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結束的2015年暑假,在中國電影市場曆史寫(xie) 下濃墨重彩一筆。據相關(guan) 部門統計,7月份全國總票房便高達54.9億(yi) 元,成為(wei) 中國電影史上首個(ge) 單月突破50億(yi) 元的月份。
電影票房火爆背後,[注冊(ce) 汶萊公司]離不開各大在線電影售票平台的崛起和貢獻。互聯網公司的持續高額補貼、便捷的購票方式、強大的宣發支持等,都是助推票房大熱的重要因素。
不過,另一方麵,因為(wei) 缺乏權威機構透明公開的數據,在線票務平台成為(wei) 了院線偷瞞票房的新根據地,而隨著互聯網對於(yu) 傳(chuan) 統行業(ye) 的滲透,一些原本存在於(yu) 傳(chuan) 統影院的現象開始出現在在線票務行業(ye) ,傳(chuan) 統影院偷票房的“雙係統”手段也被搬到了互聯網。
互聯網成偷瞞票房新根據地
風頭正勁的貓眼電影7月公布的一項數據引發行業(ye) 巨大爭(zheng) 議。官方稱,貓眼電影單月交易額達22億(yi) ,此言一出隨即激起業(ye) 界的強烈反應。
分析人士稱,已知7月全國電影總票房54.9億(yi) 元,雖然未能獲取具體(ti) 在線平台占比情況,但如果按照上半年44.6%的比例計算,7月在線票務平台票房應該在25億(yi) 元左右。如果如貓眼所說,其一家票房達到22億(yi) 元,就意味著微信電影票、格瓦拉、淘寶、時光網等的票房之和僅(jin) 為(wei) 3億(yi) 元左右。
微影總裁林寧便在微博表示,7月微影(微信電影票)在萬(wan) 達院線的占比為(wei) 38%。萬(wan) 達院線7月經營簡報顯示,萬(wan) 達院線7月票房為(wei) 7.5億(yi) 元,也就是說微影在萬(wan) 達院線上的票房就已經達到2.85億(yi) 元。
在業(ye) 界一片聲討質疑中,貓眼官方曾對外解釋稱,22億(yi) 交易額不等於(yu) 純票房貢獻,還有電影票服務費、票麵費以及參與(yu) 電影營銷等的所得。至於(yu) 票房所得在22億(yi) 中的占比,官方並未透露。
而騰訊科技搜索了目前主要的權威票房公布點後發現,均沒有網絡票務相關(guan) 的詳細數據,更難以找到細分到每個(ge) 售票平台的數據。
顯然,如果官方能實時發布詳盡的權威票房數據,無疑將遏製網絡平台電影票數據混亂(luan) 的現象。
貓眼“22億(yi) 事件”最後不了了之,[汶萊公司注冊(ce) ]目前依然無法定論這22億(yi) 中票房有多少,但業(ye) 界輿論的集體(ti) 爆發也引出了一個(ge) 關(guan) 鍵問題:在線售票的網絡票房究竟如何計算?又如何能判斷網絡院線的數據是否真實?
一位在線票務從(cong) 業(ye) 者向騰訊科技解釋了網絡票房的統計方式:一張保底售價(jia) 25元的電影票,無論最終賣到觀眾(zhong) 手裏是多少錢,電影院也固定要拿走約12元分成,在沒有任何約定的情況下,片方要拿走約8元的分成;如果觀眾(zhong) 在在線售票平台上以9.9元購買(mai) 到電影票,那麽(me) 剩下的14.1元則由在線售票平台來補貼。
而該觀眾(zhong) 貢獻的票房是按原價(jia) 全價(jia) 計算的25元統計,並非是9.9元。“有的售票方會(hui) 在打印出來的電影票上麵寫(xie) 清楚服務費,一般3元左右,這部分是不計入票房的。”上述人士表示。
這樣的票房模式讓在線票務成為(wei) 了“偷票房”的新根據地。
“偷票房”,顧名思義(yi) ,就是把某部影片的票房所得“偷”走,或轉移到其他影片上,或揣進影院自己腰包裏——前者往往是發行方與(yu) 放映方相互串通,共同牟利;後者則是放映方私自出售不與(yu) 發行方進行收益分成的電影票,獨享其成。
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hui) 7月27日公布的違規電影院名單顯示,江西兩(liang) 家電影院違規使用雙係統售票,偷漏瞞報電影票房收入,同時,另外一種瞞報電影票房的方式也浮出水麵。
所屬廣東(dong) 大地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的湖北仙桃中百影城,就在放映多部影片期間,不正當使用電腦售票係統,利用係統“訂座”方式售票,所得票房收入未錄入電腦售票係統,截留票款。
此前有網友曬出票根,其提前訂了兩(liang) 張《大聖歸來》的連座位觀影票,出票後其中一張卻印的是《小時代4》。
這很有可能就是把傳(chuan) 統影院偷票房的“雙係統”手段搬到了互聯網上:記賬一個(ge) 係統,報賬一個(ge) 係統。
據騰訊科技了解,利用網絡售票“偷票房”的手段還有“捆綁銷售套餐”。例如某影院飲料賣10元,爆米花10元,在網絡票務平台上,便有“電影+飲料+爆米花60元”的促銷。
按這個(ge) 促銷方案,電影票定價(jia) 應該是40元。但實際出票時,影院卻很有可能按照跟片方約定的最低價(jia) ,比如30元出票,把電影票的價(jia) 格攤到飲料和爆米花裏麵。那這裏相差的10元利潤就成了影院獨吞的部分。
上述種種偷票房行為(wei) ,最終傷(shang) 害的是多方利益。對此,官方也出台了相關(guan) 規定,如《關(guan) 於(yu) 做好電子商務售票工作的通知》和《電影票務營銷銷售規範》,強調所有電子商務售票憑證的兌(dui) 換設備,須符合技術要求,必須與(yu) 影院計算機售票係統相聯;還明確提到電子商務售票的促銷活動,應以公平為(wei) 原則,避免惡意競爭(zheng) 。
當然,業(ye) 界呼聲最高還是期待專(zhuan) 資辦等官方權威機構能及時、多維度地公布數據。
發力電影宣發及衍生品市場
對於(yu) 在線票務平台而言,大部分都是虧(kui) 損運營,補貼賣票方式一度引發傳(chuan) 統電影行業(ye) 的指責,被認為(wei) 是擾亂(luan) 電影定價(jia) 體(ti) 係。
在線票務平台開始向電影宣發、衍生品等產(chan) 業(ye) 鏈相關(guan) 環節發力,幫助影片進一步提高影響力,也為(wei) 了打造新的收入來源。
在線票務平台的收入來源很簡單:售票服務費。一般情況下票務平台會(hui) 向消費者收取3元左右的服務費。而現實是,僅(jin) 靠服務費是難以維係在線票務平台生存的。
目前,國內(nei) 售票係統非常複雜,票房統計方麵主要由火鳳凰、滿天星等售票係統在負責。作為(wei) 電影在線售票的服務商,需要進入售票係統,與(yu) 這些專(zhuan) 業(ye) 公司合作,並繳納一定的服務費。
據業(ye) 內(nei) 人士透露,3元服務費中的1元是要繳納給這些合作公司的;再加上給購票用戶發送的信息提示費用,3元服務費中的固定成本高達2.62元。而在線票務的成本還包括硬件設備和人力成本。
一台取票終端機的造價(jia) 在2萬(wan) 元左右,期間還會(hui) 涉及到日常維護的費用,使用壽命僅(jin) 為(wei) 三年左右,這些費用都需要由平台自行承擔。
所以即便是不計算補貼價(jia) 格戰的情況下,在線票務平台也很難盈利。
盈利壓力之下,開拓相關(guan) 業(ye) 務成了必然趨勢。目前眾(zhong) 多在線票務平台正在往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拓展,往上遊主要是參與(yu) 電影的製作、發行,往下遊則是進入衍生品市場。
發力電影宣發能帶來的直接收入就是宣發費用,而參與(yu) 電影的聯合出品,還可通過票房分成獲得收益。微影時代聯合出品《大聖歸來》,大眾(zhong) 點評聯合出品《一步之遙》,美團貓眼聯合出品《心花路放》等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同時,各平台開始積極試水衍生品市場。今年年初,時光網衍生品商城上線,角色人偶生產(chan) 商HotToys成為(wei) 時光網的戰略合作方;此外,微信電影票公開表示將和迪士尼電商品牌合作推出周邊產(chan) 品;阿裏巴巴則將集合淘寶電影、天貓搭建電影衍生品平台;美團貓眼也在近期推出了電影衍生產(chan) 品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