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中國領導人頻出訪送千億大單

  應美國總統奧巴馬邀請,胡錦濤18日抵達美國首都華盛頓,開始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不過,這並不是一次普通的高層訪問,而是帶著“巨額美金”的經貿之旅。據初步統計,中美共簽貿易大單近600億(yi) 美元。

  這並不是近期中國領導人出訪與(yu) 當地政府和企業(ye) 簽訂巨額外貿訂單的特例。僅(jin) 僅(jin) 是最近兩(liang) 個(ge) 月,中國領導人帶著巨額美金的出訪,已經簽下近千億(yi) 美元的進口協議,給歐美低迷的經濟注入強勁的動力。

  然而,在滿足進口需求和緩和國際矛盾之餘(yu) ,我們(men) 也應清醒地看到,盡管中國非常積極主動給歐美經濟送去“援手”,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仍處於(yu) 不利的地位,歐美對中國的出口管製依然存在,歐美在這方麵沒有表現出絲(si) 毫讓步的餘(yu) 地。特別是美國,所謂出口管製改革對中國仍然是一副“特事特辦”、“嚴(yan) 防死守”的架勢。

  1

  “千億(yi) ”新年禮給世界經濟注入動力

  美國當地時間1月21日,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與(yu) 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出席在芝加哥舉(ju) 行的“中美經貿合作論壇暨項目簽字儀(yi) 式”。當天共有超過700名中美企業(ye) 代表參加,兩(liang) 國企業(ye) 現場簽署了60份經貿合作“大單”,涉及電子、家電、能源、高新技術、農(nong) 產(chan) 品等領域。

  商務部副部長王超表示,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此次訪美,一是鼓勵中國從(cong) 美國多進口,二是促進中國企業(ye) 在美國投資。事實上,這樣的大單不隻是給美國人送去了驚喜,有法國媒體(ti) 評論說,中國是給全球送了一份“大禮”。

  去年底以來,中國領導人在對印度、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國事訪問時,也是屢簽貿易大單。據《經濟觀察報》初步統計,僅(jin) 僅(jin) 是近兩(liang) 個(ge) 月,中國領導人海外出訪簽署的經貿大單就已經近千億(yi) 美元。

  2010年12月,國家總理溫家寶在對巴基斯坦和印度訪問時,與(yu) 兩(liang) 國大約簽署了45項總價(jia) 值超過200億(yi) 美元的協議。不到一個(ge) 月後,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對歐洲進行國事訪問時,也與(yu) 西班牙、德國、英國三國簽署合計209億(yi) 美元的經貿協議。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wei) ,這種大規模密集的采購訂單並不是偶然現象。當前,中國的外匯儲(chu) 備正迅猛增長,在國內(nei) 投資“不差錢”的今天,走出去勢在必然。既體(ti) 現了中國為(wei) 平衡全球貿易所做出的積極姿態和行動,也符合中國致力於(yu) 進一步擴大進口,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願望。

  2

  集中采購增強中國企業(ye) 國際議價(jia) 能力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wei) ,訂單外交作為(wei) 一種有用的工具,在處理目前微妙的國際關(guan) 係中用得好會(hui) 有重要意義(yi) 。

  “最近一係列的外貿訂單無疑是送給受訪國執政黨(dang) 的一個(ge) 大禮,讓他們(men) 有機會(hui) 向民眾(zhong) 展示自己的政績。”梅新育告訴記者。

  其實,訂單外交也是一種正常的利益交換。對此,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的陳雲(yun) 曾有一句經典的描述:“鄉(xiang) 下老太婆也知道,手中要是沒有一把米,連雞都指揮不了。”

  “人家要是在你這裏得不到一點好處,就不會(hui) 和你合作。”梅新育指出,我國存在巨額的外貿順差,容易引起別國對中國的不滿。“訂單外交對於(yu) 改善國與(yu) 國之間的公共關(guan) 係,以及推動中國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還是很有益處的。”

  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外貿順差仍高達1831億(yi) 美元。中國已成為(wei) 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也是世界前三強的進口國,每年都從(cong) 歐美進口大量的商品。

  國家發改委外經貿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表示,雖然中國貿易順差大,但美國是最大受益者。“美國發展高科技產(chan) 業(ye) 和服務業(ye) ,製造業(ye) 必然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這就導致我們(men) 不斷地積累巨大的順差。而我們(men) 購買(mai) 美國的服務卻不一定表現在貿易上,另一方麵,他們(men) 最先進的東(dong) 西我們(men) 也買(mai) 不到。”

  此外,這些訂單簽訂的主體(ti) 仍然是企業(ye) ,並不是政府采購,政府隻是提供了一個(ge) 平台。梅新育表示,一方麵企業(ye) 加強了與(yu) 政府的合作和交流,另一方麵,這種集中的采購談判也改善了中國企業(ye) 在進口談判中的地位,增強了議價(jia) 能力。“這隻是把分散的合同放在一起集中簽約而已。”

  張燕生也強調,“這類大宗采購,無論是集中簽單,還是分散簽約,都是真正需要的,比如波音飛機,中國自己還造不出來。”

  3

  美方對中國出口管製毫不讓步

  2010年初奧巴馬政府提出“出口翻倍”計劃,但至今對華出口管製未見改變。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說:“我們(men) 一直希望本屆美國政府能夠改革出口控製,我們(men) 等了兩(liang) 年。”去年12月,美國商務部公布了一批出口便利化措施修改意見,這是美國商務部為(wei) 響應奧巴馬提出的出口控製改革而采取的第一步行動,但中國被完全排除在外。這項改革調整了164個(ge) 出口目的地國家的控製程序,名單上沒有中國。

  陳德銘稱:“一個(ge) 美國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卻被排除在外,這顯然是不利於(yu) 美國企業(ye) 和美國就業(ye) 。”綜合來說,從(cong) 貿易角度來看這次中美交流,中國得到了麵子,但在貿易對等開放上沒有得到什麽(me) 實惠。

  這次胡錦濤、奧巴馬與(yu) CEO們(men) 的會(hui) 議上,主要議題是兩(liang) 國政府對商務投資設置的障礙。並且在經貿論壇上,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也表示,奧巴馬總統正在盡最大的努力讓美國的市場更靈活更開放,讓中國企業(ye) 在美投資更容易更順暢,同時為(wei) 美國社區經濟發展和增加工作機會(hui) 做出貢獻。他表示2010年中美的貿易往來較2009年增加了34%。

  但是據匯豐(feng) 銀行近日調查顯示,在受訪的內(nei) 地中小企業(ye) 中,參與(yu) 國際業(ye) 務的比例目前為(wei) 四分之一。對已從(cong) 事國際業(ye) 務的企業(ye) 而言,海外夥(huo) 伴的誠信度(26%)、海外市場複雜的法規(25%)和限製國際貿易的政策(24%)在所有障礙中位列前三,各有接近1/4的企業(ye) 認為(wei) 開展國際業(ye) 務中受到了這些障礙。

  匯豐(feng) 預計參與(yu) 國際業(ye) 務的企業(ye) 比例在未來兩(liang) 年將增加到近三分之一。而對目前尚未參與(yu) 國際業(ye) 務的內(nei) 地企業(ye) 而言,最主要的三大障礙依次為(wei) 對海外市場的認知(31%)、缺乏海外需求(19%)、以及稅收和外匯的複雜性(18%)。

  此外,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hui) 會(hui) 長傅強恩表示,雖然這次中美峰會(hui) 上,中國將發布令外國企業(ye) 安心的規定,告訴它們(men) 可以競標中國政府采購項目,即使所提供產(chan) 品的技術不是在中國開發的,但對於(yu) 中國關(guan) 切的三個(ge) 方麵:要求美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放開高科技產(chan) 品對華出口管製以及擴大中國企業(ye) 在美投資機會(hui) ,美方並未作出相應讓步。

  不過,梅新育認為(wei) ,像中國這樣一個(ge) 大國,想依賴於(yu) 進口解決(jue) 技術落後的問題是不正確的。“美不放鬆對中國的出口管製對中國是有利的,使我們(men) 既能譴責對方的技術封殺,也能強化對自主研發的投入,真正掌握自己的經濟命脈。”

  記者觀察

  對中國出口管製不放鬆貿易逆差難改變

  據不完全統計,此次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訪美,除飛機以外,雙方簽署的進出口協議中,中方進口美國商品達249億(yi) 美元,對美出口超過120億(yi) 美元;中美雙向投資協議達51億(yi) 美元,其中中方對美投資為(wei) 32.4億(yi) 美元。總體(ti) 來看,中國向美國進口商品的金額遠遠超過此次向美國出口的商品額,中國加大進口、收縮貿易順差意願盡顯。

  而央行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外匯儲(chu) 備增長額達到1990億(yi) 美元,外匯儲(chu) 備累計高達2.85萬(wan) 億(yi) 美元。業(ye) 內(nei) 人士預計,中國的海外商購活動必將規模越來越大且愈發頻繁。但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wei) ,雖然中國是強調收縮貿易順差的,但是2011年中國對歐美的順差可能繼續加大。“我國對減少本國貿易順差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目前看來2011年對歐美的順差未必會(hui) 減少,而且即使減少也不見得是針對呼聲最高的發達國家順差而減少。”

  梅新育認為(wei) ,2010年發達國家經濟情況整體(ti) 不佳,今年預期美國經濟好轉對進出口需求將會(hui) 增長,主權債(zhai) 務危機告一段落後,由歐元貶值為(wei) 歐洲帶來的額外利益將會(hui) 減少,二者最終可能導致中國對歐美貿易順差繼續增大。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