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林業(ye) 所,這個(ge) 地處西北內(nei) 陸的科研院所,經曆了從(cong) 瀕臨(lin) 破產(chan) 到起死回生的“涅槃”,把林業(ye) 這個(ge) 原本略顯弱勢的產(chan) 業(ye) 經營得紅紅火火;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這個(ge) 曾經找米下鍋、舉(ju) 步維艱的院所,通過創辦產(chan) 業(ye) 和改製上市,一躍成為(wei) 行業(ye) 翹楚,企業(ye) 資產(chan) 增值10萬(wan) 倍……
10多年來,這樣的故事不斷發生。正是科研院所轉製改革帶來的創新動力,引發了“破蛹化蝶”般的蛻變。
“從(cong) 1999年開始,全國先後有1300多家應用開發類院所完成了企業(ye) 化轉製。這些院所的管理體(ti) 製和運行機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科技與(yu) 經濟結合緊密了,院所的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化能力增強了。”12月20日,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翟立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十一五”期間,260多家中央級轉製院所獲得國家部委的縱向科技經費約150億(yi) 元,是“十五”的1.7倍;來自企業(ye) 的橫向技術服務性收入達768億(yi) 元,是“十五”2.3倍;向行業(ye) 企業(ye) 轉讓技術成果累計16000多項,受益企業(ye) 近10萬(wan) 多家。
從(cong) “等靠要”到向市場要效益
技術開發類科研院所企業(ye) 化轉製,是我國科技體(ti) 係結構的重大調整,是我國科技體(ti) 製改革的一個(ge) 重要突破。“院所轉製後,改變了大量產(chan) 業(ye) 類院所遊離於(yu) 企業(ye) 之外的狀況。”翟立新說,改革前,我國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院所和高校,通過轉製改革,相當一部分院所轉製後成為(wei) 企業(ye) 的研發機構。全國獨立科研院所數量由改革前的近5000家,減少了近1/4,精幹了科研隊伍,優(you) 化了科技體(ti) 係結構,增強了企業(ye) 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ti) 地位。到目前,企業(ye) 研發投入占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的比重和企業(ye) 研發人員占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的比重,均達到了70%以上。
院所轉製改革還激發了創新的活力。江蘇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人這樣描述改製前後的對比:原先事業(ye) 體(ti) 製下是“等、靠、要”,現在變成了到市場中找飯吃;過去是“鐵飯碗”,現在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過去比勞動時間、比吃苦耐勞,現在比工作效能、比創新精神……
發生蛻變的不止江蘇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院所轉製後,科研開發從(cong) 過去依靠政府給項目轉變為(wei) 主動麵向市場找項目,強化了技術開發的應用導向,科研開發與(yu) 市場需求的結合更加緊密。”據翟立新介紹,目前大部分轉製院所已基本建立起科技型企業(ye) 的運行製度, 90%以上的院所建立了企業(ye) 會(hui) 計製度和全員勞動合同製度,90%的以上的院所加入了企業(ye) 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同時,院所在轉企的同時推進了改製,以產(chan) 權多元化和規範法人治理結構為(wei) 重點加快建立現代企業(ye) 製度。為(wei) 促進科技與(yu) 資本市場的融合,目前大部分中央級轉製院所對下屬企業(ye) 實行了公司製改造,已有中聯重科、烽火科技等30多家轉製科研機構的骨幹企業(ye) 成功上市融資。此外,科技人員的收入明顯提高,由於(yu) 推行了科技成果轉化的股權激勵辦法,很多骨幹科技人員擁有了企業(ye) 個(ge) 人股份,激發了他們(men) 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
從(cong) “小富即安”到產(chan) 業(ye) 領頭羊
活力激發了,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轉製院所的創新和服務潛能也得到了充分的釋放。2009年,中央級轉製院所獲得國家部委的縱向科技經費37.3億(yi) 元,比2005年增長了47.4%,橫向科技性收入186.4億(yi) 元,是2005年的兩(liang) 倍多。
2009年中央級轉製院所完成科研項目7923項,是“十五”末的1.5倍,“十一五”期間累計獲得國家獎勵250多項,獲專(zhuan) 利授權13590項。國家依托轉製院所建立了40多個(ge) 國家重點實驗室、65個(ge)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轉製改革打破了院所產(chan) 業(ye) ‘小富即安’的局麵,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翟立新說,轉製後院所成為(wei) 獨立參與(yu) 經營開發的市場主體(ti) ,既是科技開發的主體(ti) ,也是轉化應用的主體(ti) ,科技開發和產(chan) 業(ye) 化一體(ti) 化發展,成果轉化的效率大為(wei) 提高。“十一五”末260多個(ge) 中央級轉製院所實現總收入比“十五”末翻一番達到1502億(yi) 元,完成利潤142億(yi) 元,是“十五”末的4.37倍,上繳稅金88億(yi) 元,是“十五”末的2.7倍。
“這些轉製企業(ye) 不再是單純的高新技術企業(ye) ,在自身迅猛發展的同時,他們(men) 肩負著積極推廣應用先進實用技術、攻克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使命,往往對整個(ge) 行業(ye) 起到技術輻射的龍頭帶動作用。”翟立新舉(ju) 例說,僅(jin) 2009年中央級轉製院所向行業(ye) 企業(ye) 轉讓技術成果累計4894項,其中新產(chan) 品1248項。
盤點“十一五”,在攻克關(guan) 鍵技術、推動產(chan) 業(ye) 進步的“成績表”上,人們(men) 可以發現,轉製院所表現不俗:鋼研總院牽頭的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取得突破,依托曹妃甸工程建立了潔淨鋼生產(chan) 平台,實現了轉爐功能的優(you) 化組合,每條生產(chan) 線平均每年節約50萬(wan) 噸標煤;電信科學研究院研究提出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第四代(4G)技術標準TD-LTE,將使我國通信在4G時代掌握更多話語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在我國新一代時速350公裏及以上高速列車的控製係統、牽引驅動、車體(ti) 研製平台等關(guan) 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從(cong) “摸著石頭過河”到持續深化改革
回顧院所轉製的曆史,翟立新說:“科研院所轉製改革走在了事業(ye) 單位改革的前麵,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改革涉及到院所管理的各個(ge) 方麵和科技人員的切身利益。因此,轉製改革是一項探索性很強的係統工程。”
據了解,院所轉製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探索,通過試點先行,逐步探索,為(wei) 改革全麵推開和持續深化創造了條件,積累了經驗。圍繞院所轉製國家出台配套政策達到30多項,涉及資產(chan) 管理、社會(hui) 保障、人員待遇、稅收政策等多個(ge) 方麵,而且目前這些政策仍在不斷補充和完善。
翟立新介紹,“十二五”期間將繼續深化企業(ye) 化轉製改革,重點完善企業(ye) 運行機製、科技開發機製、成果轉化機製和人員激勵機製,以產(chan) 權為(wei) 紐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ye) 製度;建立與(yu) 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產(chan) 學研合作機製,強化行業(ye) 技術帶動與(yu) 輻射作用。
院所轉製後,如何加強對行業(ye) 共性技術的支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轉製院所實現共性技術研發的形式多樣化,方式也是市場化的。轉製院所主要通過承擔國家科技計劃和受企業(ye) 橫向委托兩(liang) 種方式實現。不難發現,這些院所來自企業(ye) 的橫向技術服務性收入成倍增長,這正說明他們(men) 與(yu) 行業(ye) 的技術聯係日漸緊密,輻射能力也逐步增強,今後政府還要加強引導支持。” 翟立新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科技部正在與(yu) 有關(guan) 部門研究,通過采取後補助、調整評價(jia) 指標等方式,從(cong) 激勵機製上加強行業(ye) 共性關(guan) 鍵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促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同時,建設一批產(chan) 業(ye) 共性技術創新基地,加大對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共性研發和推廣應用的引導支持。
翟立新介紹,科技部還將支持轉製院所圍繞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構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增強核心和前沿技術突破能力,加強與(yu) 社會(hui) 資本結合,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完善轉製院所改革發展配套政策,進一步完善以創新為(wei) 導向的轉製院所業(ye) 績考核辦法,完善離退休人員待遇政策,加大對科技人員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激勵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