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產(chan) 品價(jia) 格都在上漲的同時,遲遲沒有提價(jia) 的紡織品也將把守不住最後的防線。
自今年年初開始,作為(wei) 紡織品主要原料的棉花價(jia) 格大幅上漲,紡織品企業(ye) 麵臨(lin) 成本提升的壓力。目前,棉價(jia) 還在持續走高,紡織企業(ye) 能否消化來自上遊的壓力?這是我國紡織企業(ye) 麵臨(lin) 的又一次考驗。
昨日(5月24日),有浙江紡織企業(ye) 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原材料價(jia) 格上升對企業(ye) 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壓力,目前企業(ye) 采取內(nei) 銷的模式來緩解壓力。
市場:供需緊張導致棉價(jia) 猛漲
“棉花價(jia) 格漲得高,拿到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浙江柯橋一家紡織企業(ye) 負責人尤經理對於(yu) 目前棉價(jia) 的上漲感受深刻,現在是“棉花等原材料太少,而企業(ye) 的訂單又比較多。”
尤經理無奈地向記者透露:“年後棉價(jia) 漲得厲害,最高的品種漲了50%。”
國家統計局統計資料顯示,中國棉花三大產(chan) 地之一的新疆地區,2009年棉花播種麵積為(wei) 2113.97萬(wan) 畝(mu) ,同比下降16.4%;棉花產(chan) 量252.74萬(wan) 噸,同比下降16.4%。
第一紡織網總編汪前進指出:“今年棉價(jia) 上漲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棉花供給出現問題。前幾年棉花價(jia) 格低,種植麵積比較少、產(chan) 量低、庫存低。”
據中國棉花網統計,目前我國國內(nei) 棉花庫存總量可供商業(ye) 用棉不足100萬(wan) 噸,新疆可供資源還有100萬(wan) 噸,新棉進口配額為(wei) 110萬(wan) 噸,總計可用庫存311萬(wan) 噸。而國內(nei) 紡織企業(ye) 平均月用棉花量為(wei) 88.5萬(wan) 噸,到新棉上市4個(ge) 月共需要354萬(wan) 噸,供需存在43萬(wan) 噸的缺口。
“紡織企業(ye) 現在麵臨(lin) 的最主要問題是棉花供需和采購,而不是價(jia) 格。”汪前進表示,今年以來,棉花消費出現明顯回升。主要是因為(wei) 金融危機開始複蘇以後,大部分紡織企業(ye) 開始補購增加庫存。不過,“有部分紡織企業(ye) 是因為(wei) 處在經濟危機中,庫存量降得比較低。今年經濟複蘇,這些企業(ye) 開始加大庫存,市場比較好的情況下增加兩(liang) 到三個(ge) 月庫存。”無形之中把市場需求放大了。
企業(ye) :外銷轉內(nei) 銷之路
中國棉花網資料表明,印度最近出台相關(guan) 政策大幅度限製棉花出口,而在以往印度的出口中,40%都是出口到中國。這樣一來,我國未來將不得不大量進口來自美國的棉花。而美國農(nong) 業(ye) 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棉花儲(chu) 存量創下10年來最低水平,一係列的因素導致了棉花價(jia) 格上漲。
尤經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為(wei) 了應對紡織品原材料價(jia) 格高漲,公司采取了外銷轉內(nei) 銷的方式。“我們(men) 現在外銷比較難做,內(nei) 銷市場倒還可以。因為(wei) 做外銷利潤比較少,我們(men) 現在做得比較少。”
汪前進對記者指出,“從(cong) 今年的廣交會(hui) 上情況來看,紡織品出口提價(jia) 情況不是很理想。”紡織品外銷因為(wei) 此次原材料的漲價(jia) ,受影響比較大。紡織品企業(ye) 利潤空間比較小,成本上漲以後,往往將上漲壓力轉化給產(chan) 品。但是由於(yu) 產(chan) 品價(jia) 格上漲,在國外市場上中國紡織品的競爭(zheng) 力就比較低。
“主要的供應商不僅(jin) 僅(jin) 是中國,其他國家,巴基斯坦、印度、越南也有工廠。”尤經理說,“內(nei) 銷服裝廠就不一樣,內(nei) 銷市場對於(yu) 原材料的漲價(jia) 都是知道的。”尤經理的企業(ye) 由於(yu) 棉類產(chan) 品占40%左右,產(chan) 品價(jia) 格在這次棉價(jia) 上漲過程中也相對提高。
目前尤經理的公司,由去年90%產(chan) 品都是外銷轉變為(wei) 今年內(nei) 銷產(chan) 品占60%~70%。
專(zhuan) 家:或淘汰一批中小企業(ye)
汪前進告訴記者,目前棉價(jia) 漲價(jia) ,從(cong) 紡織業(ye) 整體(ti) 來看,“會(hui) 傳(chuan) 遞到下遊產(chan) 品,但影響不大。今年產(chan) 業(ye) 鏈中遊的棉紡企業(ye) 利潤非常好,沒有受到棉花上漲的影響。上遊到中遊棉紡企業(ye) ,成本傳(chuan) 遞非常理想。”
現在的問題是棉花上漲成本如何過渡到終端產(chan) 品。“終端市場上服裝企業(ye) 提不提價(jia) ,如何消化原材料成本?目前這個(ge) 有待考驗。”汪前進認為(wei) ,現在紡織品市場整體(ti) 是買(mai) 方市場,議價(jia) 能力比較強,原料成本轉給消費者。
然而從(cong) 目前的市場上來看,終端市場已經試圖上調。“但這是部分企業(ye) ,不是紡織企業(ye) 全局上調。”
汪前進認為(wei) ,一旦產(chan) 品價(jia) 格進行上調,將會(hui) 造成紡織品企業(ye) 的兩(liang) 極分化。“品牌企業(ye) 消化成本能力強,提價(jia) 比較容易。企業(ye) 今年在服裝上已經有所提價(jia) 。出口中低端產(chan) 品為(wei) 主,提價(jia) 難度比較大。低端產(chan) 品提價(jia) 難度比較大,又消化不了成本,經營出現問題,內(nei) 銷難度比較大。”
同時,做中低端產(chan) 品的紡織企業(ye) 將舉(ju) 步維艱。如果紡織品原材料價(jia) 格繼續上漲,將會(hui) 淘汰掉一批議價(jia) 能力較差的中小型企業(ye) 。“目前部分中小企業(ye) ,自身利潤率非常低,就一個(ge) 點兩(liang) 個(ge) 點。一旦原材料上漲,企業(ye) 自身消耗不了,經營就會(hui) 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