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李嘉誠,“四叔”李兆基,“鯊膽彤”鄭裕彤和“洋雜大王”郭得勝,從(cong) 每一個(ge) 別具特色的外號中,可以看出在香港人的心目中,四大家族分別有著各自的商業(ye) 風格和社會(hui) 地位。
上述四大財富家族控製著香港的相當一部分經濟根基,曾有人笑言,每一個(ge) 香港人從(cong) 早上睜開眼那一刻就在為(wei) 四大家族掙錢,水費、氣費、電費、物業(ye) 費、交通費、購物費、餐費、電訊費、教育費等統統都得交錢給他們(men) 。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ei) ,四大家族既是競爭(zheng) 對手,[中國企業(ye) 在開曼注冊(ce) 公司]又是商業(ye) 夥(huo) 伴。綜觀港資活躍的各個(ge) 節點,四大家族往往同進同退,目標趨同。但現在,作為(wei) 首富的李嘉誠家族卻似乎麵臨(lin) 與(yu) 三大家族分道揚鑣的境地。
近年來,李嘉誠加大了內(nei) 地物業(ye) 資產(chan) 的拋售力度,但事實上其餘(yu) 三大家族並未緊跟,在內(nei) 地市場,三大家族早已開始將資本的觸角延伸至其他領域,包括基建、生物製藥、公共服務以及能源等。在他們(men) 的商業(ye) 帝國中,地產(chan) 業(ye) 務隻不過是其中一根支柱,內(nei) 地市場上已有更多的項目打上了香港資本的烙印。
李嘉誠遷冊(ce)
根據胡潤發布的2015年全球華人富豪榜,87歲的李嘉誠以2000億(yi) 元財富位列全球華人富豪第二位,與(yu) 李嘉誠同齡的李兆基以1600億(yi) 元位居第四,94歲的鄭裕彤以1000億(yi) 元身家位列第八,郭得勝家族的鄺肖卿也有86歲,目前以640億(yi) 元成為(wei) 港澳台及海外華人女首富。
李嘉誠膝下有兩(liang) 個(ge) 兒(er) 子,李澤钜和李澤楷目前分別擔任長江實業(ye) 副主席和電訊盈科主席,前者在近年因大規模買(mai) 進歐洲資產(chan) 頻繁見諸報端,是李氏家族資本運作的幕後操作者;後者則在通訊業(ye) 務上搞得風生水起。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自2010年起,李氏家族收購的全部資產(chan) 均在歐洲,而被拋售的資產(chan) 均在內(nei) 地和香港。在5年時間內(nei) ,李嘉誠家族在歐洲購入資產(chan) 15件,耗費資金共5054億(yi) 港元;而被拋售的香港和內(nei) 地資產(chan) 分別為(wei) 9件和13件,總額分別為(wei) 786億(yi) 港元和731億(yi) 港元。
相比之下,香港其餘(yu) 三大家族卻未見任何動靜。以郭得勝家族的新鴻基地產(chan) 為(wei) 例,據其2014-2015年度業(ye) 績報告,截至今年6月底,新鴻基在內(nei) 地的土地儲(chu) 備依然呈增長趨勢,其中超過六成為(wei) 高級住宅或服務式公寓,其餘(yu) 則是優(you) 質寫(xie) 字樓、商場和酒店,加碼內(nei) 地市場的勢頭明顯。
而李兆基家族的內(nei) 地業(ye) 務表現異常突出。截至6月30日,恒基兆業(ye) 的內(nei) 地物業(ye) 發展銷售收入為(wei) 28.04億(yi) 港元,同比暴增190%。
唯獨鄭裕彤家族表現一般,新世紀集團在內(nei) 地的物業(ye) 旗艦新世紀中國業(ye) 績下滑較為(wei) 明顯,2015財年核心盈利按年跌41%至26億(yi) 元,主要是由於(yu) 其營收下跌20%至175億(yi) 元,加上項目組合轉變導致物業(ye) 銷售毛利率下跌至41.6%。不過在近年年報中,新世紀集團並未出現大規模拋售物業(ye) 的跡象,新世紀中國執行董事顏文英則表示未來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拿地。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yan) 躍進認為(wei) ,李嘉誠的做法應該理解為(wei) 企業(ye) 個(ge) 體(ti) 行為(wei) ,不能等同於(yu) 對國內(nei) 市場不看好,這恰是讓房地產(chan) 市場,尤其是商業(ye) 地產(chan) 市場成熟的關(guan) 鍵。他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李嘉誠家族之所以和其他港資企業(ye) 有區別,在於(yu) 其內(nei) 部的改革力度較大,而且多元化業(ye) 務的範圍也比較廣。
改革開放初期港資逆勢而上
如果將時針撥回至上世紀90年代初,以李嘉誠為(wei) 首的四大家族正式開始涉足內(nei) 地業(ye) 務。彼時正值外資企業(ye) 大舉(ju) 撤資,李嘉誠卻反而逆向進軍(jun) 內(nei) 地市場,一舉(ju) 成為(wei) 香港在中國內(nei) 地的最大投資者。
郭得勝生前也是堅定看好內(nei) 地的投資前景,[開曼公司法規]強調“除了在內(nei) 地投資之外,新鴻基不會(hui) 考慮將資金調往海外”。
內(nei) 地市場20年來的高速增長,成就了這些勇於(yu) 逆勢而上的企業(ye) 家。統計數據顯示,從(cong) 1996-2014年期間,長江實業(ye) 的淨資產(chan) 從(cong) 709億(yi) 港元增長到了4060億(yi) 港元,增長多達5.72倍,而香港的GDP僅(jin) 從(cong) 1.2萬(wan) 億(yi) 增長到了2.3萬(wan) 億(yi) ,增長倍數不到2倍——李氏家族的財富增長速度遠遠快於(yu) 香港地區的GDP增長速度。
新鴻基、新世界和恒基兆業(ye) 的淨資產(chan) 同樣是爆發式增長,同一時期內(nei) 增長速度分別為(wei) 4.95倍、5.72倍和5.82倍。
不過2010年後,李嘉誠開始逐步拋售內(nei) 地和香港資產(chan) ,尤其是商業(ye) 地產(chan) 項目。2013年9月,李嘉誠先後出售廣州西都薈廣場和上海東(dong) 方匯經中心,以及百佳超市,後者稱得上是香港人的“集體(ti) 回憶”。雖然後來取消出售百佳,但李嘉誠顯然對規模大、利潤低的項目已無太多興(xing) 趣。
嚴(yan) 躍進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李嘉誠集中拋售商業(ye) 地產(chan) 的做法,和目前內(nei) 地商業(ye) 市場的變化、消費需求的轉型有密切關(guan) 聯。“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此類拋售做法體(ti) 現了現金為(wei) 王以及不斷轉化投資區域和投資業(ye) 態的思路,可以認為(wei) 是一種不看好商業(ye) 地產(chan) 的信號。”
內(nei) 地業(ye) 務多元化發展
長期以來,四大家族在內(nei) 地的投資項目多為(wei) 地產(chan) 業(ye) 務,不過查閱近年財報不難發現,事實上他們(men) 的業(ye) 務早已有多元化趨勢,特別是在房地產(chan) 受到宏觀調控的影響下,這種趨勢變得更加明顯。
在長和實業(ye) 的利潤構成中,基建產(chan) 業(ye) 是其最主要的利潤來源,其次是電訊和零售。而作為(wei) 長和實業(ye) 中最重要的一枚棋子,長江基建則一直扮演著早期李嘉誠進軍(jun) 內(nei) 地市場的“急先鋒”。財報顯示,僅(jin) 1996年,長江基建在內(nei) 地己簽訂的投資項目多達32項,投資總額為(wei) 66億(yi) 港元;截至1997年3月底,長江基建投資及承諾投資的基建項目增至37項。
據時代周報記者的不完全統計,長江基建在內(nei) 地涉及的基建項目範圍廣闊,包括運輸道路、發電廠、水泥廠等。按照李嘉誠的說法,地產(chan) 是核心業(ye) 務之一,但並不是全部。
此外,李氏家族還涉足生物製藥領域。2005年,李嘉誠聯手廣藥白雲(yun) 山成立合資公司白雲(yun) 山和記黃埔,雙方各占50%的股權,主營業(ye) 務為(wei) 中藥研發和製造。去年李嘉誠還增資10億(yi) 元,幫助白雲(yun) 山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擴建主要產(chan) 品原材料的GAP種植基地和GMP生產(chan) 車間。
除了李嘉誠家族外,李兆基家族在內(nei) 地業(ye) 務同樣有其他領域的突破。恒基兆業(ye) 旗下的港華燃氣是香港家用和供暖天然氣的唯一供應商,該公司在內(nei) 地同樣擁有大量業(ye) 務,目前在山東(dong) 、安徽、河北、江蘇、廣東(dong) 、河南、江蘇和吉林等25省份已經取得212個(ge) 項目。
財報還顯示,港華燃氣通過全資子公司易高環保投資有限公司及其屬下企業(ye) 開拓新興(xing) 環保能源業(ye) 務,目前已在江蘇、陝西、山東(dong) 、山西、河南和遼寧擁有液化氣項目。根據港華燃氣最新的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營業(ye) 額為(wei) 39.31億(yi) 港元,較同期增長2.57億(yi) 港元,公司股東(dong) 應占稅後溢利為(wei) 6.39億(yi) 港元,同比增長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