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墨西哥,這裏是深夜。”從(cong) 電話那端傳(chuan) 來的聲音中仿佛能想象出沈楊睡眼惺忪的臉。作為(wei)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北汽福田)負責海外戰略的業(ye) 務總監,沈楊參與(yu) 的墨西哥項目,是北汽福田新“出海”戰略的一個(ge) 重要試驗點。
在大股東(dong) 北汽集團緊張部署收購薩博時,北汽福田正在悄悄開始自己的海外戰略。沈楊說,與(yu) 目前潮流有所不同的是,“(他們(men) )是想把別人的品牌拿過來,我們(men) 要把我們(men) 的產(chan) 品推出去。”
按照規劃,從(cong) 2010年開始,北汽福田將擴大在海外的KD(knock down,散件組裝)合作夥(huo) 伴的數量,將業(ye) 務模式從(cong) 原有的整車出口轉向到當地建廠。第一步,是在2010年將KD合作夥(huo) 伴從(cong) 原有的4家增加到15家,KD方式的銷量貢獻度提升到30%以上。第二步,未來兩(liang) 年,在海外建立配備售後服務體(ti) 係的獨資或合資工廠。
墨西哥正是獨資工廠的試驗點之一。北汽福田還計劃在印度、巴西、泰國、俄羅斯等四地建立獨資工廠。“我們(men) 希望改變過去中國車企粗放式出口的模式,把墨西哥項目做成高度關(guan) 注售後服務的市場。”北汽福田副總經理董海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過去幾年,中國企業(ye) 的海外整車出口,陷入了“機會(hui) 主義(yi) ”的怪圈,哪裏賺錢就到哪裏去,沒有統一的規劃和長遠打算。結果,很多企業(ye) 不斷占領新的市場,又不斷丟(diu) 失市場。北汽福田亦有過類似經曆。現在,從(cong) 早期整車出口,到尋找KD合作夥(huo) 伴,再到在當地建立獨資公司,這家中國最大的商用車公司正在探索一條新的“出海”之路。“這是一個(ge) 未來的發展趨勢。”董海洋說。
“發動機”王金玉
北汽福田“出海”戰略的積極推動者,是現年48歲的公司創始人王金玉。在內(nei) 部,對“出海”行動並非沒有反對聲音。但王金玉將海外業(ye) 務看作北汽福田未來做大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既是他作為(wei) 企業(ye) 家的本能,亦是與(yu) 大股東(dong) 北汽集團之間多年博弈下的一種選擇。
熟悉王金玉的人,稱他為(wei) 真正的企業(ye) 家。過去十多年,他將北汽福田從(cong) 一家山東(dong) 的農(nong) 用車公司,發展成為(wei) 中國銷量最大的商用車公司,並主動歸於(yu) 北汽集團旗下。目前,北汽集團擁有北汽福田37.71%股份,為(wei) 第一大股東(dong) 。
盡管控股權易手,但王金玉仍牢牢掌控公司的經營主導權。一個(ge) 在業(ye) 內(nei) 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故事,是北汽福田的董事會(hui) 會(hui) 議開完後,時任北汽集團董事長兼任北汽福田董事長的安慶衡才接到電話,得知會(hui) 議已結束。
盡管安慶衡的繼任者徐和誼更加強勢,但北汽集團和北汽福田依然保持著距離。北汽福田一位內(nei) 部人士透露,福田的人很少說自己是北汽集團的。
王金玉掌握話語權的底氣來自銷量。2009年,北汽集團完成銷量121萬(wan) 輛,其中50%由北汽福田貢獻。要保持權力的微妙平衡,王金玉需要持續不斷地開拓增長空間。早在1999年,他便提出“新三步”戰略,希望到2006年,融入世界汽車產(chan) 業(ye) 係統,與(yu) 國外著名汽車及零部件公司結成戰略夥(huo) 伴關(guan) 係。此後,北汽福田不僅(jin) 與(yu) 康明斯成立了合資發動機公司,而且計劃投資63.5億(yi) 元,與(yu) 德國戴姆勒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國際市場。
在解釋北汽福田為(wei) 何“走出去”時,董海洋表示,一是國內(nei) 市場飽和,增長有限;二是國外市場有實際需求。與(yu) 乘用車不同,商用車是投資拉動,與(yu) 經濟周期密切相關(guan) 。在北汽福田看來,人均GDP在1萬(wan) 美元以下的發展中國家,都麵臨(lin) 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長期。
與(yu) 國際化戰略相匹配,北汽福田還製定了相應的吸引人才計劃。包括北汽福田副總經理董海洋、北汽福田研究院院長鄔學斌在內(nei) 的一批人才相繼加盟。目前,北汽福田招聘的具有“海外專(zhuan) 家”身份的人才超過70人,其中40人至少有十年以上海外工作經驗,這些人已成為(wei) 北汽福田開拓海外市場的骨幹。所有這些人的招聘均由王金玉親(qin) 自麵試。
俄羅斯教訓
從(cong) 去年下半年開始,北汽福田就以商用車銷量最大的前20個(ge) 國家和地區為(wei) 目標,成立了20個(ge) 項目小組,由20個(ge) 總監級別的骨幹組成,研究當地的市場機會(hui) 、成本結構以及政府關(guan) 係、法律環境,並從(cong) 中選擇最理想的投資方向。
在北汽福田看來,在當地建立組裝廠將是未來的一個(ge) 發展趨勢。“十年之內(nei) ,包括福田在內(nei) 的中國企業(ye) 在海外的主要優(you) 勢還是成本和價(jia) 格優(you) 勢。我們(men) 會(hui) 將零部件出口過去,部分采購在中國完成,在當地組裝,這樣就可以利用中國低成本優(you) 勢。”沈楊稱。
之所以從(cong) 整車出口轉向建廠,與(yu) 中國車企在俄羅斯的集體(ti) 潰敗大有關(guan) 係。早在2005年,已有包括長城汽車、宇通客車(15.88,0.49,3.18%)在內(nei) 的眾(zhong) 多中國車企走出國門。中國商用車企業(ye) 因為(wei) 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在“走出去”過程中並不受製於(yu) 外方合資夥(huo) 伴。而商用車的生產(chan) 資料性質,也使得發展中國家消費者更看重價(jia) 格,而非產(chan) 品的舒適度。因此,中國產(chan) 品在發展中國家擁有較高的吸引力,俄羅斯、東(dong) 南亞(ya) 、中東(dong) 等發展中國家市場逐漸成為(wei) 中國車企的目標市場。
繼長城、宇通和中國重汽(20.24,0.46,2.33%)等企業(ye) 後,北汽福田也很快加入,並經曆了隨後殘酷的價(jia) 格戰。
中國汽車的出口在2006年達到高峰。根據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的統計數據,當年中國汽車出口達到60萬(wan) 輛。但問題很快暴露。2007年,出口市場的打開吸引了各種公司蜂擁而至,包括很多國內(nei) 根本排不上號的小公司。俄羅斯市場最為(wei) 明顯。“你可以在這裏看到許多在中國看不到的品牌。”一位汽車公司負責海外業(ye) 務的人士說,“中國企業(ye) 的特點就是善打價(jia) 格戰。”結果,打得利潤沒有了,最後紛紛退出。
2009年前11個(ge) 月,中國對俄羅斯和烏(wu) 克蘭(lan) 出口分別為(wei) 0.5萬(wan) 輛,同比下降93.3%和91.8%,雙雙跌出前十大出口市場。這裏有2008年金融危機及俄羅斯決(jue) 定對國外品牌征收30%關(guan) 稅政策的影響,但主要還是緣於(yu) 中國企業(ye) 內(nei) 訌。在波利尼西亞(ya) 、南非,類似問題同樣存在。長城汽車一位負責海外業(ye) 務人士說,中國汽車企業(ye) 在海外市場的情況,可用“一哄而上,一哄而散”來形容。
在南非市場,2007年共有十幾個(ge) 中國品牌進入。在波利尼西亞(ya) 市場,2006年後,有13家中國企業(ye) 進入。如今,這兩(liang) 個(ge) 市場的中國汽車企業(ye) 僅(jin) 剩兩(liang) 三家,且處於(yu) 勉力維持中。
以南非市場為(wei) 例,現在當地消費者購買(mai) 中國車企的產(chan) 品,無法獲得消費信貸。在其他地區,消費者將投訴電話打到了中國當地使館,一些消費者甚至在車上貼標語:“千萬(wan) 不要買(mai) 中國貨。”
“最主要的問題就出現在售後服務上。”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倪全向本刊記者介紹稱,售後服務和質量問題,是當地經銷商反映最突出的問題。倪全曾參與(yu) 了中汽協2007年組織的調查,並寫(xie) 了一份俄羅斯市場調查報告。
宇通客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趙焱有親(qin) 身感受。幾年前,某個(ge) 中國客車企業(ye) 在政府支持下,以較便宜的價(jia) 格賣給了第三世界國家一批車。由於(yu) 沒有完整的售後服務,幾年後再去這個(ge) 市場考察時發現,所有的乘客都從(cong) 窗戶爬進爬出,原因是車門壞了。售後服務問題嚴(yan) 重,加上金融危機之後各國關(guan) 稅和非關(guan) 稅貿易壁壘的增加,結果導致2009年中國汽車出口大跌50%。
谘詢機構科爾尼合夥(huo) 人孫健曾用“獵人心態”來比喻中國企業(ye) “走出去”。缺乏係統戰略,沒有長遠規劃是中國企業(ye) “打一槍換一個(ge) 地方”的根本原因。
“出海”之路
2009年12月16日,來自俄羅斯、阿聯酋、印尼等國的一批人,在北汽福田的組織下,參觀了故宮等景點。他們(men) 是北汽福田的海外經銷商代表。
北汽福田花大力氣在經銷商身上,背後是戰略方式的轉變。在之前舉(ju) 行的2010年北汽福田海外商務年會(hui) 上,總經理王金玉明確提出,今年的重點工作,是發展CKD(Completely knock down,全散件組裝)業(ye) 務模式。實施這種業(ye) 務模式,通常需要在目的地國尋找合作夥(huo) 伴,建立組裝工廠。中方提供技術指導,收取技術轉讓費,而當地合作夥(huo) 伴提供人力、工廠、設備等。與(yu) 整車出口相比,CKD業(ye) 務收取的關(guan) 稅相對較低,可以密切同當地合作夥(huo) 伴的關(guan) 係。
“現在是建立KD工廠,未來趨勢是建立製造或銷售合資公司,甚至是獨資公司。”董海洋透露,目前正與(yu) 東(dong) 南亞(ya) 一個(ge) 合作夥(huo) 伴洽談成立合資公司。作為(wei) 中國銷量最大的商用車公司,北汽福田2009年取得了60萬(wan) 輛的銷量,同比增長47%;其中,出口2.44萬(wan) 輛,同比下降15.3%。盡管如此,北汽福田在海外目標市場的份額提升了3個(ge) 百分點。
截至目前,北汽福田在海外擁有四個(ge) KD合作夥(huo) 伴,分布在伊朗、巴基斯坦、越南和印尼。2009年,北汽福田出資200萬(wan) 美元,在俄羅斯成立了全資子公司,並準備自建銷售網絡和售後服務體(ti) 係。
董海洋解釋說,之所以今年海外業(ye) 務模式要從(cong) 整車出口轉向KD工廠,跟金融危機之後許多國家重視發展本地實體(ti) 產(chan) 業(ye) 有關(guan) 。“KD方式既可以避開高額稅收,也可以加強我們(men) 同當地合作夥(huo) 伴的關(guan) 係。”董海洋說,KD方式的關(guan) 稅比非KD方式要少15%以上,一般來說,KD方式的關(guan) 稅為(wei) 5%,非KD的方式則在20%甚至50%。
長期研究商用車企業(ye) 的科爾尼經理李劍騰告訴本刊記者,最近兩(liang) 年,中國企業(ye) 在海外建立KD工廠的數量在增加,已成為(wei) 一個(ge) 趨勢。除了北汽福田,中國最大的重型汽車公司中國重汽,以及出口量長期居於(yu) 首位的長城汽車,都相繼在海外建立了組裝工廠。長城汽車目前已經在伊朗、越南、印尼、埃及、俄羅斯等六個(ge) 國家建立了CKD工廠,其在委內(nei) 瑞拉、菲律賓、埃塞俄比亞(ya) 的工廠也將於(yu) 明年竣工。
李劍騰認為(wei) ,中國商用車企業(ye) 從(cong) 整車出口到建立CKD工廠,轉變的主要原因,在於(yu) 國外部分市場為(wei) 保護本地汽車產(chan) 業(ye) ,推出關(guan) 稅和非關(guan) 稅壁壘。以東(dong) 南亞(ya) 的馬來西亞(ya) 為(wei) 例,為(wei) 保護當地產(chan) 業(ye) ,通常對整車進口征收60%-100%的關(guan) 稅。而俄羅斯市場也對整車進口實行技術測評,導致中國企業(ye) 出口花費時間加長,成本增加。
“建立KD工廠比整車出口好,可以培育市場,但並不能完全解決(jue) 售後服務體(ti) 係的問題。”董海洋說,在目前的情況下,構築企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短期是成本優(you) 勢,中期是渠道創新和服務,“構築和培育”差異化服務,最終決(jue) 定因素是客戶滿意度。
北汽福田目前在海外有金牌經銷商計劃。董海洋說,北汽福田在鞏固成本優(you) 勢的同時,在未來五年要用品牌來彌補成本不斷上升帶來的損失。
李劍騰則認為(wei) ,全球商用車市場的量本身就比較小,規模不大,因此建廠之前,要進行深入的調研。在他看來,中國企業(ye) 有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地區,如中東(dong) 、非洲等地區通常麵臨(lin) 較大的政治風險。此外,中國商用車企業(ye) 缺乏國際化運作經驗,在當地建廠時,需要考慮文化、管理等各方麵的問題。他建議,最好先從(cong) 銷量大的地方開始準備,同時要有區域戰略概念,考慮到在一個(ge) 國家建廠後出口到其他市場的可能性,以及物流配套成本和關(guan) 稅等。
“我們(men) 的戰略非常清晰,但也在隨著市場不斷調整。”董海洋說。北汽福田的全球戰略很清晰,即“5+3+1”。“5”即在巴西、印度、俄羅斯、墨西哥和泰國分別建設五個(ge) 海外工廠;“3”即通過生產(chan) 高端汽車和發動機產(chan) 品,突破日韓、西歐和北美三個(ge) 全球最高端汽車市場;“1”即以新能源為(wei) 契機,實現乘用車業(ye) 務跨越式發展。此外,據內(nei) 部人士透露,2009年北汽福田利潤12億(yi) 元,完全靠自有資金在海外建廠並不現實,因此,公司也在考慮引入私募基金作為(wei) 杠杆。
根據北汽福田的規劃,到2015年,福田全球銷售要達到180萬(wan) 輛,其中海外銷售50萬(wan) 輛,比重達到28%。“國際化不是一條坦途,但我們(men) 有信心走出去。”董海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