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發現可用砷代替磷維持存活的細菌的消息招致一些頂級科學家的嚴(yan) 厲批評,他們(men) 認為(wei) 促成這一發現的科學研究過程並沒有按要求進行,因而存在一些嚴(yan) 重缺陷,結果缺乏可信度。質疑的主要問題有兩(liang) 方麵:一是所謂無磷培養(yang) 條件仍然殘留了痕量磷,二是沒有提供充分證據證明砷確實摻入到細菌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中去。
2. 一個(ge) 美德聯合科研小組在《神經元》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大腦中有一種名為(wei) SynCAM1的分子不僅(jin) 能連接腦細胞,還能通過控製突觸的可塑性來改變人們(men) 的學習(xi) 方式。研究成果有助於(yu) 找到提高記憶的方法,並可用於(yu) 治療神經錯亂(luan) 。
3.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中將人體(ti) 多功能幹細胞變成了具有三維架構、細胞組成成分也非常類似的功能性人體(ti) 腸道組織。辛辛那提兒(er) 童醫院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在12月12日出版的《自然》雜誌網絡版上表示,他們(men) 利用幹細胞獲得了類似於(yu) 胎兒(er) 腸的成型三維組織,該組織會(hui) 持續成熟,獲得正常人體(ti) 腸組織擁有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並會(hui) 形成腸特異性幹細胞。這一最新突破為(wei) 人體(ti) 腸道的發育、功能和有關(guan) 疾病的研究打開了一扇大門,並有望研製出用於(yu) 移植的腸道組織。
4. 瑞典和西班牙科學家使用轉基因酵母細胞製造出了能夠互相交流的“生物電路”,細胞之間通過基因調控進行連接,並分泌分子互相發送信號。未來有望使用不同的人體(ti) 細胞構建出更複雜的係統,通過這種“分子對分子”的交流係統來檢測人體(ti) 健康狀況。相關(guan) 研究發表在12月9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5. 在超冷環境下,費米氣體(ti) 的性質由原子之間的平均間距這一標度來決(jue) 定。美國科學家利用磁場使一些超冷凍鋰-6原子之間產(chan) 生強烈的相互作用,測出了費米氣體(ti) (一般被認為(wei) 是物質的第六種狀態)的黏性。結果證明,費米氣體(ti) 可以被用做“標度模型”,測量超高溫超導體(ti) 、中子星內(nei) 的核物質,甚至大爆炸幾微秒後的誇克—膠子等離子體(ti) 等物質的屬性,也有望被用來在實驗室測試弦理論。研究報告發表在12月1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6. 加拿大科學家在12月12日出版的《自然化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他們(men) 成功地在一個(ge) 物理表麵上實現了分子“鏈式”反應,生成了納米電路所需的納米“電線”。這種分子鏈自然生長技術能夠讓多個(ge) 分子自行匯聚,同時“書(shu) 寫(xie) ”一個(ge) 完整的圖形,而此前在特定物理表麵上以分子尺寸“書(shu) 寫(xie) ”信息時一次隻能“書(shu) 寫(xie) ”一個(ge) 分子,新技術不僅(jin) 省時,而且“書(shu) 寫(xie) ”的是一條無限長的線型圖形,為(wei) 實現納米電路製造帶來了新希望。
7.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雜誌12月14日報道,美國布朗大學的托馬斯·韋伯斯特研發出了一種新的類骨材料,在體(ti) 溫下會(hui) 很快變硬,可以直接注射到患者體(ti) 內(nei) 以治療骨傷(shang) 。目前該材料僅(jin) 進行了實驗室測試,但研究人員確信,這種材料能像骨頭一樣承重,如能成功取代金屬,整個(ge) 骨損傷(shang) 治療領域的麵貌將徹底改變。
8. 美國、韓國和比利時的科學家將攜手研發基於(yu) 量子點發光二極管(QLED)的有源矩陣顯示屏。該產(chan) 品能夠進行商業(ye) 化生產(chan) 並能同有機發光顯示屏(OLED)競爭(zheng) ,在同等畫質下,其節能性有望達到OLED屏的兩(liang) 倍,發光率將提升30%至40%,並且製造成本更低,可達到與(yu) 無機半導體(ti) 材料一樣的穩定性、可靠性。
9.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12月15日報道,英美兩(liang) 個(ge) 科研小組首次使用方解石研製出了隱形鬥篷,能夠在可見光下隱藏肉眼可見的較大物體(ti) ,而且製造成本更低。其中一款可在紅光、藍光和綠光下隱藏一個(ge) 38毫米長、2毫米高的鋼楔,並有望在水下工作;另一款則可在空氣中隱藏幾厘米高的物體(ti) 。
10.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球物理學家首次根據觀測而非推斷測量出地下約2900公裏深處地核區的磁場平均強度為(wei) 25高斯,是地球表麵的50倍。該結果是地球物理學家預測的中等水平,這將平息地核內(nei) 部磁場強弱之爭(zheng) ,同時也為(wei) 證明地核熱源提供了重要參數,正是地核熱源形成內(nei) 部電流維持著磁場。相關(guan) 論文發表在12月16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11. 美澳科學家在12月1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稱,他們(men) 在實驗室內(nei) 實現了數據的原子核自旋存儲(chu) 和首次電子方式閱讀,其中數據存儲(chu) 時長達112秒。相對於(yu) 電子自旋來說,原子核自旋能更好地存儲(chu) 信息,存儲(chu) 時間也更長,有可能成為(wei) 全球最小的計算機存儲(chu) 器,如果突破操作溫度等技術障礙,將來可望廣泛用於(yu) 量子計算機。
12. 人們(men) 熟悉的《元素周期表》中一些元素原子量的標注方式將有曆史性變化。在《理論和應用化學》雜誌刊載的變化後的標準原子量新表中,氫、鋰、硼、碳、氮、氧、矽、硫、氯、鉈十種元素的原子量將采用新的區間方式給予標注,即這些元素的原子量有其上限和下限。新的標注方式更能準確地反映這些元素在大自然中的實際存在狀況。相關(guan) 文章發表在《國際化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