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cong)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獲悉,清華大學開發出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芯片,基於(yu) 此研究成果的論文“麵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天機芯片架構”作為(wei) 封麵文章登上了8月1日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實現了中國在芯片和人工智能兩(liang) 大領域在《自然》上發表論文零的突破。
據悉,這項研究由依托精密儀(yi) 器係的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團隊進行,演示了一輛由新型人工智能芯片驅動的自動駕駛自行車。這種混合芯片被命名為(wei) “天機芯”(Tianjic),有多個(ge) 高度可重構的功能性核,可以同時支持機器學習(xi) 算法和現有類腦計算算法。
研究人員用一個(ge) 自動行駛自行車係統驗證了這一混合芯片的處理能力。這是一個(ge) 異構可擴展人工通用智能開發演示平台,利用一塊天機芯片,展示了自行車的自平衡、動態感知、目標探測、跟蹤、自動避障、過障、語音理解、自主決(jue) 策等功能。試驗中,無人自行車不僅(jin) 可以識別語音指令、實現自平衡控製,還能對前方行人進行探測和跟蹤,並自動避障。
一般認為(wei) ,實現通用人工智能有兩(liang) 條路,分別為(wei) 計算機科學導向和神經科學導向。由於(yu) 這兩(liang) 條路的思路、理念和實現方案存在根本差異,分別依賴於(yu) 不同開發平台,彼此互不兼容,這給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造成很大阻礙。“天機芯”可以為(wei) 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一個(ge) 混合協同的開發平台,僅(jin) 用一個(ge) 芯片,就可以在無人駕駛自行車係統中同時處理多種算法和模型,實現實時目標檢測、跟蹤、語音控製、避障和平衡控製。這一研究預計可以為(wei) 通用性更高的硬件平台發展開拓新的道路。
“我們(men) 組成了一個(ge) 多學科融合的團隊,由7個(ge) 院係組成了一個(ge) 類腦計算研究中心,覆蓋腦科學、計算機、微電子、電子、精儀(yi) 、自動化、材料等。這是本項目取得成功的關(guan) 鍵。”施路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