核心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國有企業(ye) 在增加研發投入、新產(chan) 品開發和投放市場方麵的積極性和活躍程度都不如非國有企業(ye) ,並且還存在著表麵文章多、形式主義(yi) 多的問題。
2005年,國家統計局根據銷售收入順序的前500家大型企業(ye) ,其研發投入僅(jin) 占銷售收入的0.78%,而且過去4年這一比重一直在下降。
4.外貿政策十字路口
近年來,隨著我國持續出現貿易順差,特別是國家將保持貿易平衡作為(wei) 政策目標後,各部門開始醞釀調整與(yu) 加工貿易相關(guan) 的出口退稅、深加工結轉、監管等政策。
不過,各部門對加工貿易戰略地位認識上尚存分歧,商務部官員認為(wei) ,部分部門和人士受到“加工貿易不如一般貿易”的思想指導。但任何針對加工貿易的政策調整,都可能對加工貿易的健康發展產(chan) 生長遠的不利影響。
一個(ge) 不能忽視的事實就是,順差也為(wei) 中國創造了就業(ye) 機會(hui) 和增加國民福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順差實際是企業(ye) 利潤、勞動者收入、國內(nei) 生產(chan) 要素投入之和。
“我們(men) 在製造的環節就解決(jue) 了大量的就業(ye) 問題,加工貿易企業(ye) 大概有12萬(wan) 多家,解決(jue) 了就業(ye) 大概4000萬(wan) 人,這也是從(cong) 我們(men) 在解決(jue) 就業(ye) ,包括配套產(chan) 業(ye) 的獲利方麵,中國贏得了應該得到的利益。”蔣耀平說。
也就是說,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預見性,避免大的波動,在穩定中完善政策,將成為(wei) 未來一段時間內(nei) 外貿政策的主基調。
支持加工貿易政策,仍然是現階段必然的選擇。
以我國在國際分工的現有地位,是由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決(jue) 定的,短期內(nei) 難以逾越,從(cong) 某種角度來說,是城鎮化以後大量的農(nong) 民工湧向城市,這部分人的就業(ye) 是我們(men) 麵臨(lin) 的很重要的課題,代工企業(ye) 無疑提供了大量就業(ye) 機會(hui) 。
“在現階段,雖然我們(men) 是出口第一大國,進口第二大國,但是中國有13億(yi) 人口,人均算下來仍然很低,在這種形勢下,我們(men) 必須要穩定有關(guan) 對外政策。”蔣耀平強調說。
以對外貿政策比較敏感的紡織業(ye) 為(wei) 例,配額限製取消產(chan) 生的紡織產(chan) 品出口激增,是貿易順差直接原因。
2005年1月1日,WTO成員國取消了對服裝和紡織品的所有進口配額限製。隨後,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紡織原料及紡織製品出口在1至7月同比分別劇增了86%和9%。整個(ge) 2005年,中國紡織品出口創匯1150億(yi) 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7,順差超過了900億(yi) 美元,占總貿易順差的88.3%。
本報記者獲悉,在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方麵,相關(guan) 部門會(hui) 出台一係列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鼓勵加工貿易向產(chan) 業(ye) 鏈高端延伸,延長加工貿易國內(nei) 增值鏈,穩步推動向中西部轉移,鼓勵增量向特殊監管區域集中。
據悉,新的政策將更加注重節能環保,推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實施科技興(xing) 貿戰略,培育和發展戰略性產(chan) 業(ye) ,尤其發展核心的零部件製造技術,提高產(chan) 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
“外貿結構調整和整個(ge) 國民經濟的結構調整乃至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直接相關(guan) ,如果在核心技術領域我們(men) 沒有話語權,我們(men) 要調結構也是一句空話。”蔣耀平說。
此外,各部門也在積極探討加工貿易轉內(nei) 銷的政策措施。今後在穩定和提升國際市場份額的同時,將通過擴大進口平衡順差。針對加工貿易,將製定有差別的出口轉內(nei) 銷專(zhuan) 項政策。
目前擬議的可持續貿易戰略第一目標,是推動國民經濟脫離對出口需求的嚴(yan) 重依賴,積極拉動內(nei) 需如刺激消費,從(cong) 而實現新的經濟平衡。
據商務係統人士介紹,雖然這個(ge) 目標非常重要,但是傳(chuan) 統外貿政策工具,如單邊、互惠和多邊措施,是否是實現中國經濟新平衡的有效手段尚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