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作為(wei) 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被越來越多的行業(ye) 所重視,電影業(ye) 也不例外。
6月14日,[法國公司注冊(ce) ]本屆上海電影節正式開幕第一天,娛樂(le) 寶在一周年慶典上對外公布了這一年多來利用粉絲(si) 經濟籌拍電影的業(ye) 績。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5月,娛樂(le) 寶共售賣了9期、21個(ge) 項目,共有近千萬(wan) 個(ge) 網友參與(yu) ,投資金額達到5.3億(yi) 元,投資的電影票房累計37億(yi) 元。
“粉絲(si) 經濟學”成票房製勝法寶
中國觀眾(zhong) 更愛投資好萊塢科幻片
近年來,互聯網與(yu) 娛樂(le) 產(chan) 業(ye) 的融合日益緊密,以電影行業(ye) 為(wei) 例,由於(yu) 互聯網的介入,影視行業(ye) 的產(chan) 業(ye) 鏈悄然變化。以《小時代》、《爸爸的假期》為(wei) 代表的粉絲(si) 電影成為(wei) 2014年電影行業(ye) 的一個(ge) 新現象。
粉絲(si) 電影以用戶的喜好作為(wei) 出發點,充分利用人氣明星強大的號召力,大幅減少了電影投資的盲目性,提高了投資回報率,成為(wei) 電影票房的製勝法寶。
據娛樂(le) 寶平台大數據歸納而成的《互聯網+娛樂(le) 產(chan) 業(ye) 報告》顯示,粉絲(si) 電影的本質仍是粉絲(si) 為(wei) 心儀(yi) 的明星買(mai) 單,隻是消費明星的渠道和方式產(chan) 生了變化。粉絲(si) 電影未來將成為(wei) 電影的一個(ge) 新品類,還將出現粉絲(si) 眾(zhong) 籌、粉絲(si) 包場、粉絲(si) 點映的多種新模式。
而去年以來,雖然多部國產(chan) 電影取得了優(you) 異的票房成績,但是從(cong) 大數據反映出的用戶偏好來看,中國觀眾(zhong) 依然更青睞以好萊塢科幻片為(wei) 代表的進口片。
在通過娛樂(le) 寶投資電影的710多萬(wan) 用戶中,57.87%偏好科幻、54.09%偏好喜劇、40.93%偏好動作。
在娛樂(le) 寶投資的項目中,隻有1部進口片,3部合拍片,其餘(yu) 均為(wei) 國產(chan) 片,但58.54%的用戶更願意投資進口片,隻有9.61%的用戶願意投資國產(chan) 片。
從(cong) 電影製式來看,37.9%的娛樂(le) 寶用戶傾(qing) 向於(yu) 投資3D電影,隻有19.47%的用戶傾(qing) 向於(yu) 投資2D電影。
用戶在做出投資一部電影的決(jue) 定時,55.34%用戶是受到影評口碑影響,38.43%用戶受主演影響,36.12%用戶受類型影響。
沒有好內(nei) 容好作品 互聯網+隻是個(ge) 空架子
在娛樂(le) 寶一周年慶典現場,還首次揭秘了娛樂(le) 寶的來源竟然是源於(yu) 功夫皇帝李連傑的夢想。“作為(wei) 一個(ge) 熱愛電影的演員,最難受的感覺就是等待,”李連傑透露,他在美國好萊塢闖出名氣後,曾經與(yu) 知名導演、製片人一起拿著劇本去找投資人,結果等了40多分鍾,投資人卻不置可否,“那時候我就在想,能不能有一天,我可以不靠這些投資人,讓觀眾(zhong) 來投資,我來拍電影。”
李連傑表示,決(jue) 定一部電影拍不拍不應該是那些抽著雪茄、喝著紅酒的商人,觀眾(zhong) 才應該是電影的“老板”,中國的電影產(chan) 業(ye) 未來要發展到2000億(yi) 、3000億(yi) ,一定要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讓所有熱愛電影的人都能參與(yu) 進來,“和馬雲(yun) 成為(wei) 朋友之後,我反複跟他談我的電影夢想,談中國電影產(chan) 業(ye) ,後來就有了娛樂(le) 寶這樣一個(ge) 產(chan) 品。”
雖然互聯網讓普通觀眾(zhong) 也有機會(hui) 成為(wei) 電影的“老板”,但是在阿裏數字娛樂(le) 事業(ye) 群總裁劉春寧、博納影業(ye) 集團總裁於(yu) 冬、光線傳(chuan) 媒董事長王長田等一眾(zhong) 大咖看來,好內(nei) 容才是電影的根本。
劉春寧認為(wei) ,互聯網會(hui) 給電影業(ye) 帶來的創新可以用“4+1”來總結:首先是投資融資的創新,娛樂(le) 寶推出至今籌集融資接近5.6億(yi) ,投資近20部電影,真正體(ti) 現了互聯網精神。其次是互聯網營銷和傳(chuan) 統發行的創新,第三是商業(ye) 模式的創新,第四是用戶體(ti) 驗的創新。“前麵這四個(ge) 創新都是圍繞在‘1’的周圍,這個(ge) ‘1’就是好的內(nei) 容。”劉春寧說,互聯網提高了我們(men) 的效率,但無論互聯網再怎麽(me) 變化,好作品、好內(nei) 容永遠是王道,沒有好的作品,好的製作團隊,互聯網+隻是個(ge) 空架子。
在去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注冊(ce) 意大利公司]於(yu) 冬語出驚人,拋出“電影公司未來都將給BAT打工”的觀點。對此,劉春寧表示互聯網公司在內(nei) 容環節上肯定無法趕上電影公司,因此隻能搭建生態從(cong) 而吸引合作夥(huo) 伴,“應該是互聯網公司給電影公司打工。”
王長田則認為(wei) ,互聯網公司和電影公司,不是誰給誰打工的問題,大家的產(chan) 品是麵對所有的觀眾(zhong) ,“我們(men) 都是在為(wei) 中國的電影觀眾(zhong) 打工,為(wei) 中國的電影產(chan) 業(ye) 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