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東(dong) 莞被授牌為(wei) 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對於(yu) 這座因加工貿易而興(xing) 又深受金融危機之苦的城市而言,是一個(ge) 預料中的事。
數據顯示,東(dong) 莞的工業(ye) 總產(chan) 值,有86%來源於(yu) 加工貿易企業(ye) 。東(dong) 莞市委常委、副市長江淩接受本報專(zhuan) 訪時表示,目前東(dong) 莞的對外依存度還高達200%左右。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依然是東(dong) 莞最大的任務。
江淩解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有兩(liang) 個(ge) 概念:一是轉型,從(cong) 過去單純的貼牌到貼牌跟自主品牌並存,從(cong) 做出口到出口跟內(nei) 銷並舉(ju) ;二是升級,提高加工產(chan) 品附加值。
為(wei) 推動轉型,東(dong) 莞市專(zhuan) 門製定了“1+26”政策框架——1個(ge) 總體(ti) 意見和26項配套政策措施推動全市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目前為(wei) 止,地級市中對產(chan) 業(ye) 升級拿出最多政策的,是東(dong) 莞。”剛剛卸任東(dong) 莞市台商投資企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的葉春榮對本報說。
而轉型推進了將近3年的東(dong) 莞,實現了什麽(me) ?
糾結的訂單
一家做牛仔褲的企業(ye) 采取了一種特別的方式——賣掉原材料。該企業(ye) 負責人解釋,原材料價(jia) 格都漲了一倍多,但是要短期內(nei) 提高成衣的價(jia) 格又不可能。與(yu) 其虧(kui) 損生產(chan) ,還不如賺取棉紗差價(jia) 的錢來得快。
金融危機形成的外貿訂單格局——長單、大單多轉為(wei) 短單、小單,並沒有因經濟複蘇而改變多少。
“現在不是沒有單,而是對方出的價(jia) 格,讓你根本不敢接。”位於(yu) 厚街的東(dong) 莞紅門外貿鞋城的一家製鞋廠商告訴本報。
“對相當一部分紡織服裝企業(ye) 報價(jia) ,外商都認為(wei) 太高,不能接受。”東(dong) 莞紡織服裝行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陳耀華也告訴本報,原材料價(jia) 格漲得這麽(me) 厲害,誰也無法判斷什麽(me) 時候才是頂;同時,人民幣升值預期也增加了擔憂。短單、小單顯然更保險。
為(wei) 應對這樣的困境,當地一家做牛仔褲的企業(ye) 采取了一種特別的方式——賣掉原材料。該企業(ye) 負責人對陳耀華解釋,原材料價(jia) 格都漲了一倍多,但是要短期內(nei) 提高成衣的價(jia) 格又不可能。與(yu) 其虧(kui) 損生產(chan) ,還不如賺取棉紗差價(jia) 的錢來得快。
不過,更多的企業(ye) 卻沒有這樣的魄力。“有些單虧(kui) 損也得做下去,要不然你多年經營下來的客戶就斷了。”上述製鞋廠商無奈地說,該廠家的策略是忍著幾乎不賺錢甚至做好了虧(kui) 損一段時間的打算。而該廠商也承認,這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在賭宏觀環境的變化。
“從(cong) 我手頭現在收到的數據來看,還沒有企業(ye) 單純因為(wei) 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而倒閉,但觀望的情緒很普遍。”陳耀華說,而留有一定產(chan) 品庫存的企業(ye) ,對以更低的利潤甚至虧(kui) 損生產(chan) 的承受能力更強。
原材料價(jia) 格的上漲是全球性的問題。而相對於(yu) 海外競爭(zheng) 對手,人民幣升值的影響顯然更大。一家做網線的出口公司負責人告訴本報,今年以來銅價(jia) 漲了4倍,但該公司虧(kui) 損一個(ge) 月後,網線價(jia) 格就追漲上去。“我們(men)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人民幣升值,相對東(dong) 南亞(ya) 其它國家而言,我們(men) 的競爭(zheng) 力在下降。”該負責人說。
江淩告訴本報,今年10月份,東(dong) 莞市政府對7000家企業(ye) 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隻有兩(liang) 成企業(ye) 認為(wei) 訂單會(hui) 增長。而6月份市政府也做過類似調查,當時結果是超過五成的企業(ye) 認為(wei) 訂單會(hui) 增長。“企業(ye) 對前景又悲觀了一些。”江淩說。
在東(dong) 莞市政府特約研究員、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來,目前企業(ye) 普遍對訂單的猶豫態度,實際上意味著東(dong) 莞的轉型升級還遠遠沒有到位。
內(nei) 銷初試啼聲
東(dong) 莞今年全年國內(nei) 市場的銷售大概有1800億(yi) 元,占總銷售額30%。“這是一個(ge) 積極的信息,說明企業(ye) 對歐美市場的依賴在降低。”
“能有訂單已經不錯了。拚量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量跟質都要拚。”葉春榮說,而這個(ge) 量,也不再是單純的出口量。
葉春榮本人掌舵的東(dong) 莞嶽豐(feng) 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為(wei) 做內(nei) 銷,在2003年就開始就在無錫布廠。為(wei) 進一步拓展內(nei) 地的市場,他今年又在湖南郴州設廠。
不過,葉春榮把企業(ye) 的財務、研發等都留在了東(dong) 莞,郴州隻是做加工組裝。“郴州算是珠三角邊緣地區,交通成本不高,人工又便宜。”葉說,對於(yu) 企業(ye) 來說,這是一種企業(ye) 區域版圖延伸的體(ti) 現。
“我們(men) 的戰略是要調整市場結構,從(cong) 原來主要做國外市場,到同時做國內(nei) 外兩(liang) 個(ge) 市場。”東(dong) 莞外經貿局人士對本報介紹。
在平台建設上,東(dong) 莞與(yu) 香港貿發局合作企業(ye) 參加國內(nei) 外大型展覽會(hui) 、與(yu) 沃爾瑪合作舉(ju) 行展銷周的“出口企業(ye) 內(nei) 銷輔導計劃”、與(yu) 阿裏巴巴合作在網上交易平台設立“東(dong) 莞製造”專(zhuan) 區、組織“外博會(hui) ”,等等。
2009年,東(dong) 莞還推出了100家重點企業(ye) 內(nei) 銷的“集中申報”模式,允許企業(ye) “先銷後稅”。這一模式今年在全市全麵推廣。此外東(dong) 莞還拿出了3000萬(wan) 元提供內(nei) 銷“集中擔保”,解決(jue) 企業(ye) 內(nei) 銷資金積壓問題。直接的效果是,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加工貿易保稅料件轉內(nei) 銷合同4061宗,同比增長92.5%。
上述外經貿局人士稱,目前看,效果已經顯現。數據說明了該市內(nei) 外銷結構有了明顯的變化——2009年,全市外資企業(ye) 內(nei) 銷1541.2億(yi) 元,占內(nei) 外銷總量的29.4%,比2008年提高2.2個(ge) 百分點。今年前三個(ge) 季度,東(dong) 莞外資企業(ye) 國內(nei) 銷售同比增長34.4%,增幅高於(yu) 出口6個(ge) 百分點,占內(nei) 外銷總額的30.3%,比去年底提高0.9個(ge) 百分點。
記者從(cong) 東(dong) 莞外經貿係統獲悉,東(dong) 莞今年全年國內(nei) 市場的銷售大概有1800億(yi) 元,占總銷售額30%。“這是一個(ge) 積極的信息,說明企業(ye) 對歐美市場的依賴在降低。”江淩說。
而內(nei) 銷是否坦途,仍存疑慮。
陳耀華分析,目前能夠成功開拓內(nei) 地市場的,都是製造、對銷售和品牌運營能力強的企業(ye) 。這畢竟是少數。
“現實的製約是企業(ye) 的規模,如果規模不夠大,生產(chan) 出來的產(chan) 品就不會(hui) 有明顯的成本優(you) 勢,抵消不了建設廠房的前期投入、交通、經營等成本,那轉移就會(hui) 虧(kui) 損、失敗。”葉春榮解釋。
陳耀華告訴本報,實際上,由於(yu) 受訂單限製,這兩(liang) 年到內(nei) 地設廠的企業(ye) 數量,反而減少了。
陳分析,原有大部分企業(ye) 都做貼牌,建立品牌和銷售渠道都是弱項;進入商場門檻高,結算條件也苛刻。國內(nei) 經銷商的信用體(ti) 係也還沒建立起來,賒銷期長,回款風險大。
石排鎮榮藝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飆就深有感觸。該公司產(chan) 品主要銷往北美和歐洲,自2009年至今連續兩(liang) 年訂單下滑了20%,利潤率也壓縮了15%左右。從(cong) 今年5月份開始,徐決(jue) 定進軍(jun) 國內(nei) 市場。“目前來看,效果還不是很明顯。”徐飆告訴本報。
轉做內(nei) 銷市場,要比他之前想象得艱難。徐笑稱,做外貿很簡單——收單、生產(chan) 、出貨、收錢。隻要生產(chan) 環節不出問題,肯定穩賺。而且下了訂單後,買(mai) 方會(hui) 先給30%的定金,也保證了現金流。
“但內(nei) 貿不一樣,東(dong) 西做出來了還要管銷售。”徐飆說,研發、生產(chan) 、市場、品牌乃至客戶管理、售後服務等等,一係列都是新業(ye) 務,比外貿複雜得多,風險也要自己承擔。
在陳耀華看來,實際上,大部分企業(ye) 做品牌並不現實,目前有部分企業(ye) 在跟有品牌的或已經開拓了內(nei) 銷的企業(ye) 做配套。這樣風險會(hui) 小很多,也是中小企業(ye) 開拓內(nei) 需的一個(ge) 有效方式。
引導企業(ye) 變陣
東(dong) 莞率先出台了就地不停產(chan) 轉型的指引。讓投資方先設立一個(ge) 籌辦性質的三資企業(ye) ,允許來料加工企業(ye) 和這個(ge) 三資企業(ye) 並存運作。企業(ye) 使用新舊注冊(ce) 的海關(guan) 登記編碼,按同一企業(ye) 辦理餘(yu) 料結轉手續。
但是,開拓內(nei) 銷市場,對東(dong) 莞大部分企業(ye) 而言,還不是現成的事。
“東(dong) 莞現在急需解決(jue) 的問題,是加工貿易企業(ye) 結構的調整。”林江分析。目前,東(dong) 莞全市11000家加工貿易企業(ye) 中,隻有1000家左右擁有自主品牌,而大部分企業(ye) 都不在工商局注冊(ce) ,隻是工廠甚至車間性質的來料加工企業(ye) 。
擺在決(jue) 策者眼前的現實是,來料加工企業(ye) 無法擴大經營範圍、自主研發、注冊(ce) 商標和申請專(zhuan) 利,更不能融資和內(nei) 銷。
“轉為(wei) 獨立法人機構是企業(ye) 轉型升級的前提。”江淩對本報解釋,此前國家出了很多鼓勵來料加工的措施,但現在加工貿易政策出現了大調整,來料加工的優(you) 惠政策不複存在,同時又享受不了三資企業(ye) 的優(you) 惠政策,所以注定要走進死胡同。
國家對來料加工轉獨立法人也有配套政策,如來料加工企業(ye) 以原來免稅不作價(jia) 設備出資設立外資企業(ye) 的過程也免稅,而轉為(wei) 三資企業(ye) 可以繼續搞來料加工。“迅速把來料加工轉為(wei) 三資是百利而無一弊。”江淩說。
高峰時期,東(dong) 莞有8000多家來料加工企業(ye) 。截至2009年,該市來料加工企業(ye) 仍有6700多家,占全市加工貿易企業(ye) 總數48%,來料加工產(chan) 品出口182億(yi) 美元,占全市加工貿易出口37%。
實際上,金融危機前,東(dong) 莞就開始推動來料加工企業(ye) 轉為(wei) 三資企業(ye) ,但政策障礙阻礙了這一進程。
原來的來料加工企業(ye) 要先注銷,再新成立一家三資企業(ye) ,然後將來料加工企業(ye) 的設備轉到三資企業(ye) 後才能進行生產(chan) 。這一過程,企業(ye) 普遍要停產(chan) 半年。
2009年,東(dong) 莞率先出台了就地不停產(chan) 轉型的指引。做法是,讓投資方先設立一個(ge) 籌辦性質的三資企業(ye) ,允許來料加工企業(ye) 和這個(ge) 三資企業(ye) 並存運作。企業(ye) 使用新舊注冊(ce) 的海關(guan) 登記編碼,按同一企業(ye) 辦理餘(yu) 料結轉手續。
“這一創造性操作,加快了企業(ye) 轉型速度。”葉春榮說,在6000多家台資企業(ye) 中,來料加工的占比將近一半。因為(wei) 停產(chan) 的原因,前幾年大家都不願意轉,這兩(liang) 年優(you) 惠政策出來了,轉的意願都很強。
今年年初,東(dong) 莞市政府提出要推動1000家來料加工企業(ye) 轉為(wei) 獨立法人企業(ye) 。東(dong) 莞外經貿人士對本報解釋,當時提出這個(ge) 目標,主要是考慮到東(dong) 莞這6700家來料加工企業(ye) 中,大概這1000來家的企業(ye) 更具備轉型的規模和能力。
上述外經貿人士對本報透露,今年的目標已經超額完成——實現了將近1160多家來料加工企業(ye) 成功轉型為(wei) 三資企業(ye) 。包括去年的700多家,目前已經推動了將近2000家企業(ye) 實現轉型。除了轉型和後來陸續關(guan) 閉的部分企業(ye) ,目前東(dong) 莞剩下的來料加工企業(ye) 有4000多家。
“爭(zheng) 取明年6月份前(免稅政策截止期)盡量推進剩下的來料加工企業(ye) 的轉型。”江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