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科技界的中印“矽穀大戰”,中國究竟輸在哪裏?

近期,在美國,最抓人眼球的莫過於(yu) 中印兩(liang) 國領導人相繼訪美。

先是9月22號,習(xi) 主席訪美,由馬雲(yun) 、馬化騰和李彥宏為(wei) 代表的中國第一梯隊科技企業(ye) 集體(ti) 亮相西雅圖,成為(wei) 外媒關(guan) 注焦點。隨後,印度總理莫迪到訪矽穀,[注冊(ce) 伯利茲(zi) 公司]雖沒有氣宇軒昂的“boss天團”陪同,但來到矽穀,接見的科技巨頭高管都是“自己人”——穀歌CEO皮柴(Sundar Pichai)、微軟CEO納德拉(Satya Nadella)和Adobe公司掌門人納拉延(Shantanu Narayen),都是在印度出生長大,然後移民美國的。

事實上,印度和中國作為(wei) 美國最具代表的技術移民族裔,在影響力和綜合實力方麵一直存在較大差距:印度人不僅(jin) 在矽穀各大科技巨頭公司C-level(職位以C“chief,首席”開頭,以O“officer,官”結尾的高管)領導層占有席位,把控巨頭公司發展走向,他們(men) 在創業(ye) 領域也形成了端到端的產(chan) 業(ye) 鏈——印度很多B2B的創業(ye) 公司,由印度VC投資,和印度人把控的IT企業(ye) 形成戰略夥(huo) 伴關(guan) 係為(wei) 初創公司推波助瀾,甚至被由印度人把控的IT企業(ye) 最終收購,實現退出。相比起來,華人在矽穀科技界的影響力則遜色很多。並且這一差距,伴隨著矽穀多位印度裔CEO的上馬,正逐年加大。

中印在美實力差距拉大

目前,印度和中國的綜合實力在本土和矽穀正好是反向的。在本土,印度國力不敵中國,而在矽穀,印度移民的力量不僅(jin) 深入到各大科技公司,還在管理層和領導層占有重要席位。

本土國力方麵,中國和印度懸殊在拉大,中國已經成為(wei)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ti) ,而印度經濟卻始終受到語言、製度和基礎設施等的限製。在中國以百度、阿裏巴巴和京東(dong) 為(wei) 代表的互聯網翹楚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時,印度的科技行業(ye) 還是IT服務、外包服務為(wei) 主。

但是在矽穀,印度移民的實力在不斷上升,而華人實力變化並不顯著。雖然華人在加州的數量不斷上升,遍布各大科技公司,但玻璃天花板仍然存在,任職在公司C-level最高層的領導人物少之又少。即使是自己創辦的公司,最後也經常傾(qing) 向於(yu) 外聘CEO,自己做CTO,專(zhuan) 注產(chan) 品和技術研發。

而反觀印度,他們(men) 似乎更適合這片土壤,相當如魚得水。不僅(jin) 有很多印度裔的高管,現在穀歌、微軟和Adobe的掌門人都是在印度出生和長大的技術移民,而且他們(men) 在技術創新方麵也非常活躍。據考夫曼基金會(hui) 統計,在2006年到2012年間,矽穀每10個(ge) 創業(ye) 企業(ye) ,有大約4家公司的創始人或者聯合創始人是移民。而在這些移民創建的公司中,有三分之一由印度人發起。

中國究竟輸在哪裏?

那麽(me) ,我們(men) 究竟輸在哪裏呢?為(wei) 此,記者采訪了矽穀“清華係”的代表領軍(jun) 人物——清華企業(ye) 家協會(hui) 天使基金(TEEC Angel Fund)的創始合夥(huo) 人張於(yu) 慶(Eugene Zhang),用自己的親(qin) 身經曆給我們(men) 分析了中印在矽穀力量懸殊背後的深刻原因。

首先,語言優(you) 勢不足,文化上不接地氣

在語言方麵,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伯利茲(zi) 公司注冊(ce) ]雖然印度的方言千差萬(wan) 別,幾乎無法用本土語言溝通,但是英語卻是他們(men) 交流的最常用的工具。我們(men) 常常笑話印度人說英語是“咖喱味”的,但是他們(men) 用英語表達想法完全沒有障礙。

但英語溝通對於(yu) 華人卻是一個(ge) 難關(guan) 。中文和英文分屬不同的語係,語法結構和表述習(xi) 慣差別很大。再加上應試教育注重讀寫(xie) ,而輕聽說,英文溝通的基礎並沒有打牢固。來到矽穀的華人大多數都是工程、編程等技術背景,這個(ge) 群體(ti) 有一個(ge) 共性就是邏輯性強,有務實精神,對於(yu) 技術問題一絲(si) 不苟,但卻少言寡語。英語又並不是強項,這讓他們(men) 更傾(qing) 向於(yu) 鑽研技術問題,而少溝通,英語更加得不到鍛煉。

其次,在文化方麵,骨子裏的中華文化麵對西方文化的時候,很多人頗為(wei) 不知所措,甚至是強力抵觸的

張於(yu) 慶舉(ju) 了一個(ge) 例子,自己的一個(ge) 朋友剛畢業(ye) 時去Cisco工作,第一個(ge) 問的問題是“Is this allowed?(這是允許的嗎?)”。當時,他的主管停頓了良久,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這個(ge) 從(cong) 來沒有被問過的問題。

中國人的習(xi) 慣思維方式是:這件事是否被允許?上級是否同意我這樣做?而大多數的矽穀科技公司的文化是崇尚自由寬鬆的工作環境,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方式,雖然大家職位高低有別,但上下級的關(guan) 係卻淡化了。主管更想聽到的員工對自己說:我有這樣一個(ge) 想法,你意下如何?我想實施這個(ge) 方案,但我現在沒有足夠的資源,你是否能給我一些幫助。

從(cong) 被動到主動,從(cong) 服從(cong) 到領頭,對於(yu) 華人都是不小的心理跨越。相比之下,印度人在表達觀點和爭(zheng) 取資源上都表現得更為(wei) 主動,火候也把握得比較好。這不僅(jin) 得益於(yu) 他們(men) 的語言優(you) 勢,更得益於(yu) 文化上的適應性。

再次,專(zhuan) 業(ye) 能力強,但管理意識不足

在矽穀,不管是華人還是印度人,大多數都是技術背景出身。但你可以選擇兩(liang) 條不同的職業(ye) 發展路徑。一條是純粹的技術路線,做一個(ge) 技術能力過硬的資深工程師。例如Google對工程師就分為(wei) 十幾個(ge) 等級。另外一條就是先做技術,然後轉向管理崗位,例如產(chan) 品經理(Product Manager)或者產(chan) 品營銷經理(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等。這些管理崗位不僅(jin) 僅(jin) 需要有深厚的技術功底,還需要對於(yu) 市場趨勢和產(chan) 業(ye) 環境有商業(ye) 敏感度,最重要的還需要溝通和管理的能力。

張於(yu) 慶告訴記者,很多華人埋頭做技術,以為(wei) 隻要技術做的好就可以得到老板賞識,升職加薪指日可待,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矽穀這個(ge) 技術牛人輩出的地方,軟實力比硬實力顯得更重要。你是否能夠和同組的組員合作好,能否管理好手下的人都是重要的衡量標準。主管更想提拔那些軟實力強的人,因為(wei) 級別越高,承擔的任務越是“少技術,多管理”。如何發揮團隊每個(ge) 成員的最大效力才是管理層最關(guan) 心的問題。但很多華人並沒有去關(guan) 注自身管理能力的培養(yang) ,對印度人在公司八麵玲瓏的社交能力嗤之以鼻,認為(wei) 是“走關(guan) 係”、“討好上級”。這種偏見和心態也讓很多有實力的華人隻停留在技術崗位上,而沒有上升空間。

最後,社團眾(zhong) 多,力量分散

從(cong) 職場升職到創業(ye) ,中國人都沒有印度人抱團也是眾(zhong) 所周知的。這一點可以從(cong) 矽穀分散的華人組織可見一斑。近日,記者發現矽穀湧現了上百家大大小小的華人創業(ye) 組織、協會(hui) 和社團。不僅(jin) 有行業(ye) 細分,還有學校細分。一時間,大家的微信已經不知道加入多少個(ge) 這樣類似的社團組織。

張於(yu) 慶告訴記者,相比於(yu) 中國眼花繚亂(luan) 的創業(ye) 社團組織,這麽(me) 多年來,他所知道的印度創業(ye) 社團隻有一個(ge) ,那就是TiE,全稱是The Indian Entreprenuer(印度企業(ye) 家協會(hui) )。這家協會(hui) 有很多分會(hui) ,已經是一個(ge) 全球性的組織。1992年發起於(yu) 矽穀,現在已經有13000多個(ge) 會(hui) 員,都是行業(ye) 的精英和成功的企業(ye) 家,這家協會(hui) 為(wei) 印度在創業(ye) 領域形成的端對端的產(chan) 業(ye) 鏈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印度創業(ye) 者可以依托這個(ge) 平台,找到印度的VC投資,然後再由印度把控的IT企業(ye) 收購或者形成戰略合作關(guan) 係,幫助創業(ye) 企業(ye) 從(cong) 想法層麵到迅速成長的華麗(li) 變身。而華人雖然社團眾(zhong) 多,但是力量卻相對分散,資源沒有實現最大程度的整合和利用。

不甘落後,排兵布陣追趕印度

對於(yu) 目前中印的力量懸殊,在矽穀的華人都已經有所意識。特別是前不久穀歌創始人佩奇宣布成立字母表公司,皮柴成為(wei) 穀歌的新任CEO時,華人都在反思為(wei) 什麽(me) 華人就不能也出幾個(ge) C-level高管。

目前,已經有很多華人開始行動起來,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矽穀人數最多的“清華係”的工程師們(men) 。目前在矽穀,清華畢業(ye) 生達到一萬(wan) 多人,他們(men) 要麽(me) 是各大IT公司的中堅力量,要麽(me) 是躍躍欲試的創業(ye) 者,他們(men) 逐漸意識到了抱團取暖的重要性,於(yu) 是成立了清華企業(ye) 家協會(hui) TEEC和其旗下的天使基金會(hui) TEEC Angel Fund,作為(wei) 華人集合和分享資源、相互幫助的大本營和重要陣地。

在職場升職方麵,協會(hui) 牽頭倡導提拔啟用更多華人年輕人,協會(hui) 匯聚了矽穀各大公司的“清華係”高管,他們(men) 已經在身體(ti) 力行,有意識地培植崗位接班人,給更多的年輕有潛力的華人升遷的機會(hui) 。張於(yu) 慶告訴記者,他們(men) 來美國的時候,華人還不是很多,走了很多彎路,犯了不少錯誤,才曲曲折折地走到管理崗位。這些經驗他們(men) 都想傳(chuan) 授給入職不久和才開始創業(ye) 的年輕一代,讓年輕人可以少走些彎路,也希望更多的華人能夠在不久的將來成為(wei) 大企業(ye) 的高層管理人。讓老一輩的華人把經驗傳(chuan) 授下去,形成堅實的族裔紐帶,讓華人在矽穀科技界生生不息。

“我們(men)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更多的華人能夠在矽穀重要的IT企業(ye) 裏擔任高層管理人,打破玻璃天花板。這需要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的努力。”張於(yu) 慶說。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