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一家谘詢公司最近發布的研究報告,2018年全球自動櫃員機(ATM)的數量減少了1%。這是全球範圍內(nei) ATM機數量首次出現下降,主要原因在於(yu) 數字支付快速興(xing) 起。作為(wei) 金融業(ye) 的一項劃時代發明,ATM機會(hui) 像曾經立在街角的郵筒和電話亭一樣逐漸消失嗎?
數字支付又稱電子支付,是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興(xing) 起而發端的支付手段,早期發展有賴於(yu) 網上銀行支付業(ye) 務的支撐。近幾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金融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消費者使用移動支付購買(mai) 商品和服務,從(cong) 而大幅減少了ATM機的使用頻率。
數字支付的好處不光是提升了消費體(ti) 驗。宜家家居公司在瑞典耶夫勒市分店進行的一項測試顯示,盡管隻有不到1%的顧客使用現金,員工卻需花費15%的工作時間去計算及存放現金。據測算,日本目前每年花在現金流通和管理方麵的成本約為(wei) 8萬(wan) 億(yi) 日元(約合5113億(yi) 元人民幣)。使用數字支付就不用這麽(me) 費事了,可以大大提高社會(hui) 運轉效率。不少國家因此對數字支付采取鼓勵政策:日本經濟產(chan) 業(ye) 省去年發布了“無現金願景”規劃,提出到2027年把無現金支付比例提高40%的目標;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鼓勵該國機構學習(xi) 中國領先的移動支付經驗……
在數字支付領域,中國占據一定領先優(you) 勢。除移動支付之外,螞蟻金服和騰訊已經開始在中國各地的零售終端機上安裝人臉識別屏幕。刷臉支付、物聯網支付等新技術的發展,將使中國進一步走向無現金社會(hui) 。法國凱捷谘詢公司和巴黎銀行聯合編製的相關(guan) 報告預測,到2021年中國的數字支付總量可望成為(wei) 全球第一。
ATM機雖然是銀行推出的,但銀行也普遍鼓勵數字支付,因為(wei) 這可以給銀行帶來更多的手續費收入,節約網點和ATM機的維護成本。另一方麵,麵對科技企業(ye) 的競爭(zheng) ,銀行也在積極謀求數字化轉型,通過提升自身的電子錢包、網上銀行等功能,與(yu) 手機製造商合作推出NFC(近場通信)支付,提升客戶的支付體(ti) 驗。
在這種大趨勢下,ATM機日漸式微也就不足為(wei) 奇。但在目前的過渡階段,它們(men) 的存在依然必要,尤其是對於(yu) 老年人和外國遊客而言。此外,數字支付本身的不完善也需要傳(chuan) 統支付係統作為(wei) 保障。不少國家央行擔心,如果任由商業(ye) 金融機構獨立掌握各自的數字支付係統,央行對貨幣體(ti) 係的控製能力將受到挑戰。一旦出現大麵積“停電”,或遭黑客攻擊,單純依賴數字支付會(hui) 帶來很大的風險。
在曆經了貝殼、貴金屬、紙幣、銀行卡等形式的演變之後,貨幣正在經曆著一場數字技術的變革。或許有一天,ATM機真可能像貝殼、郵筒一樣走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