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e) 發展到一定階段,用簡單擴大再生產(chan) 的方式來解決(jue) 資金瓶頸是不現實的,對外融資成為(wei) 一種必然的選擇。融資是一個(ge) 產(chan) 業(ye) 與(yu) 資本結合的過程。很多經營者在產(chan) 業(ye) 經營方麵長袖善舞,但在融資的時候,卻四處碰壁,一籌莫展。與(yu) 此同時,食品企業(ye) 在融資的策略與(yu) 技巧方麵總體(ti) 是相對粗放的,有的企業(ye) 家甚至不知道“審計、評估、法律意見書(shu) 、盡職調查”等基本的投融資程序。他們(men) 對目標投資者的了解要遠遠少於(yu) 對產(chan) 品市場的了解。
一、私募和上市:何去何從(cong) ?
私募融資是近年來逐漸在國內(nei) 顯現出來的一種融資手段。私募是相對於(yu) 公募而言的。此處公募是指在資本市場上公開發行股票,按照交易所規則流通,接受公眾(zhong) 監督。而相對應的私募,則是指在較小的專(zhuan) 業(ye) 投資機構和相關(guan) 上下遊企業(ye) 範圍內(nei) 進行融資。專(zhuan) 業(ye) 的私募投資機構的投資範圍從(cong) 企業(ye) 早期的風險投資到上市前的融資,各有專(zhuan) 注。我們(men) 在這裏著重討論上市前期,即所謂的pre-IPO階段的私募融資。專(zhuan) 注這個(ge) 階段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主要尋找處於(yu) 高速成長期的行業(ye) ,投資於(yu) 其中具有較強競爭(zheng) 力的優(you) 質企業(ye) ,通過注入資金,引入新的發展理念,改善企業(ye) 的治理結構,將企業(ye) 推上新的高速發展平台,最終實現成功上市的目標,投資者則可以憑借企業(ye) 業(ye) 績的大幅提高和資本流通性的解決(jue) 兩(liang) 方麵獲取收益。
公司融資方案的確定,往往依據該方案是否更適合於(yu) 公司的情況,通常從(cong) 時間、成本和資金額來考慮。私募融資和上市融資相比,各有利弊:
私募融資的市盈率通常隻有上市市盈率的一半,因此私募時的公司價(jia) 值低於(yu) 上市時的公司價(jia) 值;
私募的時間通常為(wei) 3個(ge) 月到半年,上市時間通常為(wei) 7-8個(ge) 月;
上市的籌資費用相對較高(上市的成本為(wei) 固定成本,600-800萬(wan) 之間,成功費3%左右,費用比例約為(wei) 10%),但一旦上市,再融資的成本很低,約為(wei) 1%-2% 左右,持續融資能力大大增強。私募的籌資費用相對較低(通常財務顧問費20-50萬(wan) 元,成功費4%-5%左右,付於(yu) 顧問方的費用比例約為(wei) 5%-6%),但再融資成本仍然是同樣水平;
若資本籌集量小,直接上市所籌集資金量小,則成本就較高;而私募的籌集資本金額較少,但若能引進一個(ge) 知名度高、市場認可度強的戰略投資者,對於(yu) 後期上市和公司發展有較大幫助。
對於(yu) 高速發展的中小型食品企業(ye) ,即財務指標快要達到或者剛剛達到交易所上市要求的企業(ye) 來說,我們(men) 認為(wei) ,私募後上市是公司走入資本市場的可選方案之一:
首先,我們(men) 認為(wei) 對於(yu) 這一類型的公司而言,私募不失為(wei) 一個(ge) 融資成本低廉而可控性比較強的融資方式,在不影響貴司業(ye) 務的正常運營之下,可迅速將籌集到的資金用於(yu) 行業(ye) 內(nei) 並購以及為(wei) 日後更大規模的上市奠定基礎:
為(wei) 企業(ye) 的成長和流動資金補充籌集資金;
為(wei) 企業(ye) 的並購整合提供資金;
在不影響企業(ye) 的正常運營資金的情況下開展上市活動;
其次,從(cong) 為(wei) 日後企業(ye) 上市的打算來看,私募不僅(jin) 為(wei) 企業(ye) 提供資金,在私募這個(ge) 過程中,一係列的規劃和投資者接觸就相當於(yu) “上市的演習(xi) ”。更重要的是,企業(ye) 通過與(yu) 戰略投資者的合作,引入專(zhuan) 業(ye) 的外部股東(dong) ,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借助戰略投資者的資源網絡,拓展企業(ye) 的發展空間,共同研究企業(ye) 未來的發展戰略目標,共同解決(jue) 上市地的選擇、上市時間的選擇,以及中介機構的選擇等各方麵問題。有戰略投資者介入的公司在上市募資階段會(hui) 更容易與(yu) 投資者交流,也更容易獲得投資者信任,從(cong) 而提高募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