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的應用場景大體(ti) 分為(wei) 核心和非核心兩(liang) 個(ge) 部分,核心應用場景指醫生和患者之間的診斷、治療行為(wei) ;非核心應用場景包括掛號、交費、谘詢、慢病管理等等。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非核心業(ye) 務在提升效率、改善用戶體(ti) 驗方麵進步飛快;[注冊(ce) 新西蘭(lan) 公司]另一廂,受製於(yu) 現行法律法規,移動醫療的診斷、治療應用前景仍不確定。
你用手機看過病麽(me) ?艾媒谘詢預計,2015年移動醫療用戶將達到1.38億(yi) 人,這比2014年0.72億(yi) 的數字多了將近一倍。
近日,艾媒谘詢發布了《2015年中國“互聯網+”醫療研究報告》(下文簡稱《報告》)。《報告》稱2015年上半年,國內(nei) 互聯網醫療領域風險投資總額將近8億(yi) 美元;今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42.7億(yi) 元。移動醫療領域持續被資本方看好,因為(wei) 醫療領域剛需旺盛、痛點極多、醫療體(ti) 製改革進展緩慢。
這種情況下,在線掛號、在線診療、醫患社交、醫藥電商等每一個(ge) 細分領域,都聚集了大量的互聯網創業(ye) 公司。但不可否認的是,眼下,移動醫療初創企業(ye) 獲取資本的難度在增加。早期公司成功的難度變大,資本更傾(qing) 向於(yu) 追逐一些處於(yu) 中後期的互聯網醫療企業(ye) 。那些能快速完成服務閉環,並連接足夠線上線下資源的企業(ye) ,將在競爭(zheng) 中處於(yu) 領先地位。
資本追逐互聯網醫療
以“望聞問切”四診法傳(chuan) 承了幾千年的傳(chuan) 統中醫,也正被移動互聯網改造著。把把脈是一家專(zhuan) 注於(yu) 中醫的健康服務平台,公司剛剛完成天使輪融資,目前注冊(ce) 用戶2.5萬(wan) ,醫生450多位,大多集中在北京地區。
“中國已經逐步進入到老齡化社會(hui) ,中醫恰好能滿足中老年健康管理需求,所以這些年中醫門診量、產(chan) 業(ye) 規模都有持續增長。”把把脈創始人夏天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人的財富積累、消費升級到了新階段,老百姓(603883,股吧)對養(yang) 生保健的需求空前高漲,中醫藥在養(yang) 生保健方麵價(jia) 值明顯。另外,智能舌診儀(yi) 、脈診儀(yi) 都在小型化,方便了中醫遠程問診。”
擁有5億(yi) 多用戶的微信也在積極布局移動醫療。據微信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底全國已經有近100家醫院上線微信全流程就診,超過1200家醫院支持微信掛號,服務累計超過300萬(wan) 患者。
記者向微信團隊相關(guan) 工作人員了解到,目前,微信智慧醫院已全麵覆蓋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dong) 等十餘(yu) 個(ge) 省市,全國有近400家醫院上線微信全自助就診,為(wei) 將近500萬(wan) 患者提供了服務。其中,廣東(dong) 地區公立醫院覆蓋率超過50%。
幾天前,聚集醫生資源的社區論壇“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表示丁香園將投資醫療行業(ye) 初創項目和團隊。丁香園可以為(wei) 醫療創業(ye) 者提供資金、用戶資源、技術產(chan) 品資源和創業(ye) 輔導。
不可否認,資本的持續湧入推動了移動醫療的快速發展。移動醫療技術在進步、用戶普及度在提高。資本無疑也吸引了眾(zhong) 多的創業(ye) 者進入這個(ge) 領域。盡管移動醫療行業(ye) 格局未定,細分領域的機會(hui) 依然很多,但當前,初創企業(ye) 獲取資本的難度在增加。
“資本開始更傾(qing) 向於(yu) 追逐一些處於(yu) 中後期的互聯網醫療企業(ye) 。[新西蘭(lan) 公司注冊(ce) ]這與(yu) 整個(ge) 移動互聯網的創業(ye) 環境基本吻合。”艾媒谘詢分析師劉傑豪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早期公司成功的難度加大,而對於(yu) 一些已經積累一定產(chan) 品口碑和用戶積累的公司,則更容易利用其優(you) 勢吸引資本。”
政策製約
2015年4月13日,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公開表示:“互聯網上其他一些涉及醫學診斷治療是不允許開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麵的谘詢,但是不能開展診治工作。”
發言人的表態於(yu) 法有據,其可以追溯到2009年出台的《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辦法》第十二條規定:“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內(nei) 容必須科學、準確,必須符合國家有關(guan) 法律、法規和醫療保健信息管理的相關(guan) 規定。不得從(cong) 事網上診斷和治療活動。非醫療機構不得在互聯網上儲(chu) 存和處理電子病曆和健康檔案信息。”盡管上述法規被業(ye) 界詬病“與(yu) 時代脫節”,但截至目前還沒有新的法規出台。
發言人的表態讓很多從(cong) 業(ye) 者感覺被“潑了冷水”。然而在此番表態之後,有關(guan) 部門並沒有采取任何措施。
“政策的模糊性對於(yu) 創業(ye) 公司而言是傷(shang) 害非常大的。”李天天對記者表示,“政策不允許開展互聯網診治工作,但有關(guan) 部門出於(yu) 種種考慮又沒有執行政策,出了問題再一刀切,那時候很多公司想轉型都晚了。”
盡管沒有采取治理措施,很多醫療平台上的注冊(ce) 醫生還是有了顧慮。“顧慮肯定是有,你是多點執業(ye) ,很多移動醫療平台也不具備相關(guan) 的醫療資質,如果出事了醫生肯定擔責任,這是違法的。”一位公立醫院醫生對記者表示,“醫療平台給醫生的錢是非常少的,如果醫生去其他醫院參加複診或者到外麵講講課收入都會(hui) 好很多。”
政策的滯後和行業(ye) 規範的缺失,影響的不僅(jin) 有創業(ye) 者,還有公立醫院。近年來,很多公立醫院也在嚐試診斷治療的信息化,但由於(yu) 沒有統一的行業(ye) 標準,各家醫院之間的數據共享也成了問題。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采用的是美國的技術,而北京兒(er) 童醫院采用國內(nei) 的技術多一些,他們(men) 之間的信息共享就非常難。”中國睡眠研究會(hui) 信息科普部主任彭誌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很多人在抱怨公立醫院不開放患者相關(guan) 的信息數據,但是《執業(ye) 醫師法》等法規規定了要保護病人隱私,法律不放開誰又敢違背法律呢?”
線下出路
移動醫療的應用場景大體(ti) 分為(wei) 核心和非核心兩(liang) 個(ge) 部分,核心應用場景指醫生和患者之間的診斷、治療行為(wei) ;非核心應用場景包括掛號、交費、谘詢、慢病管理等等。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非核心業(ye) 務在提升效率、改善用戶體(ti) 驗方麵進步飛快;另一廂,受製於(yu) 現行法律法規,移動醫療的診斷、治療應用前景仍不確定。
李天天認為(wei) ,在診斷治療的應用場景中,移動醫療隻能起到輔助作用,患者不可能依賴手機治病,終究要到醫院裏來。於(yu) 是,布局線下實體(ti) 診所成為(wei) 丁香園下一步的發展重點。
“麵向個(ge) 人消費的業(ye) 務僅(jin) 僅(jin) 靠線上很難形成完整的商業(ye) 模式閉環。這裏最欠缺的就是線下實體(ti) 平台以及支付體(ti) 係的支撐。”李天天對記者表示,“我們(men) 準備在杭州先建三家診所,第一家10月8日開業(ye) 。還有一家在福州,跑了一年多了。”李天天稱,丁香園準備全部自建、自營診所,以便於(yu) “實現質量控製和費用控製”。盡管推進速度會(hui) 很慢,但“有利於(yu) 品牌的建立推廣”。
正在積極謀劃線下布局的還有春雨醫生。“我們(men) 5月份開始,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武漢幾個(ge) 重點城市開始建立春雨診所,目前已經從(cong) 25家增至100家左右,我們(men) 年底的目標是300家。”春雨醫生首席品牌及內(nei) 容官萬(wan) 靜波對記者表示,“春雨平台通過線上能夠解決(jue) 70%的問題,另外的30%問題需要線下解決(jue) ,我們(men) 希望能夠滿足用戶各個(ge) 層次的健康需求。線上問診解決(jue) 簡單的健康和輕疾病,線下就診則解決(jue) 程度重的疾病,而疑難雜症的問題,春雨還會(hui) 提供專(zhuan) 家會(hui) 診和境外醫療。”
艾媒谘詢分析師劉傑豪認為(wei) ,對比目前移動醫療平台的品牌,春雨醫生平台服務的完整性、醫療資源的連接等方麵都處於(yu) 領先地位。“但一些從(cong) 傳(chuan) 統醫療服務行業(ye) 轉型介入移動醫療的公司,在充分利用其本身傳(chuan) 統線下資源的同時,也將會(hui) 對當下移動醫療平台的發展格局形成衝(chong) 擊。”劉傑豪對記者說,“誰能更快完成服務的閉環,並連接足夠的線上線下資源,也將在行業(ye) 的競爭(zheng) 中處於(yu) 領先地位。”
中國睡眠研究會(hui) 信息科普部主任彭誌平認為(wei) ,各家移動醫療平台布局線下診所也是出於(yu) 盈利考慮。“因為(wei) 現在大多數從(cong) 事移動醫療的商家沒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彭誌平對記者表示,“線上如果麵向患者收取問診費用,就會(hui) 涉及到網絡行醫執照問題,而這在法律上是否允許並沒有明確的規範。線上的病人導到線下來看病收費,如果導到公立醫院醫療平台根本拿不到錢;民營醫院缺少病源,網絡醫療平台可以拿到錢但很少。所以自建診所是盈利的必須。”
彭誌平建議在法律政策明確之前,醫療創業(ye) 公司可以更多的關(guan) 注慢病管理,“高血壓、糖尿病都是慢性病。中國的糖尿病患者人數有1.14億(yi) ,這個(ge) 市場足夠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