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yu) 當下的中國金融市場而言,開放既是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民生改善的客觀要求,也是行業(ye) 自身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將取消證券、期貨、壽險外資股比限製提前至2020年,落實好征信、信用評級、支付等領域外資機構國民待遇,擴大債(zhai) 券市場雙向開放……在近日舉(ju) 行的第十三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中國再次表明了開放金融市場的決(jue) 心和信心。
“開放”在中國金融市場上是一個(ge) 高頻詞。去年以來,一係列開放舉(ju) 措加快推出,包括合資保險資管公司、外資控股券商、外資養(yang) 老險公司等在內(nei) 的一批新型金融機構相繼落地。今年5月,銀保監會(hui) 再度推出12條對外開放新舉(ju) 措,進一步提升銀行業(ye) 和保險業(ye) 的開放度和市場化程度,取消中資銀行的持股比例上限,鼓勵中外金融機構開展多領域合作,並擴大了外資金融機構的業(ye) 務範圍。剛剛發布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麵清單)(2019年版)》,重申此前的開放承諾,將外資對證券、基金、期貨及壽險的投資比例限製放寬至51%。中國金融市場不斷開放意味著什麽(me) ,又將帶來什麽(me) ,各方對此頗為(wei) 關(guan) 注。
對於(yu) 當下的中國金融市場而言,開放是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民生改善的客觀要求。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現有金融業(ye) 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和服務水平還難以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需要根據經濟發展和企業(ye) 需求,增加和創新金融供給。引入更多國際先進金融機構深度參與(yu) 中國市場,有利於(yu) 豐(feng) 富產(chan) 品工具,拓展市場深度,增強市場競爭(zheng) ,實現金融資源更合理、高效配置,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隨著財富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居民對金融服務的“質”和“量”都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過去,市場上麵對普通百姓的理財產(chan) 品大多趨於(yu) 同質化,理財渠道也相對狹窄,專(zhuan) 業(ye) 化、個(ge) 性化的理財機構比較稀缺。而在成熟市場上,不少“小而精”的專(zhuan) 業(ye) 化金融機構在很多細分市場上已有多年經營曆史,擁有精深的專(zhuan) 業(ye) 能力,比如財富管理、養(yang) 老和健康保險、消費金融等。引入這類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有利於(yu) 滿足日益多樣化、精細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另一方麵,開放也是金融業(ye) 自身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在開放的市場中成長和成熟,是金融業(ye) 發展的必修課。以銀行為(wei) 例,上一輪銀行業(ye) 開放中,不少戰略投資者為(wei) 其帶來了新的理念、服務和產(chan) 品,幫助中國銀行業(ye) 搭建起科學的內(nei) 部構架。正是因為(wei) 這些“開放紅利”,加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中國銀行業(ye) 迎來發展的黃金期,在全球1000家銀行排名中,我國的四家大型銀行已位列前十。
更高質量的發展,需要更大的金融開放。目前,銀行業(ye) 規模已經很龐大,但在精細化服務、利率定價(jia) 能力、風險管控能力、公司治理等方麵,還有不少功課要補。比如,部分中小銀行公司治理水平不高,過於(yu) 注重規模效益而忽視風險等。讓更多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參與(yu) 中國金融機構運營,將帶來審慎、精細化的經營理念,改進中國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提升風險管控水平。
更開放的金融市場需要更有效的金融監管。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在防範化解金融市場風險過程中積累了經驗,監管短板逐步補齊,監管專(zhuan) 業(ye) 性也在不斷提升。未來,隨著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市場運行的複雜程度也會(hui) 相應增加,這就需要監管部門做好充分準備,進一步提升開放條件下的監管能力,為(wei) 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保駕護航。