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萊坊發布的 《中國對外房地產(chan) 投資報告》最新報告,2009年~2014年,中國對外房地產(chan) 投資總額已從(cong) 6億(yi) 美元大幅升至150億(yi) 美元(約合936億(yi) 人民幣)。截至目前,中國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ya) 、英國和美國的門戶城市,其中中國在澳大利亞(ya) 的投資總額增長最為(wei) 強勁,2014年按年增長超過60%。
萊坊澳大利亞(ya) 亞(ya) 洲市場高級董事王家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比起傳(chuan) 統的投資區域,新的投資熱點能為(wei) 投資者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他負責接待過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包括萬(wan) 達、綠地等大型房企以及單槍匹馬的創業(ye) 者,“隨著中國的超高淨值投資者趨於(yu) 成熟,他們(men) 中的許多人開始在全球範圍內(nei) 尋找新的投資熱點。”
近五年投資額飆漲
一張標注了中資在倫(lun) 敦房產(chan) 市場投資的地圖,[注冊(ce) 薩摩亞(ya) 公司]清晰地展現了中國投資者對於(yu) 海外市場的極大興(xing) 趣,投資標的幾乎是覆蓋了泰晤士河北岸沿線所有的核心區域,投資項目也以高端寫(xie) 字樓為(wei) 主。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從(cong) 萬(wan) 達集團獲悉,該公司已於(yu) 近期收購澳大利亞(ya) 悉尼1Alfred大廈和緊鄰的FairfaxHouse大樓,並且計劃投資約10億(yi) 美元,建設一個(ge) 綜合性地標項目。
不管是歐洲市場還是澳洲市場,中國房企出海的首選依然是“地段”,這與(yu) 國內(nei) 的開發規律有相同之處。
“這些知名企業(ye) 在國內(nei) 已經非常成熟,走出去有利於(yu) 建立國際品牌。”萊坊董事及大中華研究及谘詢部主管紀言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內(nei) 房企出海不單單是為(wei) 了盈利,還有品牌。
前述報告顯示,2009年~2014年,中國對外房地產(chan) 投資總額已從(cong) 6億(yi) 美元大幅升至約150億(yi) 美元。
“澳大利亞(ya) 、美國和英國是中國投資者最關(guan) 注的三個(ge) 市場。2013年中國流入這三個(ge) 市場的資本較2012年增長了5倍。我們(men) 預計,2014年中國投資者在這三個(ge) 市場的交易額將達到或超過2013年的水平。”王家明補充道。
投資浪潮更迭
在越來越多的中國房企出海後,王家明也察覺到了一些變化,想要出海的投資者不再隻是這些耳熟能詳的開發商,甚至一些內(nei) 地沿海城市的工廠主也加入了這一行列。
根據前述研究報告,在最初幾輪海外投資浪潮後,市場上出現了包括超高淨值人士、中小型國有企業(ye) 和民營開發商在內(nei) 的第四輪投資浪潮。
據了解,最初出海的投資者主要集中在主權財富基金以及銀行,目的也以投資優(you) 質資產(chan) 以及收購物業(ye) 自用為(wei) 主,其中包括中國建設銀行收購倫(lun) 敦以及我國香港地區的項目。緊隨其後的第二輪投資則以大型開發商為(wei) 主,根據統計,目前已經在海外投資的品牌房企包括:萬(wan) 科、萬(wan) 達、綠地、中國海外、碧桂園、世茂、富力、雅居樂(le) 以及新城控股,有興(xing) 趣投資的則包括保利、恒大、遠洋、招商、金地、佳兆業(ye) 、華夏幸福基業(ye) 以及複地集團等。
伴隨著品牌房企的大舉(ju) 出海,[薩摩亞(ya) 公司注冊(ce) ]險資的動作也越來越多,成為(wei) 第三波浪潮的主體(ti) 投資。“與(yu) 開發商重視住宅市場不同,險資還是更看重投資物業(ye) 的回報率,不會(hui) 去投入開發,而且一般集中在市中心金融區的核心項目。”紀言訊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是說。
更值得關(guan) 注的是,第四波浪潮正在襲來,在王家明看來,甚至有很多黑馬企業(ye) 在其中。由於(yu) 第一輪及第二輪的投資者正在向更高投資回報的重點城市多元化發展,預計第四輪浪潮會(hui) 緊隨其後,“有些企業(ye) 在當地的投資甚至超過了萬(wan) 達、綠地,也是因為(wei) 他們(men) 在當地有非常強的本土化資源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