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口於(yu) 2010年強勁反彈,也帶動了香港港口業(ye) 務的觸底回升。數據顯示,香港港口貨櫃處理量經過2009年下跌14%後,2010年首11個(ge) 月已同比回升12.7%,貨櫃處理量超過2009年全年的2100萬(wan) 噸,達到2158萬(wan) 噸,港口業(ye) 務強勁複蘇增長。
不過,亮麗(li) 的數據背後無力改變一個(ge) 事實,即:曾經連續多年高踞世界貨櫃港口排名首位的香港,目前已持續幾年落後於(yu) 新加坡和上海,退居第三位。
素以“自由港”聞名於(yu) 世的香港,港口業(ye) 務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主要是受益於(yu) 背靠祖國的地理優(you) 勢,以及內(nei) 地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的巨大成就。作為(wei) 內(nei) 地貨物進出的中轉站,在香港的貨物貿易構成中,轉口貿易占了主要比重。不過,隨著內(nei) 地沿海港口的發展,香港的中轉站作用有所弱化。
數據顯示,如果把深圳和香港港口貨櫃處理量加起來,依然是世界第一。不過,正是周邊港口的分流效應,香港港口貨櫃處理量的增長速度,已比不上新加坡和上海,相信今年即便港口貨櫃處理量有所增長,香港也不太可能重獲世界最繁忙港口美譽。
對此,香港投資推廣署運輸及工業(ye) 行業(ye) 經理麥細忠表示,雖然港口貨櫃處理量的增幅落後於(yu) 新加坡和上海,但是香港航運業(ye) 在其他方麵有不俗的發展。
以船舶注冊(ce) 為(wei) 例,截至目前,香港注冊(ce) 船舶總數為(wei) 1735艘,注冊(ce) 噸位為(wei) 5651萬(wan) 噸,香港船舶注冊(ce) 在全球排名前五位之內(nei) 。而在2009年12月31日,香港船舶注冊(ce) 上的船隻1496隻,噸位共4490萬(wan) 噸。
麥細忠表示,香港航運業(ye) 發展之蓬勃和業(ye) 務覆蓋麵之廣傲視亞(ya) 洲,目前約有700家企業(ye) 在香港運作有關(guan) 業(ye) 務,為(wei) 各地顧客提供優(you) 秀的航運服務。此外,香港早已被公認為(wei) 海事法律中心,本地的專(zhuan) 業(ye) 仲裁機構深得各界人士信賴。香港航運業(ye) 的另一項優(you) 勢來自《內(nei) 地與(yu) 香港關(guan) 於(yu) 建立更緊密經貿關(guan) 係的安排》,因為(wei) “安排”給予香港航運公司在中國內(nei) 地市場經營的優(you) 惠條件。
對香港航運業(ye) 未來發展,香港理工大學物流及航運學係海事研究講座教授劉建華表示,經過全球金融危機後,內(nei) 地的經濟結構發生改變,以往“出口”為(wei) 推動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之一的角色將被“內(nei) 需”所替代。中國這座世界工廠未來會(hui) 更多進口鐵礦石、天然氣和石油等原材料和能源,而在這方麵,以處理集裝箱為(wei) 主的香港貨櫃碼頭顯然很難受惠。高增值的航運服務是香港航運中心發展的方向。
劉建華表示,在國家“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提及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對香港來說,把“倫(lun) 敦模式”作為(wei) 發展航運中心的目標更合理。
香港特區行政會(hui) 議召集人梁振英一直深信香港憑借自身優(you) 勢,很有條件成為(wei) 類似英國倫(lun) 敦的航運服務中心,進行法律、保險、融資等10多項專(zhuan) 業(ye) 服務。
梁振英表示,倫(lun) 敦當前在航運服務方麵首屈一指,因為(wei) 其在各方麵的技術含量高,同時含金量高,產(chan) 值也高,香港也有條件成為(wei) 類似倫(lun) 敦的航運服務中心。(記者 蘇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