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2015智能硬件用戶報告》顯示,今年智能硬件市場規模持續穩定增長,市場總銷售額增長310%。智能硬件用戶消費習(xi) 慣已形成,據估算2015年市場總規模將達300億(yi) 。而成都已經成為(wei) 僅(jin) 次於(yu) 北上廣的智能硬件消費第四城。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對智能硬件的貢獻不僅(jin) 限於(yu) 消費領域,[注冊(ce) 汶萊公司]在智能硬件創業(ye) 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12月21日,創業(ye) 天府·菁蓉智能硬件專(zhuan) 場路演衝(chong) 破寒流,成為(wei) 嚴(yan) 冬裏的亮色。
市場很火創業(ye) 很難
2014年被稱為(wei) 中國智能硬件發展元年,2015年,智能硬件行業(ye) 更是進入了熱鬧紛呈的野蠻式生長。相比2014年智能硬件傳(chuan) 統“三大件”:網絡盒子、智能手環、WIFI插座,2015年市場上智能硬件品類爆發式增長,多個(ge) 單品銷售過億(yi) 。
執一資本投資總監謝晨星認為(wei) 智能硬件市場爆發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智能手機的普及,集合了計算、控製、顯示、聯網等功能,極大地簡化了智能硬件外設的結構,降低了成本。其次,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智能硬件具備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的能力,極大擴展和豐(feng) 富了產(chan) 品功能。第三,外觀設計的科技時尚感,使傳(chuan) 統硬件產(chan) 品有了全新的使用體(ti) 驗。
另一方麵,很多硬件創業(ye) 者認為(wei) ,2014年開始很多完成天使輪、Per-A輪甚至A輪融資的公司如今沒了下文。有些公司即使沒有完全消失,也麵臨(lin) 裁員、砍掉業(ye) 務線等壓力。
四川中電昆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朱曉章麵“硬件創業(ye) 風口是否還在”的問題,表示受大環境影響,硬件創業(ye) 比前兩(liang) 年可能略有降溫。很多創業(ye) 者都有一種感覺,一家硬件初創公司以合理的價(jia) 值去融到理想的錢的案例越來越少。
“相對於(yu) ‘軟件’給人們(men) 生活帶來的改變,‘硬件’反而更抽象。”在朱曉章看來,當下智能硬件核心在於(yu) 傳(chuan) 感器的使用,在各種產(chan) 品中加入傳(chuan) 感器,這是與(yu) 早期硬件產(chan) 品相比的主要區別。如果再通過一些人工智能或大數據算法的配合,就能提供傳(chuan) 統產(chan) 品所不能提供的用戶體(ti) 驗。而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智能硬件的創業(ye) 風口依然存在。隻是不同於(yu) 之前傳(chuan) 統硬件的表現形式,不再是簡單的互聯,而需要更高的技術加以支撐。
謹慎對待“互聯網思維”
風口雖在,但智能硬件的創業(ye) 依舊維艱。李開複此前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表示,硬件創業(ye) 中的“互聯網思維”一定要謹慎對待。
互聯網模式一般是燒錢賣出產(chan) 品,以換取較大用戶量,最後用大數據賺錢。如果按軟件的互聯網模式,硬件銷售量越大,賠錢會(hui) 越多,渠道和售後等問題會(hui) 隨之而來。而創業(ye) 公司的融資能力普遍不足,如此一來難免陷入惡性循環。因此“互聯網模式”更適合軟件,軟件產(chan) 品研發相對簡單,而且能迭代修改,推廣的邊際成本也較低。但硬件則不然,硬件迭代試錯周期至少1到2個(ge) 月,而靠大數據賺錢則更為(wei) 遙遠,目前還是靠硬件本身來賺錢。
李開複強調,“如果隻是把‘互聯網模式’移植到硬件,[汶萊公司注冊(ce) ]絕對是不夠透徹的。最好的模式是產(chan) 品本身需要是一個(ge) 好的硬件,而且不賠錢,標準式地去融資,慢慢擴大生產(chan) ,達到規模效應。”此外,不能把智能當做硬件的目的,消費者用智能硬件是為(wei) 了更好地生活。不能把“智能”當做用戶的需求,用戶的需求跟產(chan) 品的功能有時不一定完全一致。現在的東(dong) 西加個(ge) 芯片、加個(ge) APP,能連手機不代表就智能了,更重要的它首先得是一個(ge) 有用的東(dong) 西。
除了“為(wei) 智能而智能,用戶體(ti) 驗反而繁瑣”之外,謝晨星提醒硬件創業(ye) 者還有三點需要注意的:第一,一些手環和體(ti) 重秤等,對於(yu) 用戶沒有粘性,不能長期堅持使用。第二,缺少應用場景,比如一些外觀精美,用途卻不清晰的傳(chuan) 感器。最後就是,一些硬件產(chan) 品,隻發現問題而不解決(jue) 問題,有Input沒有Output,沒能形成閉環。
硬件“觸網”需要更多智慧
盡管硬件與(yu) 軟件有諸多不同,兩(liang) 種創業(ye) 路徑不能完全相互參考。但硬件創業(ye) 依舊要堅定不移“互聯網化”,隻不過硬件創業(ye) “觸網”需要更多智慧。
朱曉章認為(wei) ,在硬件創業(ye) 的產(chan) 品定位與(yu) 設計上,可以利用“雲(yun) ”做更多增值體(ti) 驗。比如智能家居時代的智能空氣淨化器,能否在空氣質量達標時提醒用戶此時可以不使用,以節能環保。如果室外空氣足夠好,建議用戶開窗戶通風。朱曉章覺得在任何時代,人文關(guan) 懷永遠重要。其次,硬件創業(ye) 公司在有了一定的用戶積累以後,可以基於(yu) 用戶反饋的大數據,進行迭代或者設計衍生產(chan) 品。此外,在創業(ye) 之前,一定要把自己項目的商業(ye) 模式搞清楚,是靠硬件本身賺錢,還是靠硬件後期衍生零配件盈利,抑或是大數據。
“一言蔽之,智能硬件的‘觸網’路徑依舊是硬件+雲(yun) +大數據。”後兩(liang) 者可以不斷激發智能硬件的新活力。朱曉章強調,對於(yu) 初創公司,首先要把硬件本身做得過硬。如果硬件缺陷影響了用戶體(ti) 驗,不會(hui) 有用戶願意為(wei) 大數據買(mai) 單。隻有把硬件本身做好了,才能開始考慮雲(yun) 服務與(yu) 大數據。
“雲(yun) ”是影響硬件“觸網”與(yu) 創業(ye) 成敗的第二個(ge) 關(guan) 鍵因素。一旦用戶量增加,創業(ye) 者的產(chan) 品還能不能保證當初設計的實時通信的功能能正常運轉?另外大家都知道大數據的計算量驚人,那麽(me) 創業(ye) 者又將如何設定自己產(chan) 品的存儲(chu) 係統?對大數據而言,數據越多、價(jia) 值越大,往往是當前看似沒價(jia) 值的數據,積累之後的價(jia) 值會(hui) 呈幾何層級的爆發。所以要選擇或構建穩定的雲(yun) 平台來儲(chu) 存這些原始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